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歌唱与地方社会生活逻辑

2020-12-23 09:35傅国群李虎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傅国群 李虎

摘  要:五句子歌是巫溪县重要的文化形态,其发展和传承是基于本土文化和移民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五句子歌涉及内容广泛,通过歌唱展演将巫溪民众日常生活、婚姻爱情、价值观念、民俗信仰、集体记忆等内容展现出来,反映出历史长河中巫溪民众是如何传承文化、记录生活、维护社会正常运转的。

关键词:五句子歌;生活歌唱;生活逻辑;巫溪县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20)06-0017-08

一、选题的价值

巫溪县地处渝、陕、鄂三省市交界处,境内众山环绕,居民多系“湖广填四川”移民,风俗广有承接。光绪《大宁县志》云:“宁邑为蜀边陲,接壤荆楚,客籍素多两湖人,风尚所习,由来久矣。”[1]卷一《地理志·风俗》表明巫溪民俗的传承,与两湖人有着巨大关联,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共生发展。其中本土文化主要是古老的巫巴文化。巫溪是巫巴文化的发祥地,有“巫咸古国”“上古盐都”的称谓。冉瑞铨认为巫溪与巫术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从地理位置来说,巫山、巫溪均位于鄂西、陕南、渝东的大巴山东段南麓,属于长江三峡中段,有古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盐,有古人类渴求的仙藥丹砂,有众多巫巴文化遗存和遗风,有众多古人类遗址化石和出土文物[2]。移民文化主要指“湖广填四川”的外来文化。众所周知,“湖广填四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五次大移民,涉及湖南、湖北、安徽、广东、陕西等10余省。巫溪地处鄂、陕、渝交界处,势必是“湖广填四川”的移民重镇。人口大迁移,民风民俗融合改变,形成独具特色的巫溪民俗文化系统。在这个社会文化系统中,每个民俗事象都是维持整个社会秩序的枢纽,对构建社会秩序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巫溪民俗世界里,五句子歌最能将移民文化和本土文化进行完美的诠释。作为一种名不见经传的民间文学类型,从传播地理属性看,五句子歌能显示“湖广填四川”的迁徙脉络。董学民认为,五句子歌以湖北全省为中心,辐射到陕西南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四川东部、浙江西南部、江苏西南部与安徽交接地区[3],这些地区是“湖广填四川”人口来源的主要省份。从歌曲内容看,五句子歌体现出本土民风民情的历史传承。巫溪五句子歌内容多样,特色鲜明,曲调悠扬,即兴而歌,多以五句为主,第五句歌词点题,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曲主旨。从歌曲旨趣看,五句子歌委折波澜、曲尽其妙地表达巫溪民众的社会观念与价值取向、男女情爱、社会关系、生活逻辑,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五句子歌历史悠久,流播广泛,在渝、鄂、川、陕、湘、皖、豫、浙、苏等地区均有分布[3]。巫溪五句子歌是相对稳定和成熟的歌谣,内容丰富,数量众多,涉及民众的生产劳动、婚姻爱情、精神生活等方面。已有学者从文学、艺术学、民俗学等角度对五句子歌进行探讨,分析五句子歌的地理属性、艺术特点、趋势结构、音乐手法、传承保护和民俗内涵。但这些研究成果大都就事论事,将五句子歌与现实社会生活割裂开来,缺乏整体观的视角。同时,五句子歌的前期研究缺乏对人们生活属性、文化逻辑的阐释,不能够充分展示五句子歌的价值与意义。笔者曾撰写系列论文,探讨五句子歌的价值功能[4]、苦难表达[5]、民俗文化与传承保护[6],仍感言犹未尽,必欲吐之而后快。本文继续以五句子歌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五句子歌的特点、内容及歌唱方式,探讨五句子歌与巫溪社会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民俗再现,以及五句子歌与巫溪民众的集体记忆,进而将巫溪地方社会生活逻辑呈现出来。

二、“即兴而歌、有感而作”的日常展演

巫溪五句子歌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其最大优势是不受时空场域限制——即兴而歌,有感而作,能够真实地反映民众日常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正是由于唱法灵活,五句子歌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鲜”“多”“智”的特点。其中“鲜”的特点,是指五句子歌词没有固定的程式和内容,根据特定时空场景,就地取材,就地歌唱,即兴表达。巫溪民众普遍认为,五句子歌是渝、陕、鄂边界的文化明珠,是巫溪人的骄傲。信手拈来的一首“五句山歌五句赶,是我家乡土特产,渝陕鄂边歌千首,没我五句歌新鲜。会唱五句是歌仙”[7]178,直截了当地道出巫溪民众演唱五句子歌的自豪感。在传统社会模式下,几乎所有巫溪人都会唱五句子山歌,是民众日常生活消遣的重要部分。由于巫溪境内多山,一曲五句子歌高亢嘹亮,宛转悠扬,回荡在山谷间,别有一番风味,既是一场听觉盛宴,又可随时回唱,一来二去,好不热闹。“多”的特点,是指五句子歌数量繁多,不计其数。一代又一代的五句子歌者,唱着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产出成千上万首五句子歌曲,成为一座宏富的地方文化宝库。如:“五句歌来五句多,我的歌曲用船拖,小船拖他一百四,大船拖他九百多。捡个坝脚 歌儿吓哪个?”[7]178这首歌将巫溪五句子歌的数量娓娓道来,由于歌曲太多,不胜枚举,别人唱剩下的歌简直不值得一提,言语虽然夸张,却也不失幽默,其情可矜,其意堪怜。“智”的特点,是指五句子歌是衡量巫溪民众智慧的象征。五句子歌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都能唱五句子歌,但要唱出花样、唱出新意,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所有歌者即兴表达,对演唱者的业务素养有很高的要求,需见多识广,知识渊博,反应敏捷,口齿伶俐,逻辑清晰,能说会道。每首独立的五句子歌,都由五句构成,最后一句表达主题,揭示整首歌曲的中心思想,往往是意境升华和独特情趣的表达,故有“五句山歌五句单,四句容易五句难”的说法。五句子歌对韵律要求也很高,一般除第三句外,第一、二、四、五句要求押韵,第一、二句用仄声韵,第四句用阳平,第五句用阴平[7]253。这就需要歌唱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有较深的文学功底和艺术内涵。因此优秀的五句子歌者往往受到人们尊重,成为智慧的象征。“五句子来五句多,你的哪有我的多?你讲文的我也有,你讲武的我也多。文武双全怕哪个?”[7]179歌者表现出特别自信乐观、有恃无恐的形象,无论什么场景,什么歌曲,都难不倒他。这种写照是歌者高素质的宣泄,是文化艺人的标志。

巫溪五句子歌内容丰富,反映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生产到男欢女爱,从历史掌故到风土人情,随处可见五句子歌的影子,随时可见巫溪民众的生活情趣。相对于其他民间歌谣而言,五句子歌最大的特点是不局限在仪式、节日庆典等过程中的程式表达,而是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是生活点滴的真实写照。一年四季,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段,每个劳动环节都有对应的歌曲。如描述一天之内男女情爱的歌曲,就有从清晨起床到太阳下山的每个细节:

【五更时分】五更金鸡叫咆咆,姑子捉到嫂子摇,嫂嫂问她摇什么,年轻人的血脉潮。我要嫂嫂拉皮条。

【清晨】清晨起来把门开,一股凉风吹进来。头上青丝也吹散,腰中罗裙被吹开。腰中现出乖乖来。

【太阳出来】太阳出来照山头,照得情妹往外游。一双小脚往前趱,一双玉手吊后头。你说风流不风流。

【吃饭后】吃了饭来饭落台,外面狗咬是郎来。早来三步同吃饭,晚来三步又无菜。怠慢哥哥莫见怪。

【太阳大时】太阳出来晒郎腰,姐在房中把香烧。一不烧香求儿女,二不烧香求爹娘。求朵乌云遮太阳。

【劳作休息时】吃了烟来又吃茶,豇豆田里种芝麻。豇豆缠住芝麻梗,芝麻缠住豌豆花。情妹缠我我缠她。

【黃昏时】太阳落土又落岩 ,两个情哥一路来。心想打发一个转,一个欢喜一个怪。双凤朝阳抱在怀。

【日落时】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下坑多路不平。塘里鱼多浑了水,姐儿郎多花了心。哪有真心待我们。[7]257-258

以上五句子歌将男欢女爱的日常生活真实又浪漫地表现出来,没有轰轰烈烈的海誓山盟,也没有精雕细琢的爱情倾诉,而是鲜活蹦跳的生活真实。言语表达中有一些村俗俚语,但这种接地气的口语并不束缚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反而让民众更真实地展示自己,更直接地凸显巫溪日常生活文化,更容易为民众喜闻乐道。人们的日常生活是由一个个民俗事象构成的,通过不同民俗事象的构建,形成民间文化写照。“信手拈来”“随口应答”的五句子歌,既是巫溪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巫溪民俗事象的直观再现,贯穿到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折射出巫溪民众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禀赋,寄托着古往今来巫溪人民的情感与灵魂。

五句子歌作为民间文艺,亦受外界因素影响,创作者既根据社会变迁、环境嬗替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又将个人情感物化,寄托在特定的情结之中。就在这剪不断理还乱的互动互补中,五句子歌不断融入巫溪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如水乳之契,间不容发。

三、“有情有爱、有规有矩”的婚姻生活

五句子歌来源于生活,语言俚俗,最能体现劳动人民质朴的情感,将生活困苦、喜怒哀乐不经意表达出来。表现手法细腻,没有精雕细琢,却能入木三分,让人感同身受。其中大量情歌记录了男女间渴望爱情、恋爱、恩爱的情景和心理,看似低俗,却内涵丰富,唱出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正如巫溪人常说的“话粗理不粗”,在情爱世界里勾勒出有规有矩的婚姻生活。

(一)忠贞爱情

爱情忠贞是男欢女爱的主旋律。历史上,文学视角下的美好爱情令人神往,朝三暮四为千夫所指。民间爱情歌谣亦是如此。巫溪五句子歌中,赞美忠于婚姻与爱情的歌曲,更多的是强调人生哲学:“心肝情妹我的妻,各人①妻子打不得。各人妻子檐上瓦,别人妻子瓦上霜。露水夫妻不长久。”[7]31这首五句子歌道出了旧时婚姻的真实心态,原配发妻能为家人遮风避雨,情人则是冰冷霜雪,不正当的男女关系非长久之计,只有忠贞的婚姻才能确保家庭幸福。简单的五句,将婚姻哲学和盘托出,教育人们对爱情忠贞,对婚姻忠诚,对家庭负责。即使有人乱搞男女关系,也会被善意奉劝,趁早看清形势,悬崖勒马:“露水草来节节细,劝郎不给姐缝衣。在生不得服侍你,死后不能穿孝衣。鸡抱鸭子枉费力。”[7]54因此,面对别人的诱惑,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定力:“大雨下来细雨稀,郎找姐儿借蓑衣。你要蓑衣墙上取,你要喝茶自己沏。歪打主意空淘力②。”[7]32从侧面警醒世人不能乱搞男女关系,要自尊自爱。

(二)爱情伦理

五句子歌中有大量的美好故事,能看出青年男女火辣热烈的爱情体验:“情妹门口一棵槐,槐树脚下望郎来。乖乖女儿望什么?我望槐花几时开。稀呼儿③说出望郎来。”[7]25热恋中的男女那种想见而不得见的感慨、羞涩相思的爱情跃然纸上。歌词将情妹期待情郎的焦虑神情,夹杂着害怕父母责备、害怕闲言碎语、渴求爱情又害怕爱情的复杂情感,用最简单的话语呈现出来,让人既能感受,又能体会。尽管爱情是美好的,但在巫溪传统社会里,婚姻大事需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是不允许的,即使相思成疾,也不能触犯社会规则。父母教育子女时,要求他们必须有羞耻心,必须保持应有的礼数和矜持,不能任性妄为:“娘骂女儿不知羞,祖宗名誉被你丢。勤学针线把花绣,原婚许配到白头。莫与别人比风流。”[7]113每个人对婚姻都要有担当,不能薄情寡义:“秧苗青青麦吊黄,我俩相爱要久长。要学石磙无空心,莫学豆腐四面光。妹最讨厌薄情郎。”[7]126这首五句子歌反映了巫溪人对爱情伦理的认知:相爱的两人一定要真心实意,不能朝秦暮楚,薄幸之人必遭人唾弃。

法国社会学家格拉耐(Marcel Graner)认为,歌谣反映了中国农业社会文艺创作与社会运行方式的契合[8],这种契合就是一种社会运行规则。五句子歌是巫溪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即兴而歌,率意而做,是巫溪民众田间地头、休闲娱乐的即景抒怀,反映了传统农耕社会模式下的真实场景。

作为一种民俗文化,五句子歌一方面对民众心理、观念产生影响,一方面对民众行为进行控制。婚姻爱情伦理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规则,是人人都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上述五句子歌表明,巫溪青年男女渴望爱情,但更注重社会规范,即使有时候偏离婚姻轨道,也会受到醇美风俗的约束和控制。在这样一个规范的区域社会里,行为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身形不乱,处事不惊,很好地维系着传统伦理道德。

四、“道德哲学、生活伦理”的价值抉择

董晓萍认为在民间文学传承模式中,可靠传承人存在伦理教育模式、本土教育模式和社会整合模式三种模式,从不同层面对民间文学传承内涵做了界定,既涉及政治、经济与儒家伦理道德,又涉及生活道德、人生观、世界观等个人文化建设内容,还涉及内部文化与外部社会间的对比关联。这些内容往往是即兴的,但不是随意主观的,往往与地方社会生活标志性文化结合得最为紧密[9]。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善良美丑、是非曲直有一个清晰的评价体系,体现着民众对世界的认知、理解、判断和抉择。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观念,不仅支配着人们的动机与行为,还反映人们的认知与需求,凸显地方社会体系和文化脉络。五句子歌是巫溪社会的生活写照,歌唱者往往在不经意间将巫溪民众的价值观念凸显出来。

(一)忠孝仁义

忠孝仁义是儒家思想的文化内核。孔子界定“仁者爱人”,成为中国数千年道德伦常、社会政治的最高标准。与之相关的“忠”则表现为人与人交往要忠诚老实;“孝”是“仁”的基础,主要表现为敬重父母,赡养长辈;“义”则规定了人与人交往的道德准则。巫溪号称“峡郡桃源”,自古即以“质直好义”闻名遐迩,光绪《大宁县志》称:“市居不过数百家,质直向化,礼教易施。”[1]卷一《地理志·风俗》这些美俗融入巫溪民众生活中,世代相袭,通过五句子歌传唱,不断地传承教化,构建起儒家道德伦理价值体系。如:“一儿一女一个妈,儿女争着抢爸妈。爸妈辛苦一辈子,养育之恩比天大。都要争着孝敬他。”[7]207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受重视的伦理范畴是忠孝,各类忠孝主题的作品也最容易被接受和传唱,人人喜闻乐见,人人辗转颂扬,从而牢牢构筑起“忠孝大义”的社会内涵。

(二)勤俭节约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将勤劳、节俭的生活习惯,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相结合,各种勤俭故事、典故佳话代代传承,成为人人践行的一种素养、一种品行。巫溪自古“不尚奢靡”,光绪《大宁县志》载:“农末相半,不尚粉饰,不喜虚华。”[1]卷一《地理志·风俗》五句子歌传颂的“一分一分钱成万,一粒一粒粮成山。节约犹如燕衔泥,浪费好比河决堤。穿衣吃饭量家底”[7]205,完美地诠释了巫溪民众的勤俭风尚。

(三)勤奋上进

中华民族数千年辉煌历程,离不开广大人民的辛勤努力,美好生活需要自己去创造,积极上进、努力拼搏成为生活主旋律。一些耳熟能详的人生道义,往往不需要多加修饰的表达,只需贴近生活,仔细品味,深入领悟,就能把握真谛。五句子歌是巫溪民众生活的文化元素,言微旨远成为总结民众价值观念和生活逻辑的直接方式。如:“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寒天不冻勤织女,荒年不饿苦耕人。人生诀窍在于勤。”[7]204歌词简单明了地表达勤奋上进的主题,理应成为人人遵循的人生信条。

美国学者希尔斯(Edward Shils)认为,世代相承的传统,是行动所隐含或者外显的范型和关于行动的形象,以及要求、建议、控制、允许或者禁止重新确立这些行动范型的信仰,究其本质就是一种社会伦理、道德价值,是人们生活的内在思维逻辑[10]。五句子歌作为巫溪文化的传承单位之一,不断整合儒家传统与地方社会文化精髓,集体传唱,共同承续。在这个过程中,五句子歌呈现的道德价值取向不断通过传唱而强化,内化成人人遵从的文化符号,进而成为支配巫溪民众生活合理逻辑的隐形权力。这种逻辑权力不言自明,既合情又合理。

五、“政治家国、社会风尚”的集体记忆

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认为,集体记忆又称为群体记忆,是指“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确保集体记忆继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连续性”[11]。莫里斯·哈布瓦赫强调,集体记忆最注重两点:集体记忆的社会性质、集体记忆的当下性与建构性。社会性质主要是指人们处于社会环境中,无论个人还是集体的记忆,都要以社会记忆为基础;集体记忆的当下性和建构性则是以当下为中心,重构过去。巫溪五句子歌在传唱过程中,对特定事件的描述,对特定事物的感知,很好地将巫溪社会生活记录下来,形成民众对巫溪社会记忆的集体感知,这种感知是对巫溪历史的回顾与认识。

(一)党和国家方针政策

民众生活与党中央政策密切相关,各项方针政策与人民生活融合,人们从不同方面体现对党中央和政策的理解。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巫溪民众从旧社会向新社会过渡,畅想共和国的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奔赴新生活:“早晨太阳从东升,总路线来亮晶晶。照得保守无处藏,照得浪费无影踪。建设多快又好省。”[7]197热情洋溢讴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给人们带来勤俭节约的新生活,给社会带来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新气象。人们还通过对不同时代党和国家政策的认识,不断加入自己的理解,让国家方针政策能更好地执行和实施:“努力建设文明村,支部领导是核心。三个代表牢记心,四项原则坚持稳。廉洁奉公为人民。”[7]199这首五句子歌表现了人们对“三个代表”“四项基本原则”的理解,直观简洁地记录了党的方针政策的质朴诠释,体现出国家政策在基层推行的集体记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新时代的开始,是新社会与旧社会的分水岭,在巫溪五句子歌中打上了深刻的烙印。旧社会劳动人民备受压迫,婚姻不能自主,一夫多妻司空见惯,人权得不到保障。共和国是劳动大众的曙光,人们心甘情愿摒弃落后的糟粕思想,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新政策:“婚姻自由不包办,一夫一妻不乱伦。男女權利讲平等,合法权益老幼分。计划生育要实行。”[7]201“义务教育很关键,尊师重教要当先。不论男孩和女孩,义务教育要受完。素质教育是重点。”[7]201这些五句子歌反映了巫溪民众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和义务教育的自觉接受与自愿宣传,体现了基层民众对国家时政的共同认知。

(二)承前启后新时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发展迅速,各行业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对比旧社会的生活百态,更让人们真切感受到时代的进步。五句子歌将这些变化以耳熟能详的方式展现出来,歌颂社会发展,歌唱社会主义新生活:“人人穿着新衣服,户户住的青瓦房。电灯如星满村布,个个脸上笑开颜。朝朝日日胜过年。”[7]195“太阳出来好风光,男女歌声赛铃响。千家万户喜临门,机械花开万里香。肩挑背磨一扫光。”[7]198表现出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巫溪人民欢天喜地,意气风发融入新时代。

(三)盐业生产与巫盐社会

大宁盐场可谓巫溪社会变迁的历史标签。宝源山盐泉是人类最早发现的产盐区之一,“不仅是远古巫臷文化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峡江地方繁荣昌盛的主要力量”[12]。任乃强先生说:“在巴东的其他盐泉尚未发现以前,这里生产的盐,成了秦岭和伏牛山脉以南,整个汉中盆地、四川盆地、两湖盆地与鄂西地区的食品珍宝,各有商民,不顾道里远近,运其可以博得臷民喜爱的物品,来兑食盐。”[13]于是出现了《山海经》描述的“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14]《海经新释》卷十《大荒南经》的盛世图景。当尧舜之世,中原华夏文明尚处于低级水平,“而偏居三峡深处的巫臷国,怎么会如此富庶呢?巫臷国民能够不耕而食,不绩而衣,他们凭藉的是什么法力?原来这神秘的法宝还是食盐!”[15]源远流长的盐文化丰富了巫溪文化内涵,成为民国以前人们的共同记忆,无论制盐劳动、盐品开发,还是盐工生活、盐业祭祀,都是老辈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巫溪至今仍存留大量盐主题的五句子歌,传唱人既是盐业生活的见证者,更是盐文化的传承者。每当人们唱起这些歌曲时,古老的盐业生活翩然眼前,感受远古盐业社会的真实存在,为巫溪曾经的辉煌感到由衷的自豪。

集体记忆是一个社会群体对历史最直接、最易感的部分,虽然在实际记忆中可能只是简单的、模糊的碎片,却是集体内心共同的文化符号和情感联接,点点滴滴构建起一个社会群体纵向的时间共鸣和横向的记忆空间。集体记忆的维持是多样的,而群体内共同熟悉和认可的仪式、歌谣最能体现出来,通过社会互动来深化集体记忆。美国学者保罗·康纳顿将社会记忆的写法分为体化实践和刻写实践[16]。巫溪五句子歌在传唱过程中,你一句,我一句,最能表达时代心声,最能引起彼此共鸣,也最能获得认同关联,最终将共同的历史传承下来。

六、“时时体现、贯穿生活”的民俗信仰

民俗信仰又称民间信仰,是经长期的历史积淀,在民众中产生和传承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观念和仪式制度[17]。巫溪民俗信仰主要体现于对巫的信仰。前已述及,巫溪是巫文化的发祥地,贯穿人们日常生活,形成了以巫文化为主体的民俗信仰系统。对巫溪而言,巫文化主要是上古时期巫咸等“灵山十巫”以宁厂古镇宝源山为中心创造的占星术、占卜术等主要形式,以盐文化、药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地方特色文化。《山海经》对“灵山十巫”的记载,活灵活现,神奇缥缈,足证巫溪的巫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同时,巫溪盐文化兴盛,有5 000多年的历史。巫俗信仰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社会生产、岁时节令,到人生仪礼、婚丧嫁娶,乃至民间科技,随处可见巫文化的影子。

民间文学与民俗信仰有着极大的关联。民间文学有很多民俗信仰的内容,从民俗神灵到民间信仰仪式,多角度地丰富着民间文学的内容。五句子歌与巫溪日常端公调有相通之处,如:“外堂转进内堂来,抛枪神灵下凡来。好抛枪来好抛枪,抛去长枪又短枪。驱除邪恶保安康。”[7]242这首五句子歌与端公调《抛枪歌》如出一辙。此外,很多五句子歌与巫术活动紧密联系,说明历史长河中巫溪民俗精神世界与民间生活构建有共融互通的渊源关系。传统巫术与五句子歌结合,能够简单明了地勾画巫溪的历史生活,如:“宝山神医叫巫咸,架起炉子炼仙丹。制盐采药医百病,一碗神水保平安。宝山灵气是灵山。”[7]242神医、巫咸、仙丹、神水、制盐、采药等词汇,还原了巫溪远古历史的原貌,体现巫溪民众对待疾病、对待自然的观念,进而构建起日常生活的精神世界,生生不息,对现代巫溪民众生活仍有影响,特别是对疾病的认识,还有人诉于巫术,付诸端公,体现出神秘的医患关系。

七、结语

乡土社会的内在生活逻辑是地方社会的真实写照。五句子歌的产生、传承与巫溪乡土社会密不可分,日常生活是五句子歌咏唱的主要对象,五句子歌是日常生活的真切表达,没有华丽的辞藻,即兴歌唱,不矫揉造作,呈现人们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追求美好生活,追求幸福婚姻,遵守地方道德伦理教化,是普通民众最关心的话题,也是乡土社会最想构建的文化内核。五句子歌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最直接地表达了巫溪民众的生活逻辑。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发现,五句子歌与巫溪本土文化已形成多维度的深度关联,无论是历史社会,还是现实传承,五句子歌都起了重要作用。这正是巫溪民众在不经意间对自己生活的记录,对本土文化的诠释,对民众生活世界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高维岳,魏远猷.大宁县志[G]//中国地方志集成·重庆府县志辑:第30册.成都:巴蜀书社,2016:15.

[2] 冉瑞铨.巫溪与古老的巫文化[J].四川三峡学院学报,1999(1):38-41.

[3] 董学民.五句子歌的地理属性[J].音乐探索,2002(4):10-13.

[7] 傅国群.试论重庆巫溪五句子歌的价值功能与传承保护[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6):32-36+146.

[5] 傅国群.巫溪五句子歌的苦难表达[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會科学版),2015(3):94-97.

[6] 傅国群.三峡民间歌谣与传统民俗文化研究——以重庆市巫溪县五句子歌为例[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2):23-26.

[7] 赵四方.巫溪五句子山歌[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8.

[8] 格拉耐.中国古代的歌谣与祭礼[M].张铭远,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6-7.

[9] 董晓萍.现代民间文艺学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21-325.

[10] 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6.

[11] 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