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期对大豆产量影响的田间试验

2020-12-22 07:21肖爱利
湖北植保 2020年6期
关键词:粒数粒重株高

肖爱利

(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河南郑州 450000)

为探索不同播期对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在2019年河南省永城市新桥春光家庭农场进行不同播期田间试验,以期更好的提高大豆产量,为生产实际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田为砂姜黑土,地势平整、肥力较好、排灌方便、地力一致。前茬作物小麦,单产630kg/667m2。大豆品种为商豆1310,播前采用600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30mL/瓶)+4.23%甲霜灵·种菌唑悬浮种衣剂(50mL/瓶)统一进行种子包衣,每套拌豆种15kg;免耕覆秸精量种肥同播,行距35cm,播种量3.5kg/667m2,底施大豆螯合肥10kg;与大田采取同一管理措施。苗期用10%精喹禾灵+25%氟磺胺草醚50g/667m2+四氯虫酰胺35mL/667m2统一除草防治青虫;7 月26 日和8 月4日采用6%氨基寡糖素·链蛋白可湿性粉剂20g/667m2+25%噻虫嗪·呋虫胺水分散粒剂+10%甲维·茚虫威悬浮剂50g/667m2预防青虫和大豆症青;每次打药均加入0.01%芸苔素内酯10mL/667m2,以提高防效和叶面补充养分;8月10日人工统一拔除大草;10月2日统一收获。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4 个播期,分别于6 月10 日、6 月15日、6月25日、6月30日播种,不设重复,每个处理12行,计133.4m2。

1.3 试验调查

1.3.1 观察记载每个播期大豆出苗与生长情况。

1.3.2 测产调查

收获前,每个区均采取三点取样法:每点取2行,每行数51 株,测量计算平均株距;测量11 行行长,求平均行距;每点连续取12 株,调查总粒数,求平均单株粒数;同时结合室内考种,记载株高、节数、荚数等,烘干后,取500粒称百粒重。

计算校正产量:

校正产量=株数×每株粒数×百粒重/100×0.85

2 试验结果

2.1 田间生长情况调查

今年6-9 月份雨水偏多,播种时墒情足,从田间观察看:各处理出苗都比较好,无明显缺苗断垄现象。从田间调查密度来看,除6月15日播种处理密度较低外,其它处理相差不大。

开花期、成熟期方面,6 月10 日、6 月15 日二个播期,大豆开花(7 月25 日)、成熟早(9 月25日),田间差异不明显;和6 月25 日、6 月30 日播种大豆相比,开花期提前3d-5d,成熟期早5d-7d。

表1 大豆不同播期对产量的影响

2.2 各处理大豆的产量、株高、百粒重比较

不同播期对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详见表1。由表1可知:随播期推迟依次降低,具体为:

株高:6 月10 日、6 月15 日、6 月25 日播种对应株高86.42cm、85.86cm、85.83cm比6月30号株高78.4cm,对应分别偏高8.02cm、7.46cm、7.43cm。

百粒重:6 月10 日、6 月15 日、6 月25 日播种对应百粒重分别为15.77g、15.67g、15.31g,分别较6 月30 日 百 粒 重15.05g 增 加0.72g、0.62g 和0.26g。

产量:6月10日、6月15日、6月25日播种,每667m2校 正 产 量 分 别 为288.44kg、277.49kg、272.84kg,较6 月30 日播种产量222.84kg 分别增加65.60kg、54.65kg 和50.00kg,增产率对应分别为29.44%、24.52%和22.44%。

3 结论

3.1 从今年大豆播期试验来看:不同播期对大豆百粒重和产量影响较大,以6 月10-15 日适期早播田间综合表现和产量较好,二者之间差异不明显;其次是6 月25 日,但熟期偏晚(9 月30日);以6 月30 日播种表现最差:开花成熟晚(10月2日),植株低、粒数少、粒重轻,产量低,较前三个播期每667m2均减产50kg以上。

3.2大豆播期过晚时,生育期短,田间生长量不足,株高、粒数和粒重明显降低,不利于高产的形成。

3.3今年9月中下旬较常年气温偏高,雨水偏少,大豆后期病害轻,鼓粒时间长,利于提高粒重。反之气温偏低年份,播期过晚会导致大豆提前停止发育,粒重更低,产量更差。

3.4目前优质高产大豆生育期100d-105d,根据今年播期试验结果和历年实践证明:适期早播利于大豆高产,最佳播期为6月上中旬。

猜你喜欢
粒数粒重株高
抽吸参数对电加热卷烟气溶胶粒数和粒径的影响
外源激素与蔗糖对冬小麦穗粒数和粒重的调控效应
利用Ln位点进行分子设计提高大豆单荚粒数
干热风对冬小麦不同穗粒位粒重的影响效应*
离体穗培养条件下C、N供给对小麦穗粒数、粒重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小麦穗顶部和基部小穗结实粒数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玉米自交系京92改良后代单穗粒重的杂种优势研究
杂交晚粳稻通优粳1号产量及构成因子分析
介绍四个优良小麦品种
不同栽培密度对柴胡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