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仓储损耗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2020-12-24 22:45王昌利刘静
黑龙江粮食 2020年3期
关键词:粮温粮堆储粮

□ 王昌利 刘静

(1合肥双凤粮食储备管理有限公司,合肥,230001 2 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合肥,230001)

粮食产后损失不可避免,但是损失率的多少会直接影响粮食的市场供应和价格水平,最终会影响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粮食储藏的主体,粮库仓储在控制粮食产后损失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粮食储藏损失不应高于5%,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仓储设施落后、仓储技术欠发达,粮食仓储损耗仍然比较严重[1]。经过科研工作者的努力,我国的粮食仓储损耗已经降低了很多,但是由于市场化和企业化运作方式的限制,不同性质企业的仓储损耗率仍然存在明显差异;同时,由于地区和气候差异,南方和北方的粮食仓储损耗也不同[2]。《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将粮油储存损耗分为自然损耗及水分杂质减量两类。自然损耗是粮油储存中,由于正常的生命活动产生的消耗,主要是计量误差、虫鼠害损耗。水分杂质损耗是粮油进入仓储阶段,由于仓储过程中的水分丢失造成的损耗。

1 粮食仓储损耗来源

1.1 出入库计量阶段。 粮食出库和入库时,计量方面会出现一些误差。原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仪器误差和人工误差。计量仪器(地磅)长期频繁使用,可能会造成感应元件反应迟钝,计量不准确;计量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操作不规范等,诸如此类都会增加粮食损耗。

1.2 检验和化验阶段。粮食的质量是参差不齐的。依照国粮发178号文件,对高水分高杂质的粮食进行入库,应该依照规定做出适当扣量。检验结果偏差过大,造成粮食定等错误,扣量出现较大偏差,直接影响入库粮食数量,对最终的损耗核算会产生较大影响。

1.3 粮食出入库时的减量。仓储机械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出入库的损耗。我国目前仍然以房式仓储藏为主,出入库主要通过移动式输送机输送粮食,难免发生抛撒和风耗现象,造成一定的水分和杂质损耗。另外,对于高水粮和高杂质粮食需要进行降水和去杂,在搬倒、运输过程中也会存在或多或少的损失,造成粮食水分及杂质损耗增加。

1.4 粮食在仓储期间的损耗

(1)粮粒呼吸代谢损耗。粮食在储藏期间仍是活的生命体,呼吸代谢无时不刻在进行着。因此,粮食在储藏期间干物质不断损失。在有氧条件下,粮食水分含量越高,有氧呼吸代谢速度越快,造成大量的干物质损失,甚至出现发霉。无氧条件下,粮食水分过高对储粮也是不利的,这是造成粮堆内部发热的一个重要原因。

(2)虫害和霉变的损耗。虫害和霉变是造成粮食储藏损耗的重要原因。如果对粮情疏于监管,造成储粮发热或生虫,将造成巨大的粮食损耗。霉变或生虫严重的粮食,品质严重劣变,甚至失去使用价值,甚至造成严重的储粮事故,损失不可估量。

(3)粮食储存时的水分减量。粮食入库结束后,对高水分粮食进行通风降水是保证安全储粮的前提,但是这样势必会造成大量的粮食水分减量。另外,如果仓房隔热效果较差,必会造成粮堆温差过大,需要通过机械通风进行降温,降温的同时必然会造成部分水分损失,造成水分减量增大。

2 降低粮食仓储耗损的对策

2.1 完善粮食出入库管理规范,严把计量关。首先,确保计量设备计量准确。计量部门应严格执行规范,对汽车进行全面检查,确保不超载、不偏载,保证称量设备的精度和准确度;安排专门人员定期对计量设备进行校准;定期对计量设备进行清洁、维护,确保称台内部和周围无异物、无杂草、无积水;其次,确保记录准确。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做好监督、检查和核对,确保账实相符。另外,要强化门卫管理,坚决杜绝虚假入库发生,确保出入库的真实。

2.2 提升技术人员技能水平,降低误差。把好粮食入库质量关是降低粮食仓储损耗的重中之重。如果出现不合格粮食入库,必然给后续的粮食仓储管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人为增加管理成本,还可能因为出现发热霉变或生虫造成严重的仓储损耗。粮食入库工作中,检验员和保管员对粮食品质进行定量检验并依质分类入仓,这是保证安全储粮的关键。工作人员一定要掌握检验技术和技巧,了解粮食基本品质,才可以科学指导储粮管理。这就需要工作人员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严格把关,避免出现掺杂做假的情况发生;对没有达到标准的产品可以进行多人会检,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对不达标的粮食,要做好相应的处理,不得以次充好。因此,必须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和考核方能上岗,工作过程中要加强监管和指导,确保入库质量。

2.3 严格控制粮食进出库损耗。粮食在出库和入库的时候会经常发生风耗现象,因此有必要改进粮食出入库设备,采用密闭装置,减少尘土飞扬和水分流失。

2.4 降低粮食仓储阶段的损耗

(1)改善粮仓的仓储性能。良好的仓储条件应该满足以下三个性能:良好的隔热性、防潮性、气密性。唐礼安[3]等分析了不同仓房条件的仓储损耗,一般的房式仓由于没有隔热层和完善的通风设备,虽然有二毡三油防漏层,但是高温季节粮温升高明显,最高可达到45℃,加上早晚温差较大,易产生结露,仓储期间害虫泛滥,造成虫蚀粉屑增多,仓储损耗较大。标准的房式仓除了有完备的防潮层和隔热层,还对门窗孔洞做了必要的密封,大大减小了外界气温对粮温的影响,粮食储藏稳定性较好,仓储损耗明显减小。除了良好的仓房结构,对粮面进行压盖是控制粮温升高的有效手段。因为外界传向粮堆的热量约2/3来自于屋面,而屋面热量通过粮堆上方的空气传向粮面,因此高温季节,粮堆表层粮温迅速升高,就会造成粮堆内外显著温差,热传递的过程中伴随着水分转移,给霉菌滋生和虫害繁殖提供了温床。即使不出现大面积虫霉,由于粮温相对较高,粮堆水分转移明显造成局部水分偏高,冬季机械通风时间必将延长,造成水分损耗明显增大。粮温越高,粮粒本身的呼吸代谢旺盛,造成干物质损失增加。另外,应安排专人对仓房做好维修和日常维护,经常性关注仓房的薄弱环节(门窗、孔洞、曾经的漏雨点、虫害发生点等)、环境卫生,避免出现垃圾、杂草、蚁穴等,防止雨天积水和渗漏,出现坏粮或霉粮。

(2)改进仓储设备。粮堆孔隙度是粮粒正常生理代谢的必要条件。由于进粮方式和进粮设备的限制,往往在粮堆内出现高杂质区,造成孔隙度变小,形成通风死角,直接影响通风和熏蒸效果,极易造成局部虫霉滋生。仓储设备的完善是降低仓储损耗的基础。在皮带输送机头上安装抛撒器、仓顶进粮口处安装布料器等,可以减缓分级情况,减少通风死角,防止出现局部高温和虫霉发生,以提高粮食稳定性,降低仓储损耗;智能通风和移动风管通风相结合,可提高通风的灵活性和通风效果;空调机的使用可以控制仓内温度,降低外界高温对仓内粮温的影响。

(3)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仓储技术。温度和水分是影响粮堆内生命体代谢活动的主要因素,并相互影响。因此有效控制粮堆温度和水分是实现安全储粮,减小仓储损耗的根本。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首先降低粮食水分,将粮食水分控制在安全水分以下,其次当地气候特征选择合适的仓储技术。在北方地区,冬季干燥低温,因此应科学地运用自然气候条件,适时通风和密闭。新粮入库期间和入库后,适时通风,消除粮堆不同部位的温差;待气温降到最低时,合理通风,降低粮温。气温回升之前及时做好密闭和压盖。南方地区高温高湿,因此首先要做好仓房的隔热和防潮,其次可利用空调机环流通风的方法进行降温,减少因高温、高湿导致的储粮霉变和虫害滋生,尽可能降低仓储损耗[4-6]。也可采用气调储藏,利用低氧环境中籽粒低的呼吸代谢实现粮食仓储减耗[7-10]。

(4)重视害虫防治。粮食入仓前和出仓后做好仓房和仓储设施的清洁和杀虫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监管。采用科学的防虫、治虫措施,既能有效防虫,又经济环保,如惰性粉[11-13]。笔者及其团队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条件实现准低温储藏,在此基础上采用惰性粉在粮面施药,不仅取得较好的防虫效果,相较于使用熏蒸剂,费用也节省70%左右,在减小仓储损耗的同时,避免了化学熏蒸残留,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除此之外,应加强日常检查和防护,如果出现粮温异常,应及时采用人工检查,分析发热原因。如果发现害虫,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杀虫措施,控制害虫蔓延。

(5)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仓储责任意识,提高业务技术能力。仓储技术人员是仓储工作的主体,必须要有责任意识,有担当并坚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意识。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技术创新,才能开发科学有效的储粮新技术,实现科学减损。

总之,要实现粮食仓储减损的关键是仓储装备和技术的革新,主体是创新、进取仓储技术人员的培育,核心是仓储管理的科学规范。

猜你喜欢
粮温粮堆储粮
浅圆仓不同通风方式降温效果和耗能对比*
浅圆仓东西面靠墙粮温变化研究*
不同粮种竖向压力孔隙率与密度研究
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粮堆压力与孔隙率关系研究
华南地区准低温储藏大米覆膜试验
鲁粮集团山东军粮储备库对绿色储粮发展的调研总结
中储粮湖南分公司全面完成“标准仓、规范库”创建
粮堆分阶段通风研究
高温高湿区大直径浅圆仓不同风机组负压通风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