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青少年手机依赖危害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2020-12-23 01:50李成波陈静凌
关键词:青少年研究

李成波, 陈静凌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 重庆 401331)

一、青少年“数字原住民”与手机依赖

“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一般指1980年开始接入互联网之后出生的群体[1],伴随着数字技术长大的青少年群体正属于这一范畴。青少年对新技术接收能力强,也容易因身心发展不成熟、自控能力差而过度使用手机,导致手机依赖症状出现。据2017年2月13日中国社科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联合腾讯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在北京发布的《社交网络与赋能研究报告》,患有手机依赖症的青年比例为73%,甚至更高[2]。

对于手机依赖的概念界定,国外研究起步较早,但至今没有统一和明确的定义。Chóliz将手机依赖视为“手机的失调性使用(Dysfunctional Use of the Mobile Phone)”[3];有学者用“有问题的手机使用(Mobile Phone Problematic Use,PMPU)”描述自己无法调节使用手机这一症状[4-5];Nikhita指出手机依赖也可被称作“Nomophobia(无手机恐惧症)”[6];Ezoe和Toda认为手机依赖和手机成瘾(Mobile Phone Addiction)的概念几乎一样,都是“过度使用手机和对使用手机的间歇性渴望”[7]。

虽然看法不一,但是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将手机依赖视为“技术成瘾(Technological Addictions)”或者“行为成瘾(Behavior Addiction)”。Bianchi和Phillips指出,传统的成瘾概念建立在医学模式基础上,而现在的成瘾概念有更为广泛的行为范围,适用于赌博、互联网、游戏、手机使用等行为,因此“技术成瘾”是“行为成瘾”的一个子集[8-9]。尽管技术成瘾所涉及的技术对社会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甚至是有益的,但它们的特征容易滥用,这就是手机依赖现象为何在如今频频出现的原因[10]。

二、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危害

1.手机对青少年自身发展的危害

手机会发射射频(RF)辐射,而大脑则是该射频辐射的主要器官[11]。手机依赖对青少年造成焦虑、头昏、睡眠不佳等一系列生理问题,严重者患上精神压抑、认知失调等心理疾病,产生课业成绩下降等负面效果。

第一,手机依赖危害人身安全。

Kim、Min等学者在调查韩国608名学生手机依赖与事故(例如交通事故、跌倒/滑倒、碰撞、被困地铁、穿刺、切伤以及烧伤/电击)之间的关系时发现:与正常使用者相比,沉迷于智能手机的参与者更容易发生前文所提到的任何事故[12]。White等人对青少年的调查也得出类似结论,他们认为部分青少年过马路玩手机,不注意观察信号灯,发生交通安全事故的危险系数将大大提升[13]。

第二,手机依赖损害身心健康。

Kim等人通过对110名中国留学生每天的身体活动进行调查,发现高手机依赖程度的用户表现出较少的体力活动(例如每天行走的步数和消耗的卡路里),导致脂肪量增加和肌肉量减少,产生不良健康后果[14]。还有一些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大脑颅骨较薄,脑组织传导性较高,对毒素更敏感,吸收手机的辐射水平高于成年人,患严重脑病理的风险较高[15-16]。Thomée等人通过1年的随访调查发现,手机依赖不仅会导致失眠症状的出现,还会导致压力、抑郁症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在男性和女性身上呈现不同比例[17]。Kruger和Djerf调查评估了手机使用导致幻影体验的多种感官模式,在听觉、触觉和视觉三种“幻觉”中,超过75%的学生参与者表示自己曾经有过“幻象振动”经历,对日常学习生活带来了不便[18]。

第三,手机依赖影响学习成绩。

Chóliz总结了6点有关手机依赖的症状,其中有一条是:“干扰学术或职业活动(interference with academic or occupational activities)”[19]。过度使用手机会对青少年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降低自主学习动机。韩国学者通过调查发现,手机依赖降低学生在课堂学习集中度,更容易诱发学习倦怠感[20]。

2.对青少年社会关系的危害

青少年正常的社会化进程,是要能够获得自己的人格以及学会参与社会或者群体。手机依赖症状从各个方面阻碍青少年的社会化,影响青少年与家庭甚至是整个社会等外在环境的关系。

第一,手机依赖增加家庭财务负担。

青少年正处于追求新鲜感的年龄层,在攀比心理的作用下,他们目前所拥有的手机型号无法满足其“容忍度(tolerance)”[19],需要购买市场上更新、更符合流行趋势的手机来获得相同满意度,从而增加家庭的财务负担,严重者可能会产生家庭纠纷、诱发青少年犯罪等问题。

第二,手机依赖产生人际交往问题。

Chóliz认为,长期沉浸在手机所构建的虚拟空间中,青少年人际关系慢慢由线下转为线上,导致其在真实世界中不擅长与人沟通,人际关系出现问题(interpersonal problems)[19]。研究发现,青少年手机依赖带来大量的网络欺凌,和传统欺凌一样频繁。Nicol等学者对348名使用手机的13~17岁的青少年调查后发现,70%的受访者表示在过去6个月中他们有使用手机对别人进行网络欺凌的行为,更多的学生表示自己也是网络欺凌受害者[21]。

三、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

对于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国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主要归结为以下6个方面:

1.人格特质

第一,手机依赖增加青少年的外向性。

Hong在调查中发现,手机成瘾与社会外向性呈正相关[22]。Bianchi[4]、Igarashi[23]等人对此给出合理解释,他们认为外向型的人渴望与同侪交流,更容易寻求刺激,倾向于拥有更大的朋友圈和社交网络,因此会加强他们使用手机的行为。

第二,手机依赖强化青少年的神经质。

高神经质的特点是焦虑、担心、情绪低落、频繁抑郁。高神经质个体过度情绪化,对许多刺激反应强烈,并且在情绪激动之后难以缓解[24]。Igarashi认为,在认知层面上,高度神经质的人对他人的信息回应非常敏感,加剧了对同伴排斥的恐惧,增加了手机依赖症状。

第三,手机依赖加剧青少年的情绪性。

人格特质中的情绪性包括冲动、抑郁和焦虑等方面。Billieux研究发现,手机依赖与冲动的两个因素——“紧迫感”和“缺乏毅力”有关[25]。Jun在调查手机成瘾与抑郁症状的纵向相关关系后,认为手机成瘾和抑郁症状因果关系是双向的,手机上瘾会导致抑郁症状加深,而抑郁症状反过来也会增加手机上瘾水平,形成恶性循环[26]。Yen在对10191名青少年做了手机成瘾水平与抑郁症的调查后发现,患有明显抑郁症状的青少年更可能有4种或更多的手机成瘾症状[27]。相似的结果还呈现在韩国、美国、澳大利亚学者研究中[28-30]。有关手机依赖与焦虑的关系,Hong认为,焦虑的人容易把生活中正常的事件看作压力,为了减轻这种压力会产生更加上瘾的行为[22]。另外,有社交焦虑的人对人际关系更为敏感,很难直接面对面与人交流[5-7],只能通过使用电话和短信来减少人际焦虑[31-32]。

2.自我意识

第一,手机依赖影响青少年的自尊。

Khang在考察手机依赖与自尊时发现,自尊与手机成瘾的两个维度——病理浸润和生活入侵有关,低自尊的手机用户更有可能达到沉浸于某一件事情的状态,从而遭受生活侵扰[33]。自尊属于个人对自我内部或外部评估,低自尊的人倾向于使用邮件、短信等线上工具和别人进行沟通,而高自尊的人更喜欢和别人面对面交流[31]。然而也有学者研究表明,自尊和手机上瘾没有显著的关系[34]。

第二,手机依赖弱化青少年的自我控制力。

Baumeister认为,自我控制能力较低的人倾向于使用习惯的方式来节省重要决策或事件的有限资源,会更依赖手机这种习惯方式以预防资源枯竭[35]。Khang和Kim考察手机依赖和自我控制的关系时发现,自我控制是手机依赖最重要的预测指标[36]。自我控制与个体抵抗内心欲望的能力有关:自我控制较高的人,通过参与和享受自愿选择的活动,往往会得到满足;但是自我控制较弱的人,会在原来的基础上追求更强烈的刺激感,最终导致手机依赖症状的出现。

第三,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低下。

少数研究已经将自我效能视为网络成瘾的预测因子。已有研究表明,网络成瘾症状的人被认定为自我效能感低下。Khang在对手机依赖与自我效能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发现,自我效能低下的用户缺乏面对面交互的信心,他们所表现出的对手机过度依赖,其实是代替填补这种信心的另一种选择[33]。

3.生活习惯

第一,青少年的手机使用频率过高,时间过长。

Sahin等人发现手机使用频率越高,形成依赖的几率就越大[37];Choliz在研究中表明每天使用时间持续在2小时及以上的人被视为手机依赖者[3];Zulkefly和Baharuddin对马来西亚大学生研究发现,手机依赖者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长竟然高达5个小时[38]。Nikhita等人对印度新孟买8~10年级初中生调查,手机依赖与“每日使用手机时间增长”以及“使用手机超过三年”这两个因素呈显著相关[6]。

第二,青少年的手机功能偏好。

韩国学者Bae用分层多元回归分析了韩国信息社会局2016年中学生及高中学生网络成瘾2212个数据调查后发现,智能手机的依赖性与用于信息搜寻、娱乐搜索和游戏的智能手机的使用量相关[39]。这表明,青少年对手机功能的偏好会导致其手机依赖的症状出现。

4.性别差异

尽管很多研究者已经讨论过这个话题,但是对于手机依赖风险最高的群体还没有达成一致。

Billieux等人认为女性相较于男性更容易依赖手机[5]。2015年韩国一项对小学的调查认为,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使用手机[40]。2017年欧洲跨文化实证调查研究发现,欧洲青少年中女生对手机依赖程度比男生更高[41]。但在Nikhita等人对印度新孟买初中生调查发现,男青少年相较于女青少年,有将近两倍产生手机依赖的风险[6]。然而,有些学者表明男女手机使用程度一样,只不过女性更偏向于社会理由,而男性更多用于技术和工作目的[42]。

5.养育态度

2015年Kim等人对韩国351名六年级小学生手机依赖情况调查发现,手机依赖与父母养育态度呈负相关[40]。Toda等人使用书面问卷调查了155名女学生手机依赖与感知父母养育态度之间的关系,认为母亲的养育态度和调查对象的手机依赖存在显著关系,而父亲的养育态度则没有[43]。母亲的过度保护和过少保护都会导致青少年在童年时期产生孤独感,这种孤独感反过来可能会导致手机依赖。

6.教育水平

韩国学者kwon根据韩国网瘾自我诊断程序(K-scale),2013年编制出《智能手机成瘾量表》(Smartphone Addiction Scale,SAS)[16]。通过该量表调查发现,高中学历的人以及在读学生的SAS得分分别高于本科及以上学历、已经工作的人。Kwon认为,受教育程度越低的学生,可能越缺乏自我控制,从而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症状[44]。

四、小结

大多数国外学者使用量表对青少年手机依赖现状进行实证调查,对其危害及影响因素方面得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结论,这些成果将对我们深入这一领域研究提供很大的帮助。尽管国外对于青少年手机依赖的研究相较于国内成熟,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不少的不足之处。

第一,有关手机依赖界定与评判标准尚不完整。

2013年修订出版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列入了“网络游戏成瘾”的诊断标准,但是并未将此定义为精神疾病;2017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最新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测试版中,将“网络游戏成瘾”首次列入“精神与行为障碍”章节。而作为与网络游戏成瘾类似、技术驱动所导致的行为成瘾,手机依赖在未来是否被列为一种精神障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二,对手机依赖的形成机制、危害层面的研究还需要多元化。

国外对于青少年手机依赖影响因素研究大多停留在情绪、心理以及个人特质等方面,对于外部社会、家庭培养模式的差异性导致的手机依赖却关注甚少。关于手机依赖对于青少年成长的危害,也是过多偏向于寻找对于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阻碍,而忽略了其对于青少年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事实上手机依赖是个人内部特质和外部环境共同交互后产生的症状,其影响和危害是相互作用的。在未来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应该将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危害置于大的社会环境框架之下,采用多元化的探究视角,有利于得出更全面、更系统的研究成果。

第三,加强对青少年手机依赖的预防和对策研究。

青少年手机依赖,其实是“数字原住民”过度使用工具导致的现实交往行为的异变。我们研究这一领域的根本目的,是希冀了解其形成机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阻碍或者减轻这种异变。国外大多数研究只找出了影响因素,却没有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法和预防措施。现实生活中大部分青少年根本不知道手机依赖的危害,或者自我意识尚未达到能够克制自己行为的状态,这都需要研究者加以干预,提出应对措施。再通过学校、课堂和家庭的传播,加强青少年使用手机的正确引导,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青少年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青少年发明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