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清醒时间的影响

2020-12-27 10:21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473002王爽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5期
关键词:酒精中毒针对性急性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473002)王爽

急性酒精中毒发生后,患者脱管、误吸、坠床、跌倒等发生风险显著增加,且由于酒精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故可造成患者清醒后出现躁动不安、抗拒、吵闹等,故应给予有效护理。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为新型干预措施,强调以患者为中心,设置对应护理目标实施干预。本研究选取我院102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探讨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性酒精中毒患者102例(2017年11月~2019年2月),依据建档顺序分组,各5 1 例。对照组男37例,女14例;年龄22~56岁,平均(39.89±6.04)岁。研究组男39例,女12例;年龄20~59岁,平均(40.09±5.81)岁。两组基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用药指导及监测、与患者家属交流沟通、对症治疗等,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1)识别障碍,挑选护理人员构建干预小组,通过病情评估、与患者家属沟通等明确影响患者清醒及康复的原因;(2)确立、制定护理目标与计划,最终将护理目标商定为促使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清醒、提升护理满意度;(3)实施护理计划:①密切监测血氧、呼吸、心率等,开放静脉通道,若患者伴有呕吐,则将其头偏向一侧,间隔30min记录1次患者瞳孔对光反射敏感性、瞳孔大小、意识、血压、心率等,若血压偏低,则给予适度保暖及静脉补液干预;②做好口腔护理与保暖干预,避免患者因饮酒后血管扩张造成大量热量散发而发生发抖现象,可采取盖棉被、提升病房温度等,但应禁止采取电热毯或热水袋,防止烫伤及造成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而引起内脏器官血流集中于体表,减少重要脏器血流量;③患者苏醒后易出现激动、吵闹、抗拒等,可耐心、和蔼与其交流、劝导,禁止强行执行治疗及护理操作,避免加剧患者负性情绪,应于患者情绪稳定、获取其信任后进行相关干预;④患者康复后叮嘱其远离酒精,尽量避免或减少饮酒,且饮酒后1周内禁止服用头孢类药物,避免发生双硫仑样反应等,并耐心告知其饮酒过度的危害。

1.3 观察指标 症状消失用时及清醒时间;护理满意度,自制调查问卷,由患者评估护理质量与态度,共10分,分为非常满意(≥9分)、满意(7~8分)、不满意(<7分),(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总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5.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症状消失及清醒时间 研究组症状消失用时(1 2.3 7±3.4 3)h 及清醒时间(1.5 6±0.3 1)h 短于对照组(15.45±2.91)h、(3.04±1.10)h(P<0.05)。

2.2 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不满意3例、满意16例、非常满意32例,对照组不满意10例、满意19例、非常满意22例,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4.12%(48/51)高于对照组80.39%(41/51)(χ2=4.320,P=0.038)。

3 讨论

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异常,可出现亢奋等,不利于治疗及护理工作顺利进行,对疾病良好转归造成了极大影响,因此给予有效护理极为必要[1]。常规护理较机械化,不具备人性化及灵活性特征,难以有效满足患者病理需求,故整体效果不佳。而目标策略的管理是具备民主性的管理方式,其主要依据病情、疾病特性等明确施护目标,确立对应干预措施,可确保护理人员明确工作内容及需求,并及时经目标考核、反馈实施护理中的问题、商定调整方案,以此保证护理干预更具合理性及实效性[2]。针对性护理施护前注重评估患者状态,参照评估结果明确对应干预内容,确保相关措施具有个体性及有效性。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症状消失用时及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通过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在缩短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清醒及症状消失时间方面更具显著优势,可提升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急性酒精中毒采取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可缩短症状消失及清醒时间,护理满意度高。

猜你喜欢
酒精中毒针对性急性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急性心包炎1例
MRI,CT检查诊断酒依赖致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效果对比
急性酒精中毒的内科急诊治疗分析
加州鲈烂身病因复杂,准确诊断,针对性用药十分重要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提升吸引力感染力
按摩治疗儿童急性颈僵直
按摩治疗儿童急性颈僵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