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联合鞘内注射用药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效果

2020-12-27 10:21郑州颐和医院450000吴鹏程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5期
关键词:乙组脑脊液甲组

郑州颐和医院(450000)吴鹏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收集时间在2016年2月~2018年8月,对象为我院收治的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共124例,根据治疗方式据进行分组,分为甲组(n=62)与乙组(n=62)。甲组男35例,女27例,年龄25~68岁,平均(45.19±6.81)岁,感染时间3.5~9天,平均(5.12±1.07)天。乙组男37例,女25例,年龄26~67岁,平均(45.21±6.82)岁,感染时间4~9天,平均(5.14±1.08)天。两组资料进行比较后,发现差异不明显(P>0.05)。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均符合颅内感染诊断标准[1],术后3d体温>38℃,伴呕吐、头痛等症状,WBC计数>10×106/L;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愿签署同意书。排除: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有治疗禁忌症者;对药物过敏者。

1.3 方法 乙组行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方法:取侧卧位,根据患者结构于L3~L4椎间隙选择穿刺点,常规消毒、铺无菌巾。使用利多卡因行局麻,穿刺腰大池,植入硅胶管,随后将导管置入蛛网膜下腔。对颅内压较高的患者,需对其迅速脱水降颅压,严格控制脑脊液释放速度、量等,稳定后将穿刺针拔出,与帽尾连接并封闭。采用贴膜对皮肤出口部位进行固定,于皮肤上沿患者头部妥善固定导管。在三通管管末位置妥善连接,对连接口进行无菌消毒,随后妥善包裹、固定处理。甲组在乙组基础上联合鞘内注射用药治疗,方法:根据患者感染程度给予万古霉素行鞘内注射,剂量20mg/次,1日1次,每次注射结束后将腰大池引流管夹闭2h后引流。期间对患者脑脊液性状、流量进行密切观察,将引流量控制在200~300ml/d之间,留置时间应<2w。若患者超过2W后未治愈,应及时拔管,避免出现继发性感染,同时另外选择椎间隙进行再次置管引流操作。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温、颅内压、WBC各项指标变化,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疗效标准:治愈:治疗后临床症状彻底消失,体征、指标完全恢复正常,病原菌检测结果呈阴性;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指标均明显改善,病原菌检测结果呈阴性;无效:均未达到前两项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软件分析数据,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分析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甲组治疗后体温(36.86±0.62)℃、颅内压(123.51±9.76)mmH2O、WBC水平(6.29±0.27)×106/L与乙组(37.62±0.93)℃、(155.18±9.82)mmH2O、(10.32±0.72)×106/L相比,明显更低(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分析 甲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77%,与乙组83.87%相比,相对更高(P<0.05)。

3 讨论

过往临床对颅内感染主要采用静脉大剂量注射抗生素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但受耐药菌、血-脑屏障影响,使得此法治疗效果欠佳,无法有效抗菌[2]。近年来医学技术不断进步发展,鞘内注射用药方式逐渐用于颅内感染治疗中,效果理想。此法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的特点,药物不用经过血-脑屏障,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可增强脑脊液中药物浓度,进而提升疗效[3]。此外鞘内注射用药可减少药物剂量,缩减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可减轻患者负担。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可促进机体脑脊液代谢、置换,并生成新脑脊液,缓解脑膜刺激征,可减少脑脊液中细菌数量,进而缓解患者感染症状。本次研究中,患者联合两种方式治疗后,其体温、颅内压、WBC明显降低,临床疗效显著提升。提示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联合鞘内注射用药治疗颅内感染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联合鞘内注射用药在颅内感染治疗中应用价值较高,可提升抗菌效果,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乙组脑脊液甲组
脑脊液药物浓度与结核性脑膜脑炎疗效的相关性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二青会”预赛西北五省代表队自由式摔跤甲组成绩分析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在子宫肌瘤护理中的实施及可行性分析
一笔业务,组、村、镇三级的会计凭证编制
宫腔填塞水囊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观察
脑子也是水做的
阻止接球
谢靖开创新纪元 唐丹四度擎金杯
一道奇妙的竞赛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