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策略

2020-12-13 11:53潘海燕
关键词:融入传统文化幼儿园

潘海燕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启蒙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有教育活动都以此为基础展开。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便是当前幼儿园进行启蒙教育的一个新趋势。本文就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 幼儿园 融入 策略

一、把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中的意义

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史,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在当今社会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传统文化很多是建立在封建社会基础上的,所以将传统文化列为幼儿园课程时,我们必须要弄清楚哪些传统文化是我们现代教育所需要的,然后进行筛选。

幼儿是国家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对他们的“三观”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尤为重要。因此,幼儿园的传统文化课程必须建立在优秀传统文化之上,把“具有传统文化思想底蕴、人文精神与道德行为规范、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文化理念”作为教学重点,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让幼儿从小就能接受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把传统文化渗透到幼儿园的教育中,要以幼儿园教育活动为载体,以传统文化为基本内容,发挥出启蒙教育的作用。

二、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1.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的思想教育中

“思想纯洁”是幼儿时期最明显的特征,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幼儿的思想教育必须从点滴处着眼,把符合当代要求的行为规范、价值理念渗透到幼儿的认知中。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关幼儿启蒙教育的篇章比较多。《孟子》中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关于教育孩子尊老爱幼的叙述,教育孩子要有一颗博爱之心。老师应教会孩子背诵孟子的名言,并根据孩子的认知,向孩子讲解尊重老人是社会美德,让幼儿从小就有尊重老人的意识。

又如古诗文《悯农》,这是一首通过描述农民们辛苦耕种的景象,来劝诫世人要珍惜粮食的诗篇。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要以讲授“谁会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为切入点,向学生渗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在每天午餐前,引导幼儿背诵这两句古诗,让“勤俭节约”成为幼儿的自觉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有“诚信三冬暖,失信三伏寒”的典故。诚信是一个人立身之本,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立世之本。教师要结合身边失信导致恶果的事例,进一步让幼儿明白诚信的意义,失信的危害,让幼儿从小就懂得诚信做人,诚信做事。

2.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行为教育中

我们不仅要对幼儿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渗透,还要关注幼儿身体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当前孩子热衷于手机游戏,教师应指导孩子如何做好眼睛的保护。诸如近视、驼背等问题,基本都是幼儿不良习惯造成的,严重影響了幼儿的健康成长。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注意身体发育的文字描述,教师可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指导幼儿自觉地注意自己的日常行为。例如,“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的古训,告诉我们“站要像松树一样挺拔,坐像钟一样端正,走路像风一样有力”。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幼儿园老师可以对这一古训进行解释,帮助幼儿理解什么样的行为姿态是健康的,什么样行为姿态是不健康的,健康行为姿态有利于身体发育健康,不健康行为姿态将给身体发育带来不良影响,提醒他们注意并做出正确健康的行为姿态。

“培养成健康的体态行为,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通过传统文化渗透,让幼儿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是对幼儿行为教育的两大目标。在传统文化中,对儿童的日常行为,如坐、站、待人和吃饭等都有相关的规范要求。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无论是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还是行为教育,其实质就是利用传统文化的精华来引导幼儿,使他们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接受教育,逐步建立起相应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以提升幼儿园教育的效果。

三、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策略

1.将礼仪养成融入日常生活

将日常生活礼仪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这是将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的重要形式,不仅使幼儿从小就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进行更多以生活为导向的传统文化教育。久而久之,会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喝水、洗手、吃饭、上厕所时都做到有规矩。

教师可先教幼儿学习“幼儿园托儿所”歌谣,并指导幼儿按照童谣的要求进行日常礼节练习。在以后的关于日常礼节的教育中,教师都会先教学与之相关的童谣,然后让幼儿按照童谣去做,其教育效果非常明显。同时,教师还可将经典朗诵活动穿插到一日生活中。例如,充分利用零碎时间,比如幼儿饭前五分钟、离园前五分钟以及举办活动等待的时间,引导孩子诵读古文经典。久而久之,孩子就能熟读成诵,三年幼儿园时间,至少能背诵50—80首古诗词。

2.将习俗和民俗融入节日活动中

习俗和民俗是传统文化中最质朴、最精华的内容。作为具有不同文化和民俗特色的节日,更是丰富多彩。比如说到端午节,人们就会想到两千三百年前战国时代的三闾大夫屈原,一个让无数中国人敬重的爱国诗人。这个节日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还蕴含着民族精神和气节。节日中还有相关礼节和礼仪,比如春节要拜年,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压岁钱;中秋节要吃月饼,意味着全家团团圆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仪式感的民族,孩子们特别喜欢各种节日。教师要积极引导孩子学习节日文化,从而对各种节日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3.将传统文化融入环境创设中

环境对幼儿教育影响也非常大。在具体教育中,教育者通常会把环境视为“隐性课程”来重视,投入财力和人力进行环境改造,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发展智力和个性。

近年来,环境教育的作用逐渐被人们重视,并在教育活动中显现出良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环境情景,引导孩子走近环境,与环境对话,感受环境。教师巧妙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环境中,充分利用幼儿园的走廊、墙壁、宣传栏,张贴各种墙饰或图片,从而创设出与幼儿园教育相得益彰的特色环境,为幼儿学习传统文化提供鲜活的教本,刺激幼儿的感官,并使他们在情感上得到满足,从而使幼儿在传统文化环境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习并弘扬传统文化。

4.将传统文化融入游戏活动中

喜欢玩耍,爱玩各种游戏,这是幼儿的天性。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的民间游戏,这些游戏不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而且还配有朗朗上口的儿歌,既轻松又愉悦,深受幼儿的喜爱。幼儿可以在开心的游戏中学到传统文化知识。例如“踩影子”“跳方格”“跳橡皮筋”“滚铁环”等,这些游戏都特别简单,只要有空间,保证安全,孩子们就可以随时玩起来。

5.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育中

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幼儿园应将传统文化的内容合理地融入学科教学中,渗透到语言、音乐、绘画中。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古诗文与音乐有机融合,开展“唱古诗”活动,使孩子们在学习音乐中感受到古诗文之美。还可以在幼儿中开展“为诗文作画”的活动,这是幼儿美术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先让幼儿理解、领会古诗文的含义,然后让学生为古诗文配上图画,从而使古诗文学习和绘画学习相互配合。

此外,将传统文化中的“礼孝教育”融入幼儿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学习符合现代价值观的“四仪八礼”,让幼儿在传统文化和人文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操行,并逐渐成为具有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顾文华《基于幼儿教育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探讨》,《福建教育》2013年第16期。

猜你喜欢
融入传统文化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