消肿化瘀汤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探究

2020-12-13 12:20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5期
关键词:达州尼莫地平消肿

董 芸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1]。临床上常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降低颅内压及脑保护等对症治疗,以缓解其临床症状,但疗效欠佳。相关的临床研究表明,中药在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应用效果较好。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讨用消肿化瘀汤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达州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接受诊治的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是:1)患者的病情被确诊为高血压性脑出血。2)患者的精神及意识状况良好,具有独立判断能力。3)患者对本次研究的依从度较高。本次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是:1)接受过与本次研究中相同治疗的患者。2)合并有艾滋病、乙肝及梅毒等疾病的患者。3)合并有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患者。4)参与本次研究有风险的患者。5)拒绝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将这6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 Comparison组(n=30) 和 Discussion组(n=30)。 在Comparison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7例;其年龄为45~81岁,平均年龄为(63.71±3.91)岁。在Discussion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8例;其年龄为41~80岁,平均年龄为(62.73±3.1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降低颅内压及脑保护等对症治疗。同时,为Comparison组患者使用依达拉奉注射液及尼莫地平注射液进行治疗。依达拉奉注射液的用法是:将30 mg的依达拉奉注射液溶入250 ml的生理盐水中,用此溶液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2次/d。尼莫地平注射液的用法是:将10 mg的尼莫地平注射液溶入250 ml的葡萄糖溶液中,用此溶液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1次/d。为Discussion组患者使用消肿化瘀汤进行治疗。消肿化瘀汤的药物组成和用法是:川芎10 g、水蛭 10 g、血竭 3 g、红花 10 g、桃仁 10 g、大黄 10 g、珍珠母10 g、胆南星15 g。将上述药物用清水煎煮后留取药汁,分早晚两次温服,每天服1剂,连续治疗30 d。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DL)的评分及中国卒中量表(CSS)的评分。用ADL及CSS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肢体的功能。患者ADL的评分越高说明其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越强[2]。患者CSS的评分越低说明其肢体的功能越好[3]。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接受治疗后,Comparison组30例患者CSS的平均评分为(14.75±1.84)分,ADL的平均评分为(58.27±2.71)分;Discussion组30例患者CSS的平均评分为(7.31±1.84)分,ADL的平均评分为(71.73±1.44)分。接受治疗后,Discussion组患者CSS的评分低于Comparison组患者,其ADL的评分高于Comparison组患者,P<0.05。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致残率[4]。该病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严重影响其预后。目前,西医常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对症治疗,但疗效欠佳。中医认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属于“中风”的范畴,对该病患者进行祛瘀生新治疗是对其进行救治的主要疗法。临床上常用消肿化瘀汤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此方中的红花、桃仁及川穹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胆南星及大黄具有潜阳熄风之功效;水蛭具有通经活络之功效[5]。消肿化瘀汤具有祛痰、开窍、清热及去瘀血之功效[6-7]。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接受治疗后,Discussion组患者CSS的评分低于Comparison组患者,其ADL的评分高于Comparison组患者,P<0.05。这说明,用消肿化瘀汤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地改善患者肢体的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猜你喜欢
达州尼莫地平消肿
自拟消肿方联合冰硝散治疗三踝骨折肿胀的疗效观察
盐酸氟桂利嗪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老年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吉尼斯世界纪录
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患者采用凉血散瘀汤联合尼莫地平的临床疗效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达州行十三首(录五)
经造影导管血管内注入尼莫地平治疗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
大城市“消肿”的国外经验
赤小豆鲫鱼汤日常消肿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