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人口流动视域下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研究

2020-12-23 01:50秦小平李盼盼吕彬彬
关键词:流动人口公共服务流动

罗 红, 秦小平, 李盼盼, 吕彬彬

(三峡大学 体育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流动已成为显著的人口现象,城乡人口的流动使我国的社会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对政府在体育基本公共资源的配置提出挑战。体育基本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对促进老百姓身心健康、缓解社会压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现阶段我国体育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实践来看,还存在供给无效与供给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还是没有对我国人口流动的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从总体而言,我国城乡人口流动出现三个类型,即城镇常住流动人口、返乡流动人口以及农村留守人口[1]。而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没有做到有的放矢、分层供给,使得城乡之间体育基本公共服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城乡之间各自所占有的体育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与实际人口比例严重不对称。

一、城乡人口流动

人口流动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是学界研究的重要领域。推拉理论指出,导致人口流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经济因素是重要的因素。人口流入地的拉力因素与人口流出地的推力因素形成合力,更易使人口产生流动,这种拉力与推力因素中,经济因素是重要的因素,当然也受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的重要影响[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加速,尤其是二元经济结构下产生的城乡流动。2017年,我国流动人口总数达2.44亿,外出农民工17185万人,人口流动已使城乡人口产生新的分层格局[3]。

城乡人口流动对城乡体育基本公共服务配置的影响,主要在于人口流动对流动者自身和其他群体享有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的影响,特别是农村流动人口对留守人口的影响。首先,对城市来讲,人口的城乡流动给城市体育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带来一定压力,会导致流入地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与结构失衡的问题。同时也导致城市居民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的享有水平下降。其次,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可能导致政府在农村体育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上的缺失。并且,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中,都是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青壮年,他们的离开也导致农村体育无骨干、无组织等。城乡人口流动产生的三类群体,农村留守人口、返乡流动人口与城镇常住流动人口,他们对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因受年龄、性别、教育、职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必然表现出异质性的特征[4]。

二、城乡人口结构分层对体育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分析

1.农村留守人口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分析

在农村留守人口中,主要包括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也有人称他们为“空巢老人”“空巢儿童”“空巢妇女”,这种现象是由于城市生活成本与小孩上学难,以及妇女在城市中就业的弱势地位等困难,使农村家庭举家到城市生活的难度大造成。调查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妇女达54.88%,留守人口的平均年龄在39.16岁,留守人口中务农者主要是46岁以上,占务农总人口的60.6%,61岁以上务农者占14.1%,17至30岁的占12.2%[5]。农村留守人口结构的分层,使得现有农村体育基本公共服务配置产生了严重的结构性矛盾,比如以往政府所提供的“农体工程”(一片标准篮球场、两张乒乓球台),人口流动之前,无论老人或妇女,在青壮年的带领下,都还能发挥其作用。而当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向城市以后,基本成为“晒谷场”,农村留守人口中老人与妇女基本没有相关技能来进行篮球和乒乓球运动,他们真正需要并符合他们性别和年龄特征的诸如太极拳、广场舞等运动却因无人指导而无法开展[6]。农村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由于农村体育骨干的人口流动,失去作用。

2.返乡人口体育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分析

当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无法取得预期收益时,或当流出地的经济社会环境好转,农村也能为其家庭提供生活保障时,或通过在城市的学习与见识,发现农村有投资机会时,流入到城市的农村流动人口就会返乡。这些返乡者有其自身特征。据调查,城市返乡者的平均年龄在36岁左右,要低于农村留守人口的平均年龄,返乡人口中以男性为主,返乡者的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高于留守人口,但低于城市常住流动人口。和留守人口相比,这些返乡人口受过城市生活的影响,城市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的完善使他们羡慕,因而他们有着更为强烈的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他们对体育运动改善身体健康的认识较为深刻,在农闲之时,更希望有较多的体育基本公共服务来休闲娱乐,同时,他们也相对有能力进行一些体育消费,购买一些体育器材。但他们在城市学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在返乡之后,农村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的缺失或简易落后的体育场地设施又使他们产生失落感。

3.城镇常住流动人口体育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分析

随着一部分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长期工作和居住,他们已成为城市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依然是流动人口,但常住在城市,他们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一部分。他们具有很明显的特征,以青壮年为主,成为城镇新生代农民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户口所在地与居住地不一致的人口为2.91亿人,业已成为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他们平均年龄较低(有研究显示,平均年龄在32.10岁),经济活动活跃,对美好生活充满期待,但由于非本地户籍,因而无法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基本公共服务,如医疗、社会保障等,政府提供的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他们也无法享受,如城市举办的职工运动会、社区运动会,甚至平时各社会体育组织组织的体育活动等都无法参加,他们还未被城市居民所认同,城市的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也还未充分考虑他们的体育权利和利益。

三、城乡人口流动背景下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对策

城乡人口流动所引起的人口结构的变动,造成了其与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之间产生了新的矛盾,包括人口结构变动与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数量与质量、与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和规模、与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加以调整。

1.加大政府体育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力度

无论是人口流动中的流入地还是流出地,其体育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总量和质量都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城乡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的总体投入,做好本地区城乡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的五年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投入和实施,建立与区域财政收入增长相适应的城乡体育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增长机制,以解决过去城乡体育基本公共服务长期供给不足的问题,解决好历史欠账问题;另一方面要逐步优化体育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的结构,提高财政在体育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的针对性和效率,改变过去重有形的体育基本公共产品到有形的体育公共产品和无形的体育服务协调供给,根据城乡流动人口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从而逐步改善城乡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的总量与质量。

2.积极推进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革

我国长期实行的自上而下式的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已完全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不适应新时代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多元化需求,这种有“领导偏好”取向的供给模式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真实体育需求,可能造成所供非所需的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无效的风险。在城乡人口流动的大背景下,需要加快适应人口结构变动的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整体配套机制改革,寻求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的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和机构。同时政府能力的有限性也决定了其在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革的必要性[7]。从实践来看,一些地区采用的政府购买模式、“以钱养事”模式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政府应解放思想,加大机制创新力度,以适应人口流动对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的新需求。

3.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如上所述,城乡之间由于人口流动,产生了不同需求群体,这些群体之间由于受教育背景、年龄结构和长期生活方式与生活环境的不同,他们对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是不同的,形成了多元化的体育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因此,单一的体育基本公共服务政府供给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这些多元化的需求,实践证明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8]。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引导,吸引社会力量来对不同群体的体育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进行供给,形成多元化的供给主体与方式,从而解决政府能力不足引起的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与公平的问题。一是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体育组织或机构参与,公办与民办并存的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把各供给主体在各群体与不同地域的供给优势发挥出来,形成多元化的体育基本公共服务成本分担机制,使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流动人口中形成全覆盖;二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创新供给模式,建立政府对社会体育组织或机构的奖励机制,提高他们参与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积极性,以满足城镇化建设中城乡流动人口多样化的体育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4.积极推进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分层供给

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分层供给是指按照不同群体、不同阶层实际体育需要进行针对性的供给,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实现供给的高效,避免无效供给和资源浪费。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城乡流动人口体育需求表达机制,让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了解各群体真正需要什么,把各群体的体育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进行分类,以确定哪些体育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应该由谁来进行提供,如此也能更好的发挥各主体的优势[9]。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村留守老人以慢节奏的运动为主,如太极拳、慢节奏的简单舞蹈等,同时留守老人一般有不同的疾病,故而他们更需要体医复合型指导人员定期或不定期为他们指导;留守妇女一般都倾向于舞蹈类的项目,可对她们中间的骨干进行培训,发挥骨干的带头作用;返乡人员由于接受过城市体育的洗礼和熏陶,可为他们提供球类或娱乐性强的项目;城镇常住流动人口就需要把他们与城市居民一样对待,同等待遇。只有这样,才能使城乡由于人口流动所形成的不同群体的体育权利得到保障。

5.逐步实现城乡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国家战略,体育基本公共服务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故而逐步实现城乡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题中应有之意[10]。城乡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让城乡居民在享受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相同、结果大致相当。我国长期农村和城市二元发展模式,使得农村的体育公共服务远远落后于城市,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同样如此。公共服务的巨大差异是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均等化,对城乡人口结构的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心理上来讲,没有家庭愿意有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与留守儿童。从目前来看,首先要加大农村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甚至要向农村倾斜,把更多的体育资源投向基层,在乡村振兴的战略下,缩小城乡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促进体育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11]。同时,建立起城乡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制度,防止农村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保证城乡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顺利实现。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公共服务流动
基于双变量probit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新冠病毒及公共服务观念的渐变
流动的画
政府购买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探索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