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19 年蚕桑产业发展回顾

2020-12-16 22:56杨彪石佳佳蒋佳杨远萍
四川蚕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桑园蚕桑龙头企业

杨彪 石佳佳 蒋佳 杨远萍

(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四川 成都 610041)

2019 年,全省桑园面积14.67hm2(220 万亩),养蚕225 万张,产茧8.8 万t,蚕茧质量保持全国最好水平。桑果产量15 万t,茧丝绸加工产业链优化提升,全省蚕桑丝绸综合产值预计达到400 亿元。

1 主要工作推进情况

1.1 基地建设快速推进

一是发展积极性高。四川的茧丝质量优势明显,产品供不应求,已逐渐掌握优质茧丝价格话语权。各地发展蚕桑热情继续高涨,全省新建标准化桑园0.67 万hm2(10 万余亩),配套建设催青室、小蚕共育室和大蚕专用蚕房。宁南、珙县、涪城、仪陇、蓬安正在创建省级现代蚕桑农业园区。二是基地建设水平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凸显,桑园栽植进入好田好土,基地建设标准越来越高,更加注重规模发展和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进一步向优势区域聚集,蚕桑已成为部分县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三是支持力度加大。蚕桑产业发展积极融入农业农村中心工作,今年省级农业发展资金投入近亿元,地方政府整合项目、集中投入,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撬动社会投入近5 亿元,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集中连片规划支持蚕桑园区、产业强镇、蚕桑初加工等建设。

1.2 科技水平稳步提升

一是初步形成特色蚕桑品种体系。攀西地区、川南地区、川东北地区根据自然气候条件,围绕质量核心,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蚕桑品种体系。如涪城春季用雄蚕品种,夏秋季用“川山×蜀水”;宜宾春季用“芳绣×白春”,夏秋季用“川山×蜀水”;凉山春季主要用“菁松×皓月”、夏秋季用“781×7532”等。二是主体技术更加成熟。我省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蚕桑主体技术,小蚕专业化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方格蔟自动上蔟等养蚕的技术保证蚕茧生产优质高效。嫁接苗一步定园,勤施薄施、一年树型养成、翌年丰产的快速丰产技术实现了栽桑的快速高效。三是技术创新步伐加快。随着蚕桑产业规模化发展,机械化已成为必然要求,养蚕机具、桑园机械的开发研究正在不断推进。科研院校、省属蚕种场和龙头企业等共同参与技术创新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人工饲料、抗病、细纤度等蚕品种选育取得阶段性成果。性诱、食诱等综合防治桑螟技术取得实效。

1.3 蚕桑资源创新利用

一是桑果产业全国领先。2019 年全国果桑大会在德昌举行,我省的果桑已经成为了优势加工资源,德昌、盐边等地成为了全国桑果加工的原料产地。桑果食品、饮品、保健品等精深加工稳步推进,加工比例达到30%。内地将桑果采摘与蚕丝文化、蚕桑科普相结合发展休闲蚕业,吸引游客300 余万人次。二是资源化利用创新发展。全国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暨桑茶产业大会在嘉陵区召开。嘉陵尚好公司产业化开发桑叶茶,建设高标准有机桑茶基地333.33hm2(5000 亩),建成国内首条1000t 桑茶、桑叶粉生产线,初步实现栽桑养蚕到栽桑养人的转变。宜宾、凉山等地生产桑枝食用菌,年产量达5 万t。涪城、中江等地利用桑枝生产有机肥、生物质燃料,变废为宝。三是桑园综合种养效益提升。推广桑园宽窄行栽植,充分利用冬季伐条后桑园宽行空间开展立体种养,实现“夏秋是桑园,冬春是良田”。冬春间作榨菜、马铃薯,桑园饲养土鸡,桑园综合产出亩均(666.7m2)增加2000 余元。

1.4 经营模式更加成型

一是龙头企业带动更加有力。涪城天虹、武胜安泰、仪陇家丰等龙头企业积极流转土地建成标准桑园和蚕房,就地返包种养能手经营,推行订单农业,把生产基地建成企业第一车间,通过基地建设实现产品质量提升。企业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做强营销、做响品牌来增加效益,让农民和市场有效对接,把更多利益留在农业、留给农民。二是适度规模经营更加合理。我省已经探索出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的规模大小,在丘陵为主的生产区,50 亩(3.33hm2)一个单元,可保证户均收入20-30 万;在土地条件较好地区,30 亩(20.0hm2)高标准桑园即为一个单元。家庭农场经营方式更加成熟,掌握合理经营的重点是在关键环节合理控制成本。如凉山州冕宁县友林家庭农场200 亩桑园(13.33hm2),划为4 个单元,再分包出去给小业主,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真正实现轻轻松松当老板。三是社会化服务不断完善。各地积极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种养大户为依托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开展物资供应、小蚕共育、农机、质保、统防统治等专业化服务,有效解决了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1.5 产业扶贫成效明显

贫困户增收效果显著。蚕桑产业投产时间短、成本低、见效快,成为乌蒙山区和凉山彝区脱贫的主导产业。宜宾市以发展蚕桑产业为主的贫困村88 个全部脱贫摘帽。普格、金阳等深度贫困县整合资金3000 余万元,新建桑园1.5 万亩(1000hm2),宁南桑园向彝区发展,新建桑园1 万余亩(666.7hm2),贫困户户均养蚕收入万元以上,不仅带来收入上的改变,更带来生活习惯上的改变,形成了“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的良好局面。珙县设立1 亿元集体经济发展基金发展蚕桑产业,创新“支部+产业带头人+农户”的入股分红模式,举办农民夜校蚕桑实用技术培训2000 余期,大力普及蚕桑实用技术,参与培训蚕农5 万人次。通过发展蚕桑产业,全县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面消除,243 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量突破1000 万元。

今年我们在推进产业发展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要看到面临问题与挑战。一是基地总体标准化程度不高。优质高效桑园占比不高,产业道路、排灌渠系等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养蚕设施装备比较落后,机械化、自动化应用水平低。蚕桑良繁体系建设滞后,不能完全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二是加工带动不足。茧丝绸加工主要集中在生丝和坯绸等前端产品,练白印染技术受限,后端产品开发不够,还停留在原料生产地,有实力的加工企业太少。桑果、桑枝、桑叶等加工不足,加工工艺不成体系,附加值不高。三是人才队伍青黄不接。蚕桑行业管理部门、技术推广部门、科研单位、蚕种场的人员老化、紧缺,专业人才培养不够,引进门槛较高,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蚕桑产业是我省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当前,面临着农业产业竞争加剧、农民持续增收动力减弱,乡村振兴亟待解决产业支撑的现状,蚕桑产业想要稳定发展、优先发展,还需要我们厘清优势、增强信心。

2.1 产业竞争优势凸显

一是技术要求相对较低。桑园栽植、树型养成、施肥管理技术简单,容易实现丰产。养蚕技术容易掌握,老人小孩均可参与,和其他农业产业相比,蚕桑是个技术要求相对比较简单的产业。二是见效快速。当年栽桑,当年即可养蚕,当年就能实现3000 元/亩(666.7m2)的效益。三是销售渠道稳定。生产出的蚕茧始终有人收,市场渠道比较畅通,只要生产出来,就不愁销路,不存在烂在田里卖不出去的现象。四是质量优势明显。得益于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优良蚕桑品种,四川茧丝质量发生根本变化,短短5 年时间,实现了从全国较差到平均到领先的转变。五是服务体系配套。坚持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了一头连基地,一头连市场,中间搞服务的成熟发展模式。

2.2 茧丝绸市场行情趋好

全国茧丝市场总体偏紧,供不应求的局面还存在,秋季市场显现明显,主要是原料不足,原因是广西等主产区减产。今年以来,茧丝绸行情低开高走,市场趋好,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明显,低端茧丝价低难卖,5A 以上高端茧丝价高且供不应求。目前消费市场和消费群体稳定,国内消费增加,主要面对中高收入群体,对高品质的丝绸需求量增大,优质茧丝市场潜力巨大。

2.3 产业转移趋势明显

江苏、浙江等东部地区要素成本全面上升,蚕桑比较效益下降,茧丝原料生产基地萎缩,丝绸加工企业从外地购买原料,逐步改变为到优势产区通过合作等方式参与基地建设获取原料,蚕桑产业向优势优质区域转移。我省自然资源宜桑宜蚕、加工基础较好、产品竞争力强,是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

2.4 政策机遇良好

蚕桑产业是绿色产业,桑树耐旱、耐瘠,碳汇功能强劲,可改善空气质量、保水固土保肥、调节小气候,蚕桑生产种养循环,环境友好。将蚕桑产业融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在产业扶贫、带动就业、发展集体经济方面有很大潜力,对县域经济发展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3 下一步重点工作

3.1 高标准建设蚕桑基地

一是坚持龙头企业带动建基地。新发展蚕桑基地,必须坚持有龙头企业的参与,对有龙头企业带动的基地加大支持力度。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配套技术服务,做好市场对接,建立企业、农户和市场的有效利益联结机制。二是坚持科学规划建基地。优化产业布局,集中连片建设高产桑园,加强桑园“五网”建设,重点补齐水网、路网短板,做到能排能灌,耕作、运输机械能下田。规模化发展冬春桑园间作。三是坚持以园区为抓手建基地。以各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和抓手,着眼全产业链规划,聚集要素,促进各类要素与政策资源向园区聚集。

3.2 提高蚕桑生产效率

一是加强良繁体系建设。家蚕良繁体系已趋完善,桑树的良繁体系还不行,亟需进一步完善,桑苗短缺,直接影响桑园建设进度,各蚕桑重点县要建立自己的良繁基地,全面推广优质桑树嫁接苗,保障优质桑苗的供应。二是突破关键技术。科研单位、基地和企业要坚持交流合作,共同参与,重点围绕机械化智能化养蚕、人工饲料养蚕、采桑采果、蚕桑资源开发、高效低毒环保药物等关键技术、装备和产品开展协作攻关,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当前,重点要组织推广桑园快速丰产技术、桑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省力化养蚕机械、小蚕饲育智能控制系统,要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

3.3 品牌化推进资源开发

一是坚持加工带动。目前桑果、桑叶茶、桑枝食用菌等产品初加工已基本成型,要进一步往精深加工方向努力。要继续聚焦桑果、桑叶、桑枝三大资源,在药食两用功能开发上做文章,着力提升综合效益。二是坚持标准化生产。利用蚕桑资源,加工开发食品,要注重标准化生产,从桑园建设、技术运用到产品加工要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确保食品安全。三是持续做大品牌。要注重品牌创建和推广,积极举办和参加各类活动,持续扩大产品的影响力。如嘉陵区,利用全国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暨桑茶产业发展大会,做好本地桑茶品牌宣传,让尚好桑茶在全国形成了一定影响力。

3.4 提升生产经营水平

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做好各类经营主体的技术服务。一是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壮大职业农民队伍。引导龙头企业集中连片流转土地,建成后返租倒包,培养一批家庭农场、种养大户。落实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扶持等政策,引导种养能手、返乡人员参与产业发展。二是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蚕需物资供应、小蚕共育、统防统治、桑枝蚕沙有机肥加工等专业化经营,解决“单个蚕农干不好、干起来成本高”的问题。三是深入推广“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建基地,支持构建产业化联合体,鼓励蚕农以土地、资金、劳动、技术等与龙头企业紧密联结,完善“龙头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开展标准化生产。

3.5 加强监管,保证蚕桑产品质量

蚕桑产业要高质量发展,种子(苗)、产出品质量安全是基础。一是加强蚕种质量监管。重视蚕种质量监管工作,加强内部管理,改善检验检疫设施水平,加强人员培训,提升监管人员技术能力。二是加强桑种(苗)质量监管。完善桑种(苗)质量标准体系,加强桑树种子、苗木调运检验检疫工作,提升桑树种子、苗木的鉴定、识别、检疫能力。三是加强蚕桑食品监管。进一步健全桑果、桑枝食用菌、桑叶茶等入口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农业投入品、流通领域、上市农产品的质量检测。

猜你喜欢
桑园蚕桑龙头企业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吕梁两企业入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百强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