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三有”作文教学实践与探索

2020-12-23 04:11蒋溢培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0年8期
关键词:三有作文教学教学策略

蒋溢培

摘 要: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训练活动。但由于各种因素,作文教学面临效果差、效率低的困境。因此,笔者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三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与课内外活动中积累素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写作时富有感情,写出真情实感;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教学策略

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基本能力,以及有关智力活动的统一的心理过程。大部分教师往往重视写作知识的传授、布局谋篇的分析,而忽略小学生写作时的智力发展,这是作文教学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想走出小学作文教学面临的困境,我们必须切实掌握和发挥学生心理中有利于写作的积极因素。

作文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的智力作业,只有科学地加以训练,才能发展学生各种智力。首先是发展观察力。作文中的叙述、描写、说明都是以观察为基础的,抒情、叙事也和观察有关。在观察事物时,学生有各种各样的态度和体验,也就是说要动情;不仅如此,观察中还有思考,还要由表及内,深刻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它的本质特征。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其次是发展记忆力。作文靠积累,积累的过程可以发展学生的词语和逻辑记忆能力,最后是发展思维能力。作文就是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写作的过程,这个过程虽是纷繁复杂的,但也有规律可循。通过选用语言,把写作前的种种想法,“一边思考,一边变成自己的语言文字”。学生通过写作,发展了自己的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

一、言之有物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好文章,首先要言之有物,也就是写作要靠平时对知识、生活的积累。积累多了,学生作文才能言之有物,写之有序。

写一篇好的作文,讲究的是厚积而薄发。一篇文章写得成不成功,决定于构思、动笔、修改那一连串的动作。积累是一切写作活动的基础,积累的过程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记忆能力。小学生普遍存在“言之无物”的通病,最大原因就是他们还不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他们的阅读量少,语汇贫乏;参与课外活动不多,生活体验浅。这些导致小学生在写作时无话可说。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作文材料是多不胜数的,学生之所以觉得无话可说,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笔者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会特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才是解决学生写作缺乏材料的有效措施。笔者首先从两方面着力:一是学会从观察中发现事物的特点;二是学会记录这些新的发现,并合理想象、整理、分析,转变为自己的作文素材。例如:在指导学生写《校园一角》时,笔者会预先布置学生到校园细心观察,记录喜欢的景物。当讨论自己最喜欢的校园景物时,学生纷纷各抒己见。通过这样观察积累,学生必定会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

其次,扩大阅读面,增加生活积累。阅读是积累的重要途径,阅读对写作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能力,还能扩展学生生活面,丰富学生词汇量,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哪有情感体验和材料积累呢?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笔者除了指导学生阅读课内教材外,还大力提倡课外阅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阅读作品,同时明确目的和要求。笔者还会根据语文大纲的写作要求,推荐阅读作品和目录。例如:五年级第一单元要求写“我心爱的……”,先让学生回家仔细观察自己的喜爱之物的外形、特点等等,再找一些类似的文章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摘抄妙文佳句。通过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记忆仓库储备越丰富,语汇和逻辑记忆能力就越强。

再次,开展校外课外活动,丰富生活体验。由于学生生活的范围相对狭窄,常常是由家庭到学校的“两点一线”,对事物的认识极为有限,写作时普遍感到内容贫乏。其实,校外课外活动是极多彩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生活,并引进课堂,让学生把自己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教师要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让学生接触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物,如下岗工人、农民、医生等等,对他们进行采访,与他们座谈、交流,这都会对学生有所启迪。通过这些做法,让学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高他们的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能力、扩大阅读面、增加生活积累、开展校外课外活动,以便发展学生观察力、记忆力的同时丰富他们的文化积累,这些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言之有情

对于作文,情感的作用更为明显,更加直接,只有作者饱蘸感情诉诸笔端,文章才能生动、感人。

作文是一种情感性很强的活动,是作者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要想打动读者,写出感人肺腑的好文章,首先要求学生的习作富有真情实感。真情实感来自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日活动、野营活动、竞赛活动或委屈受挫等等,其中产生的情感是丰富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善于从身边选材,学会体验生活,并逐渐培养他们观察生活、感悟社会的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动情。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饱含着作者及人物的丰富情感,都具有扣人心弦的魅力。例如《詹天佑》一文,教学时笔者通过詹天佑修筑铁路时做的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三件事,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深刻感受到詹天佑身先士卒、爱国、创新的精神。另外,要求学生养成用心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笔者曾布置一道題为“我的××”的作文,多数学生的作文有明显编造痕迹,写得最打动人的是一位成绩普通的同学。这位同学饱含深情地叙述了奶奶突然患重病,妈妈多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照顾奶奶的过程。实践出真知,要写好文章,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尤为重要。可见,学生只有自己写作时富有感情,并养成写真情实感的习惯,才能使叙事感人、写景动人、说理服人。

三、言之有理

现在的小学生在作文时经常出现思想“打”不开,内容“展”不开,笔墨“放”不开,写作千篇一律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思考通过各种方式打开学生的思路,即写作文时,必须要“言之有理”。要如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一)打破固定的思维,致力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我们作文教学运用固定思维的教学过程: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先转变,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使过去的作文教学过程变为选材——构思——记叙——修改——评价,体现的是“学生是写作的主人”。学生的创作个性就能得到良好发展,这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些新颖的作文题目,如:《雨中的爱——下雨天妈妈冒雨送伞》《引路明灯》(写最喜爱的老师)等等,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写出不同的立意观点。通过这样的训练,逐渐打破学生固定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让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

有些学生写作时总觉得没有材料可写,有时一下子没有想起相关素材等,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没有发散思维去搜索自己的写作素材。想象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写出的文章别出心裁,就必须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小学生天真烂漫,富有想象力,喜爱看动画片,还会津津有味地评点,补充发挥,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有利因素,训练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通过以上所述,可以看出“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这三者既是作文指导的方法,又是作文指导的步骤;三者是相对独立的,也是辩证统一的。三者统一让小学生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主动多读多写,爱上写作,享受写作。

参考文献:

[1]王振宇.心理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杨荫浒.文章写作二十五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

[3]马伟岱.学生怎样写读书笔记[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

猜你喜欢
三有作文教学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从“三有”课堂到幸福学校
主题党日活动中的“三有”机制探索
“三有”模式:服务汽修专业的中职数学教学实践
打造“三有”宣传特色营造浓厚科技氛围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