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师承教育探索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个性化的中医培养模式

2020-12-24 23:52邢天野尚晓玲倪磊潘雨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48期
关键词:基础理论研究生个性化

邢天野,尚晓玲,倪磊,潘雨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0 引言

近年来,在研究生扩招的背景下,中医研究生的数量与日俱增,研究生阶段作为中医学子在中医生涯中综合运用中医药知识、积累临证经验、提高思辨能力,促进医术与医理的转化阶段,在其人生发展历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个性化中医培养模式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并提出创新传统师承模式的具体方法,以为培养个性化的医学人才提供理论基础。

1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个性化中医培养模式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本硕博联动个性化培养模式是以中医院校在读学生为研究对象[1],从学生培养的整体着眼,根据本硕博三个阶段个性化培养中医人才。此培养模式以中医师承为基础,结合当代人才培养,创新性地提出修、承、化、创四个阶段,将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理念贯穿至中医学习生涯始终。

2 创新传统师承模式,分阶段制定个性化培养模式

在传统的师承模式中,学习方式主观随意性强,缺乏明确规范的标准。师承模式培养的学生质量参差不齐且难以衡量,重一师之技、一家之言,易滋门户之见,导致思想狭隘、知识局限,难以大规模地培养医药人才等[2]。中医基础理论学科贯穿了中医学习的全程,本创新模式在研究生培养中提出了修、承、化、创四个阶段,“修”即研读中医经典,将中医基础理论还原到中医经典中;“承”即以师承教学为形式,使中医研究生以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为背景,了解中医学术特色,根据“师”之遣方技巧、思辨原则领悟中医之理;“化”包含科研思路的形成与临床实践能力的综合运用,“承”、“化”二者相辅相成;“创”即是促进医术与医理的过渡,将中医思维运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促进思维的创新。

2.1 “修”

即研读中医经典,分层次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探讨。定期组织中医经典交流研讨会。在熟读四大经典中医古籍的基础上,了解吉林特色中医古籍。吉林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历史上为朝鲜族、满族聚集地,有丰富的民族医药文化,近代以来,随着关内移民涌入,中日战争时期伪满洲国的建立,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吉林省中医药救亡图存,自强不息,新时代逐渐形成中西医汇通的思想,纵观吉林市名老中医学习经历,熟读经典、注重实践,在早期学习中,将中医古籍经典理论烂熟于心,为后期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2 “承”

临床跟诊。本硕博三级共同跟诊,每周总结心得,加深中医理论知识的理解,每月开展分享活动,期中期末以学术汇报形式进行考核。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打破学科和课程限制,鼓励研究生与本科生共同提出问题,博士研究生要求针对国内外研究前沿,提出创新性、多学科交叉问题;硕士研究生要求明确研究领域,重点掌握专业研究问题;本科生鼓励将临床技能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找出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在课堂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通过问题式样教学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问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实践的培养, 四诊资料的搜集,病案的分析及临床见习等实践教学等[3]。

2.3 “化”

学术科研交流教育是不断上升改进的过程,需要科研在各个层面激发教育的活力,科研思路与方法的改进和创新也是教育模式以及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科授课时,如教授脾主运化、扶正祛邪时,可引入《健脾养血祛风方对脾虚证慢性湿疹小鼠模型干预的实验研究》[4]、《从中医基础理论角度认识肠道微生态》[5];讲肺气宣降可将 《益肺宣肺降浊方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超微结构以及 cAMP/PKA-CREB 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6]成果补充进去。

合理利用组会,鼓励本硕博与教师共同交流科研、临床与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基础知识。在组会上模拟临床以小组人员为诊疗对象,交叉诊疗与交流心得;开展理论向实践转化的研究。

英语交流。语言是科研的必备工具,第二语言的地道使用是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在学术英语方面,以外文文献为切入点,既锻炼了研究生的英文运用能力,又在实验的角度,从实验前期准备、实验设计、方案的制定、实验过程与结果等内容中,提高了研究生思维缜密性与科研设计能力。在基础英语方面,积极结合中医英语学科前沿,探讨中英文思维方式在中医中的应用,如结合《中医对“胰”的认识》[7]探讨中医脾实质乃“pancreas”而非“spleen”,使各阶段的学生了解脾与胰的概念。

2.4 “创”

以创新创业项目为平台,开展中医基础理论与科研向实践转化的研究。将教育模式由单一的学术科研型向多元化的研究型教育模式转变,锻炼研究生观察、思维、动手、沟通与协作的创新能力[8],并将创新能力运用到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中,在项目的运营中,由博士研究生负责整个项目的策划;硕士研究生分管各职能部门,带领本科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物质成果;本科生通过与研究生的学习,丰富学习内容,将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从课本、临床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培养了本硕博三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9]。

3 个性化联动培养

此模式以教学结合临床、学术科研交流、职业生涯规划三部分开展本硕博三级联动的个性化培养方案。研究了博士研究生创新性可塑性的培养,硕士研究生科研思路专业知识,本科生针对技能与临床实践脱节的问题,通过教学、临床、科研与就业共同构建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框架,并将教学中的课本经验、临床中的实践经验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结合,个性化培养本硕博学生。

3.1 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与路径

针对博士研究生,培养创新型与可塑空间。在整个培养阶段中,鼓励博士研究生独立领导研究小组,在科研与社会活动中计划、组织、协调、监控四阶段细分具体目标,锻炼博士研究生的具化学习,再将各阶段整合,提升博士研究生的协同创新能力[10]。

3.2 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与路径

针对硕士研究生,培养其专业技能与科研思路。纵向挖掘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学生的专业研究深度,培养硕士的科研意识,横向以中华传统文化与创业知识为基础,拓展知识面。每周组会分三部分,研究中西方科研方法、学术前沿与综合技能,综合技能包括中医周边文化如中西方哲学、中华传统文化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方式、就业技能等[11]。硕士研究生阶段的临床技能、综合知识培养是整个中医人才培养中的重中之重。

3.3 本科生培养模式与路径

针对本科生,主要培养技能与临床实践脱节的问题。把握每周临床跟诊机会,门诊后鼓励学生总结临床经验;定期开展临床经验分享会,本硕博共同分享临床技能,在分享中,升华书本上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理解医术医理的深层内涵[12]。并在临床知识与中医基础理论的反复学习中,鼓励本科生寻找兴趣点,探索明确研究方向,根据其兴趣点,在后期的分享会中以专题的形式共同学习。

由此以阶梯式教育模式构建中医人才个性化成长路径。在传承与个性化培训中,必须有系统的专业指导,坚持本硕博阶梯联动,将基础教学模式与个性化教育模式相结合,研究主要以教学结合临床、学术科研交流、职业生涯规划三部分开展本硕博阶梯联动的个性化培养方案[13]。通过教学、临床、科研与就业共同构建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框架,并将教学中的课本经验、临床中的实践经验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结合,个性化培养本硕博学生。

4 模式的不足与展望

4.1 本硕博三级联动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从整体上看,联动性强,实施的具体阶段,需要校方的各部门高度配合。由于本科学生处于基础课学习阶段,课表课程与跟师的时间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冲突,并且学生在学习阶段,临床跟师学习尚未有明确的考核制度,在期末考试时,学生注重本科考试,会造成分散学习精力、自我规范意识薄弱等情况,从而影响临床实践的质量;研究生阶段专业型与学术型在研究生培养计划中的培养侧重不同,且教育背景不一,整体协动难度较大,因此学校可以开展相应的试点,如针对“5+3”学生,从本科将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经验紧密结合,逐步渗透科研思维,在研究生阶段深化医教协同,在实践中反复理解中医基础理论,并运用本科初步形成的科研思维进行实验室教学。

4.2 可引入社区实践基地,弥补实习场所紧缺的不足。在社区提供课间实习场所,并建立与合理利用“学校-医院-社区”三级实践教学基地。社区作为基层卫生服务单位,接触大量一手患者,对于有意向成为全科医生的大学生,积极派遣至社区实习。把社区实践基地建设作为推进中医临诊能力实践体系构建的重点,提升学生的基础实践技能,建设中医诊断、针灸推拿、中药鉴别等于一体的中医临床技能实训基地,模拟医院实际运营模式。

4.3 学生未来发展不明确,难以从整体层面符合实际地制定与实施学生的培养计划。本硕博阶梯联动是个性化的教育模式的体现,因材施教不仅要求教师要针对人才特点转变教育方法,还要了解学生的个人目标,从而以人为本个性化教学。目前学生对未来的发展不明确,这要求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大就业技能等就业项目的倾斜[14]。

5 小结

创新传统师承模式,探索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个性化的中医培养模式势在必行。该模式的基础是中医师承,分别从修、承、化、创四个阶段进行人才培养,将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理念贯穿在中医学习的整个生涯中,分阶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出更多的中医人才[15]。

猜你喜欢
基础理论研究生个性化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一种融合PageRank和PersonalRank的多层个性化推荐算法
一定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专访CIT培训学院与清华建筑声学讲师燕翔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医基础理论
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探索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