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文化在社区培育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2020-12-22 23:06吴巧云姬红兵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社区

吴巧云,姬红兵

(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社区是当今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细胞,是宏观社会的缩影,是每个居民赖以生活的家园,是开展思想、文化建设,推进社会各项治理工作的重要阵地。如何利用社区这个平台,在广大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纳入国民教育的总体规划,应该成为当下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本文旨在倡导借鉴中华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经典音乐作品与音乐美学思想,指导新时代社区的音乐艺术活动,使其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潜移默化的社会功用。

一、社区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具体而言,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与价值取向,是对全体国民提出的内在思想观念约束准则与外在行为评价体系,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现代载体。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有效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渗透与干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众心中扎根,最终成为每个公民自觉遵守的行为标尺,从而助推我国成为具有高度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泱泱大国。

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新时代的社区,不仅是人们生活的栖息地,也是心灵释放的家园。社区这个社会单元在当今社会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就在2020年春天举国上下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国社区在协助防控疫情,帮扶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等方面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被大众接受认同,并自觉践行,逐步成为普通民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为准则,需要找到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力求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而蓬勃发展壮大的社区恰好成为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最接地气的重要阵地。老百姓所熟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价值观的培育具有滋养解读作用。因此在社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充分利用广大居民喜闻乐见的音乐文体活动,借助音乐的社会、审美功用,培育国人的爱国热情、文化自信,激发大众对核心价值观最真挚的情感共鸣,推进我国的社会文明进程。

二、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中有关音乐与人、自然、社会的论述

习近平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曾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非常丰富的音乐论著与流芳百世的经典音乐作品,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自古以来,中国传统音乐观念中就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儒家的礼乐思想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我国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是在儒、道两家相互争辩又相互补充的发展中,维护着社会的稳定,丰富着华夏的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这些音乐美学思想,对华夏子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其中不乏糟粕,但大多数内容闪烁着人文精神,在当代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仍有积极的作用。

(一)“乐”与治国导民 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流就是礼乐思想。众所周知,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自幼习礼,且酷爱音乐,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奠基于孔子,发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对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国音乐美学史影响深巨。孔子的审美理想是“文质彬彬、尽善尽美”;[2](P88)他的音乐审美标准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P91)认为治人治国均需礼、乐并用,同时提出一个全面的人不仅要智慧、勇敢、寡欲,还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P107)战国时期的孟子则提出音乐具有社会性,认为“独乐乐”不如“与众乐乐”,[2](P132)大家一起赏乐才能产生感情的交流与共鸣,获得更大的审美愉悦。战国后期的荀子,则认为人有享受音乐的审美欲望,放纵这种欲望社会就会混乱,必须加以引导制约;提出“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2](P193)“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2](P193)认为“礼乐的特点是中平、肃庄,故能感动人之顺气、善心,使民和而不流,齐而不乱”,[2](P198)人民的性情和顺了,社会就和谐了。战国末期的吕不韦编写《吕氏春秋》,兼采诸子百家,也提出了“乐之务在于和心,和心在于行适,适心在于胜理”,[2](P234)强调乐可通政,音乐可助治国导民。总之,儒家的礼乐教化思想强调音乐的社会作用,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音乐的政治教化作用,视音乐为人性道德中“仁”的艺术表现,通过音乐可以提高人的内心修养,培养平易、正直、仁爱、体谅等正面情感,使人的精神境界趋于完美,这是儒家人文主义思想积极的一面。

(二)“乐”与怡情养性 道家学派起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著有道家经典《老子》。战国中期的哲学家庄子著书《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与老子并称为“老庄”。道家反对儒家“人为”的教化,认为人性应该归复自然,主张“天人合一”,解放人性,顺从天道。同时提出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2](P145)的观点,认为美妙的大音、天籁存在于天地自然之中。《庄子》追求自由平等,其音乐美学思想最显著的特点是追求“法天贵真”[2](P168)的自然之乐,认为赏乐需要忘却功利,进入自由的想象境界,“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2](P172)同时肯定音乐具有愉悦人心、自由抒发人的天然性情、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促进个性发展的功用。其后,编纂于西汉的《乐记》认为音乐具有体现宇宙和谐的特征,是按照天的道理制作的,强调“乐者,天地之和也”;[2](P348)认为人的本性具有喜怒哀乐,在受到外界感染时便会表现出来,“乐者,心之动也”、“乐者,德之华也”,[2](P346)故而人无情便不能作乐,情伪则必不能感人;《乐记》还提出天与人、自然与社会都统一于“气”,乐音的运动是气的运行,是宇宙、生命的律动,天、人、乐是一体的,人存和顺之气,乐才能现和平之德;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作出的乐才能生机盎然。司马迁的《史记》也认为音律体现了宇宙的运动与和谐,音乐能沟通天与人,“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2](P372)具有陶冶情性,修养德行的作用。

(三)“乐”与中和美善 我国几千年来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一直提倡“以和为贵”,奉行“中庸之道”,这虽然是我国古代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但其中的为人处世之道很值得借鉴。荀子不仅认为雅正之乐的根本是“中和”,认为音乐的社会功用也在“中和”,礼乐的特点是中和、肃庄,故能感动人心,使民和而不流,齐而不乱。魏晋名士阮籍的《乐论》提出音乐的本质在于体现天地精神、万物本性,符合这两者,音乐就和谐,反之则不然,平和恬淡的音乐才能滋润万物与人心。魏晋名士嵇康所著千古奇文《声无哀乐论》,以主客两方辩论的方式展开了“声有无哀乐”[2](P509)的音乐美学探讨,认为音乐的本质是它自身的和谐,和谐而平和的音乐就是真善美的音乐,音乐就是用合乎道德规范与真善美的感情来改善人心,疏导民心;同时音乐的和谐特性能给人快感与美感,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与审美需要。在我国传统艺术哲学范畴中,“美”与“善”一直是联系在一起的,“美善合一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4](P248)也是中国美学的重要特征。在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中,儒家认为人的审美感受与文化教养、道德修养关系密切,并进一步提出“善高于美,美必须服从善”,[4](P250)美善皆得才是真“乐”;道家则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音乐在修行养性方面的潜在作用,追求天人合一的大美境界,这也是中华文化音“乐”与快“乐”之间的内涵关联。

三、中国音乐在社区培育核心价值观中的潜在作用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时代,如今社区的各类音乐文体活动如火如荼,蓬勃发展。如果能够很好地借鉴中国优秀的音乐美学思想,利用中国世代创作的音乐经典作品,有效发挥音乐艺术的教化、娱乐、审美等功用,渗透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一定能够在推进国家的文明、和谐,社会的自由、平等,以及国民的爱国、友善等多个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形成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拓展良好的途径。

(一)国家层面: 爱国自信习近平提出,“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3]在社区各类音乐文体活动中,最有利于培养爱国情结与民族自信的活动形式,一是社区合唱团,二是社区健走队。建议相关部门选编出版适合社区中老年合唱团学习使用的社区爱国合唱歌曲集,以及示范音像制品,诸如《我和我的祖国》、《走进新时代》、《我的中国心》等,在调性的选择、声部安排、伴奏的难易程度等方面要照顾到社区业余合唱团的演唱能力,在选曲方面要以弘扬爱国思想与彰显民族自信为主题,同时兼顾艺术水准、文化内涵、风格多样化等综合因素。而社区健走队也成为了目前社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男女老少、成群结队,佩戴着小型音箱,健走于社区楼宇间或社区公园长廊等。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出版发行健走队伴奏音乐,选曲应该以适合行进的二拍子音乐为主,从乐曲内容方面可选诸如《一二三四歌》、《我们走在大路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等节奏明快、昂扬向上、能焕发社区居民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的歌曲。此外,社区广场舞也是涉及面很广的娱乐健身活动,广场舞伴奏音乐,也应由政府部门出面,录制出版包涵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记载民族历史、讴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生活等内容的优秀歌曲,或各类经典的民族器乐曲,使普通居民在休闲娱乐健身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在音乐艺术的熏陶下,以“正声”感召“正气”,达到净化社会风气、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作用。

(二)社会层面: 和谐友善 儒家主张“仁者爱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仁爱互助,“友善”被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生活化、大众化的重要体现。社区音乐文体活动一般都是群体性活动,参与人数多,涉及层面广,老中青居民只要有时间都能参加。广场舞、健走队这些与音乐相关的健身活动,居民们几乎每天都在进行,合唱团一般每周至少组织排练一两次。在社区群体音乐活动中,一般都是靠居民之间教、帮、学、带,逐渐形成一些团体,在日复一日的群体活动中,要想形成和谐的歌声、整齐的步伐、统一的舞步,大家必须团结协作,求大同存小异,个人服从集体,这个过程培育了对他人的尊重、包容、关爱等公民素养。同时,社区有关工作人员与聘请的专业教练、导师,一方面应以身作则,发扬敬业、诚信、奉献、友善的精神,做好组织带头工作,另一方面为大家选择合唱歌曲或伴奏音乐时,既要在歌词内涵或表现内容上,注重体现祖国强大、人民幸福、民族自强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也要选取平和雅正的经典音乐,使社区居民在乐声中平息欲念,净化心灵,获得儒家所谓音乐之美“乐心”,音乐之善“道志”[2](P193)的功效,促进社区广大业主在身心之和、人际之和、人与自然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中,美善皆得,构建和谐社会,获得真正的“大乐”。

(三)个人层面: 怡情养生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道家确立的“自然观照、物我合一”的审美价值观,告诫人们面对广阔的大自然,要忘掉渺小的个人功利得失,脱却胸中的尘俗,把渺小的个人融合到“天地之大美”中,才能活得潇洒脱俗。音乐是感情的艺术,表现的是人类无限丰富的感情生活,以及精微隐深的内心世界,是人类自由抒发性情与独特个性的渠道。音乐所表现的喜怒哀乐是人类共有的感情,在各种不同性质的音乐作品中,人们可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与共鸣,达到娱乐与审美的目的,使每个人在音乐中返璞归真,获得自由、平等的真性情。

而真正具有怡情养生功效的音乐则是佛、儒、道三家都提倡的“平和自然”之乐。佛教梵音主张凝而不滞,清而不扰,具有舒缓和雅的特性;道家崇尚音乐的恬淡平和;儒家讲求音乐的中正平和。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一直寻求的是超越外在的声响、感受玄妙意蕴的天籁之音。嵇康的音乐养生论,认为“法天贵真”的自然之乐可助人“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2](P544)在他的《琴赋》中有云: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含至德之和平”,[2](P540)有“导养神气、宣和情志”[2](P543)之效,即疏通血气,使哀乐之情得到宣泄而归于平和,使精神得到保养。

此外,在目前的社区音体活动中,瑜珈和太极拳是两项方兴未艾的健身项目,他们的伴奏音乐多为悠扬、舒缓、阔远的平和之乐,接自然之气、循血脉流通,能使人超越自我,进入平和心境。瑜珈源于古印度,如今已成为现代人流行的健身运动,修炼得法可以达到形体修复、调理养颜、平静心绪等多种好处。太极拳则以我国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理念,具有刚柔相济、内外兼修、颐养性情、强身健体的作用。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制作瑜珈和太极拳的伴奏背景音乐,尤其是多录制最能体现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精髓的古琴音乐,如《高山流水》《潇湘水云》、《醉渔唱晚》等古琴曲,以及箫、埙、笛、笙等来源于自然之器的优秀古曲,当然还可采用我国其他优秀的民间器乐曲,既能让人们在平和的音乐声中健身养生、颐养性情,又能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

结语

音乐不仅是一项专业的艺术门类,也是当今广大青少年孜孜以求的业余爱好;同时,音乐也是普通大众愉悦身心的精神食粮。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产生的优秀音乐美学思想,具有安国导民、寓教于乐的作用,因此在新时代社区各类音乐文体活动中,应充分发挥音乐的社会功用,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意识的融入其中,让普通老百姓在茶余饭后的娱乐健身中,把爱国报国、敬业奉献、诚信友好、礼敬四方的美善之德,把向往自由、爱好和平、健康长寿的深邃希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加快我们追求幸福生活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社区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社区大作战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