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中场所精神的营造原则与应用
——以镇巴县黎坝镇为例

2020-12-16 00:54魏倩岚
乡村科技 2020年34期
关键词:认同感场所精神

魏倩岚

(西安外事学院,陕西 西安710065)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面对乡村振兴建设问题,各领域相关专家学者相继提出了不同的策略与方案,均取得了积极成效。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传统村落建筑逐渐同质化,村庄格局风貌遭到冲击,乡村文化的独特风景与魅力日渐消亡,出现“百镇一貌”“千村一面”的现象[1]。对此,将场所精神理论融入乡村文化规划建设中,传承地域文化与发展,留住文脉、激发文化认同感,形成兼具历史风貌、自然景观和艺术特色的“网红村落”极具现实意义。

1 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振兴不仅要振兴产业,更要振兴人们的生活环境、振兴文化价值,要大力发展我国乡村的文化特色,让乡村不仅变成村民生存的故乡,而且要成为周末度假、回归自然、生态养老、农业教育的代名词。目前,我国乡村建设同质化问题严重,缺乏地方特色,审美水平偏低,文化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2]。究其原因主要有2个:一是乡村本身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但未能发掘自身资源的价值,盲目照搬复制其他乡村发展规划,甚至模仿城市规划模式,概念化仿古大亭子、大牌坊比比皆是,造假山、大广场,搞形象工程等,一系列举措不仅割断了历史文脉,同时丧失了自身特色魅力;二是乡村本身并不具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资源禀赋一般,由于缺乏创意理念,直接照搬其他乡村发展模式,丧失了吸引力和竞争力。这两种现象最终使得乡村建设风格大同小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缺乏生机和活力,难以实现长足发展。塑造乡村气质要立足于当地资源环境,深挖独特价值发挥场所精神的作用,每个地域、场所均有其特定的气氛和语境,当地村民要发挥主人作用,参与乡村规划,以展示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关系。

2 场所精神的营造原则

2.1 地域环境特征原则

文化的多样性使得艺术地域性和文化差异性更加受到重视,构成场所特质的重要一环就是地域环境特征的构建,也是产生场所认同感、归属感的基础。在实施乡村建设的同时,应着重考虑地理环境、地域特征、村民行为方式等,建立场所认同感,注重地域文脉气质,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对话,做到内部与外部和谐统一[3]。自然与人特定的相关性决定着两者密切的关系,在场所营造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自然因素与人的联系。

2.2 历史性原则

场所和建筑是历史的见证,在场所改造更新的过程中,应建立现在与过去的联系,尊重和延续历史。例如,在北京市平谷区大华山镇西牛峪村民宿,就是在旧的村落遗存基础上进行改造,空间在保持原有建筑结构和风貌的基础上,与现代风格元素相结合,融合了现代新型材料时尚元素,实现了建筑与景观的完美融合。

2.3 归属性原则

场所精神的本质是要让人产生认同感和方向感,最终形成归属感。其具体表现为人们对场所中事件的感同身受,虽未亲身经历,但给人真实的体验,从而获取对场所事件的深刻思考。一些能够代表地区历史、文化的构建物、植物、小品应尽量保留下来,他们是场所精神的延续和发展。归属感的形成能够使参观者产生共鸣,产生对场景的认同感,从而达到精神层面的升华。

3 场所精神在乡村建设中的营造与应用

场所精神在乡村建设中的营造实践可归纳为3大阶段:元素提取—提出策略—发展策略。首先,元素提取阶段是基于场所环境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提取空间各项要素;其次,对现有场所要素进行重组提出规划策略;最后,对场所元素进行创意拓展,通过创意在传承乡村历史价值的同时,创造充满自信的、个性鲜明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乡村新文化。

3.1 场所元素的调查、提取

黎坝镇位于镇巴县西南部,距县城60 km,总面积103.7 km2,有 水 田299.20 hm2,旱 地241.46 hm2,林地0.70万余hm2,荒草坡1.86万余hm2,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山区农业镇,共29个村民小组2 452户9 352人。通过走访现场记录调查,对场所元素进行了提取。①自然资源。黎坝镇地处镇巴县西南部,四面群山森林茂密,野趣无穷,两岸垂柳依依,小桥流水,青舍农家;一条黎坝河贯穿小镇,水丰渠繁,灌溉方便,自然条件较好。昔谓“九阵三坝不抵黎坝的沟沟岔岔”,“山环水绕,绿林掩映,石溪穿梭”形成黎坝生态幽境。②农业资源。传统农业料理得当,设施农业初具规模,现有辣椒、野菇、野板栗、野花和原生山泉等农业资源,荔枝香米、辣椒产业和荔枝米已形成品牌。黎坝镇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其以独特的田园风光和红色文化享誉陕南地区,被誉为“镇巴后花园”、农业生态文化创意园[4]。③历史文化。镇巴县黎坝镇有龙凤井1眼,其泉地涌,泊泊而出,常年不断,极具有观赏性,历经多年如今已成为远近慕名而来的群众祈福、许愿的胜地。

3.2 提出策略

为营造场所精神,可本着场所精神营造原则,以黎坝镇原生态资源为本底,打造黎坝镇当地自然生态资源的认同感,挖掘和提炼当地文化,以“轻度建设,特色整治,文化烘托”为开发导向,打造生态型与城市生活高度关联的黎坝镇生态农业观光园旅游度假景区;以生态农业为依托,以现代农业园区的旅游休闲元素为主导,构建“生态农业+旅游休闲”的综合发展模式,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联动发展,打造集生态农业、生态科技、娱乐休闲、度假养生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此外,为使农村的资源利用能够更贴近城市居民的需求,提出以“福寿文化、农耕文化、养生文化、现代农业公园景观艺术文化”为主题,打造科普交流、民俗体验、休闲养生农业生态观光、环境保护于一体的体验式发展方向和基调,实现亦景亦农、产旅结合的多业态共同可持续发展。

3.3 发展策略

以“轻度建设,特色整治,文化烘托”为开发导向,提出“一河、两景、四园、五泉”的发展路径,对河道进行生态化改造,恢复黎坝河的自然生态服务功能。通过对黎坝河两岸的乡土文化及游憩资源进行系统性整理和挖掘,形成不同主题、不同规模的游憩节点,增强滨水空间的可游性。开发涅槃重生农业景观、龙凤泉水景观,在现状林地、农田的基础上,塑造具有观赏性的稻田、花田等田园景观,同时增加极具趣味性的游憩设施和荷花景观,为游客提供高颜值的生态农业观光与体验;组织安置移民搬迁工程改建梅兰竹菊特色群居院落,挖掘历史典故打造福禄寿喜财五泉文化。面对村民群众居住高山边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提出了各具特色的“一街院”安置社区,搬迁安置群众313户1 251人,彻底解决了搬迁改建问题。一是商业居住混合的春生仿古一条街安置点。二是“先拆后建、整体搬迁、就地安置”的翠竹园安置点,原地拆迁28户村民土坯房,腾退0.70 hm2土地建设院落式安置点安置40户,大大提升了土地利用率。户型采用陕南民居样式,以四合天井组织空间,保留青瓦拱梁挑檐特色,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满足了搬迁群众“故土难离,乡情难忘”的情感需求。三是“老中见新,新中融老”的兰花坊安置点,按照高低错落、新老融合的思路,该点房屋建设既有仿古独栋又有连体低层,满足了不同家庭居住,解决了原址普遍存在的“脏乱差”问题。四是层次推进、显山露水的梅花苑安置点,梅花苑依山而建,以梅为题,紧挨川陕红色交通线黎坝纪念馆,馆外院内遍植梅花,傲骨梅花展示了革命烈士的风骨。五是设施丰富、功能完善的菊花园安置点,菊花园安置点建在知青桥畔,紧邻村两委办公室、村卫生室、瓜蒌基地、茶园基地等,基础设施丰富,社区功能完善,依山临河,优美自然,适宜居住。基于场所精神原则,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利民文化活动广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村落记忆修复多采用自然乡土材料,因地制宜、亲切朴质,青石板、灰墙瓦、稻田、油菜花已成为村落独特的景致。

4 结语

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将“场所精神”作为指导原则,保持村落的原貌性、整体性和延续性,主张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的方式化腐朽为神奇力量,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村落地域气息。另外,通过艺术手段对乡村空间重新创作,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符号,让其以新的艺术形态表现出来,这样既能保留乡村文化特色,又能传达新活力,从而形成认同感,提升“乡村自信”。

猜你喜欢
认同感场所精神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2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2019年11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拿出精神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