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提升公众获得感策略研究

2020-12-28 02:32杨文建
新世纪图书馆 2020年11期
关键词:获得感公共图书馆内涵

杨文建

摘 要 本文立足图书情报学的学科特点,参考社会学、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学科,研究图书情报学领域的“获得感”及其概念体系,以公共图书馆为主体,从改善现有公共服务体系与资源配给现状入手,研究其在提升公众获得感方面的评价标准和作用机制,认为提升公众对图书馆服务获得感的路径,可通过国家颁布的相关文件中的内容作为测度标准,不断提升均等化公共服务;有效指引公共图书馆多元服务发展趋势,以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将公共图书馆提升公众获得感与文化惠民等举措结合起来。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获得感 内涵 措施

分类号 G250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0.11.001

The Study of Public Library to Improve Peoples Sence of Gain

Yang Wenjian

Abstract Based on the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referring to sociology, economics, Marxist philosophy and other disciplin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ense of gain” and its conceptual system in the field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Taking public library as the main body, starting from improving the existing public service system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mechanism of enhancing the public sense of gain. The path to enhance the publics sense of access to library services can be achieved by taking the contents of relevant documents issued by the state as the measurement standard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effectively guid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ultiple services of public libraries to improve the service capacity of public libraries; and combine the measures of public libraries to enhance the sense of public access with cultural benefits.

Keywords Public library. Sence of gain. Connotation. Measure.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获得感”一词被正式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无疑成为当年的一个高频词、一个热词。获得感的背后是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全面体现。为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除了要重视物质利益的“获得”外,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可见,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已然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公共图书馆作为人们获取精神食粮、增长知识技能的重要场所,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柱。事实上,世界各国也都将公共图书馆作为向民众免费提供精神食粮的社会主导机构,成为广大公众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就近、便捷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在这里,人们对于知识和信息的获取尤为重要,需要公共图书馆不断提升公众的“获得感”。

1 获得感的概念及其内涵解析

人的获得感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的时代发展中所酝酿的具有开拓性人文价值场景的價值理念[1],“‘获得感是指人民群众因‘获得而产生的正向心理感受。”它不仅倡导社会建立公平正义的大众环境,也提倡民众积极、公平的体验、享受基本权利,提升生活的幸福感和尊严感[2]。而不同学科对获得感的界定差异较大,在哲学领域,“获得”可分为“具象获得”和“抽象获得”,是“获得”在物质体验与心理感受、社会承认等层面上的典型划分[3],是与“参与感”并重的概念,也是个体因“获得”而产生的正向心理感受。在社会学领域,获得感问题主要集中在人与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方面,指个体通过在社会中充分彰显自己的社会价值来获取外界的承认与认同,相关研究涵盖对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研究,即通过对个体在社会层面进行自我展现、创造来实现自身价值,获取外界认同以彰显自身社会价值的过程。在心理学领域,获得感主要与“存在”产生联系[4]。从整个社会环境来讲,获得感在不同的视域中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即物质文明视域中侧重于发展成果的共享性;精神文明视域中侧重于精神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政治文明视域中侧重于权利平等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而在生态文明视域中则侧重于对良好生态环境的享有[5]。

上述关于人的获得感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基于国家、民族、社会角度的解读,是对获得感的表现形式、概念内容的基本解读,而图书情报学领域目前尚未对“获得感”进行界定,所以需要立足图书情报学的学科特点,融合社会学、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以研究公共图书馆在提升公众获得感方面的作用机制为导向,从改善现有公共服务体系与资源配给现状入手,探究实现公共图书馆供给侧改革与公众获得感提升的路径。

2 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公众获得感措施与发展趋势

从现有社会环境看,国家极为重视提升公众获得感,且通过多年的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书香中国”“全民阅读”等系列活动的开展,形成了一个长期坚持的且覆盖面广泛的公共阅读引导体系,而这仅仅是公共图书馆参与提升民众获得感的一部分。当前,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已经超出了现有的物理空间范畴,现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不论是从服务覆盖面、服务精准度、精神引领作用等层面上都较上世纪的公共图书馆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对外互联与服务拓展上,部分公共图书馆已经呈现出与出版业、新华书店、物流业、电子信息产业、房地产业、城市交通行业等多行业深度协同和合作的趋势,同时公共图书馆的全面发展也为促进民众获得感提供了有利条件[6],截至2017年,我国县级以上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达到3162个,年流通人次从2012年的4亿多增长到2017年的7亿多[7],充分展现了我国公共图书馆体系的服务能力。但随着民众物质条件的改善和对优质生活的需求,民众逐渐开始关注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获得感,其需求也演化为需要从公共文化服务中获得更加优质的学习教育条件和闲适的阅读和文化环境,而公共图书馆提升民众获得感的服务正是对民众需求的积极响应和具体呈现。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升民众获得感的方式主要源于读者对公共图书馆环境、服务的接触,让各级读者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实惠从而触发其获得感。从文化服务的形式和民众的接触方式来看,公共图书馆给民众的获得感就是指民众在公共图书馆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服务之中而产生的文化需求满足和精神愉悦感,也包括因此而产生的长期使用意愿和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依赖感[8]。要实现这些建设目标,公共图书馆必须从实际出发,正视目前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及问题。从服务体系看,我国早期甚至于当前的公共图书馆服务都较为依赖于国家体制下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较为直观的体现就在于将公共文化服务等同于由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事业机构所提供的服务,这在社会经济条件飞速发展的当下是极为不合理的。因为国家所开展的供给侧改革,不仅包括基础建设等宏观层面,也包括对公用文化事业的供给侧改革,具体落实到公共文化服务上,不能仅仅单独依靠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来引导“全民阅读”“书香中国”,而应以公共图书馆为主体,以農家书屋、工人书屋、社会力量为辅助,积极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

在推动社会力量进行辅助的概念下,依靠社会力量(包括民间资本、民办社会组织和个人)改善现有公共服务体系与资源配给现状,才能实现公共图书馆供给侧改革与公众获得感提升[9]。此外,提升民众基于公共图书馆的获得感也并非仅仅是公共图书馆的责任,还需要其他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积极协调。以温州市为例,温州市近年来不断通过各种形式积极提升民众的文化获得感,自2014年着力构建城市书房以来,积极打造“15分钟阅读圈”,以公共图书馆为主体,面向所有社会民众开展免费借阅和其他文化服务,营造了“人人能参与,人人想参与”的良好书香环境[10]。此外,提升社会民众的获得感并非仅仅在于做好服务源头的建设,还需要对服务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需求调研、兴趣分析和年龄结构区分,才能为民众做好“点单下菜”式服务,让民众在享受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过程中提升获得感[11]。

3 公共图书馆提升公众获得感在于政策指引和支撑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所提出的“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国家就必然通过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实现[12],落实在公共文化服务上,就体现为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为了提升公众对文化服务的获得感,具体到图书馆领域,就是国家近年来所开展的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以及不断对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完善,其中所颁布的《公共图书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文化部印发的《“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是衡量公共图书馆现有的服务资源与公众需求关系的重要标准。

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大幅改善和民众文化服务需求日益提升的新环境下,以公共图书馆为首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已经不再是管理性质的政府机构,而是发展为以服务民众、提升民众获得感为主要任务的社会文化服务部门,这既是公共图书馆的后期发展思路,也是公共图书馆当前的服务转型重要方向。综观当前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现状,就应以国家颁布的相关文件中的内容为测度标准,不断提升均等化公共服务。

《公共图书馆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对促进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极为重要,不仅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是对新时代社会文化服务的有效指引,更能够从国家的角度提振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和整体士气。当前,世界不少国家的图书馆面临经费缩减的困境,导致其服务开展受限,2017年3月,美国政府发布的2018财年财政预算草案中提到将取消对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署的全部财政支持,对美国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开展起到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另据英国特许公共财务和会计师公会(The Chartered Institute of Public Finance & Accountancy,简称CIPFA)的报告显示,从2010年开始,该国公共图书馆的经费呈现连年下降趋势,总额从2010年的9.44亿英镑降至2016年的9.19亿英镑,直接导致了英国公共图书馆数量从2010年的4290家减少12.2%至3765家。而2016年德国也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公共图书馆被缩减预算,导致其不得不缩减部分服务[13]。但与此相反,我国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投入却呈现逐年攀升趋势,从1979年至2015年的三十多年间,公共图书馆财政投入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速16.6%)明显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速9.6%),2016年财政拨款1 415 668万元,比2015年增加11.44%[14],从基础投入上可以看出,我国在支撑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上有着极强的优势,有利于改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环境,提升服务能力。

《公共图书馆法》所提出的“推动公共图书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手段向社会公众提供便捷服务”“建设线上线下相結合的文献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与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开展联合服务”等建设性意见都是对公共图书馆现有资源体系与服务策略的积极引导,特别是“线上线下相结合”在支持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强化资源整合、提升服务效能、转变服务方式、增加公众文化获得感等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推出“菜单式”“点餐式”服务,通过应用数据分析挖掘、用户画像、个性化推荐等技术,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落实到每一个人的精准化投放,保障和提升公众的文化获得感[1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则实现了对公共文化事业全面实施面向民众的文化服务的法律支撑,实现了从行政性“维护”到法律“保障”的跨越,公共文化服务将实现从可多可少、可急可缓的随机状态到标准化、均等化、专业化发展的跨越[16]。当前贫富分化、社会弱势群体边缘化等社会问题造成公众的获得感失衡,这也是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所需要弥补的社会服务失衡[17]。以获得感提升为导向的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其研究重点在于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具体到公共图书馆就在于通过各类文化服务、基础服务来展现服务均等化并提升公众获得感,包括在发达、中等发达、欠发达三类区域的不同范围内对获得感的内外影响因素进行调研[18],实现我国城乡、东西部不同发展程度下的公共图书馆资源配给与服务均等,而这种均等可以是差异化均等,所以公共图书馆基于获得感的服务改善要实现动态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4 公共图书馆提升公众获得感在于加强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

在服务方式上,国家推动书香中国、文化惠民、全民阅读等系列文化推广工程都是基于现有条件对公众获得感的有效提升,而公共图书馆则是上述活动的重要载体[19]。因此,如何有效指引公共图书馆发展,以实现公共图书馆全域服务、协同服务、生态服务、数字服务等系列发展趋势则是公共图书馆在提升公众获得感领域的多元途径[20]。当前,我国各级信息服务体系基本成型,以河南省为例,截至2017年底,河南省共建成公共图书馆158个、职工书屋1.3万个、农家书屋4.7万个,其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然而,作为人口大省,河南省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还是不足,需要在后期进行积极提升[21]。

获得感是发展理念的评判标准,具有普遍性、提升性、明显性和多维性的特征[22]。文化民生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思想,解决人民群众思想上的困惑,使人民群众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在精神方面获得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3]。作为一项公共服务,我国公共图书馆在服务能力上与世界先进国家差距较大,截至2017年,我国县级以上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共3162个,数量虽多但平均每40多万人才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的现实也是国内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有待提升的实际难题。与西方老牌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英国平均每个图书馆的服务人数为1.87万人,美国低于2万人,德国则低至6800人就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可以说在整个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体系与服务能力上,我国还与西方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还亟待提升[24]。这既是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是巨大的发展机遇。国内公共图书馆可以在充分汲取国外先进的服务理念、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实现自我提升,以构建全面覆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保障社会民众充分享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的权利,以提升其获得感。

5 公共图书馆提升公众获得感需与文化惠民等举措相结合

文化惠民的核心挑战是解决社会民生交换、融合、共享各类信息,打破社会中类别、行业、部门、地域之间的隔离状态,切实探索适合地方需求的惠民体制和服务模式,真正促进公共服务便捷化。因此,要在投入上形成更好的服务模式,允许社会对于文化有资本模式的创新,在多元方式下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25]。统筹均衡发展是发展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重要模式,在这种模式的带动下,我国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服务事业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力提升。中央所提出的“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的发展理念为平衡我国公共图书馆资源服务与地区经济条件的关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发展。此外,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所提出的“协调均衡发展”理念也就在于将社会文化成果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特别是以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形式在国内各地共享,以实际行动带动社会文化的发展,提升国民的文化获得感[26]。从这里可以看出,文化惠民的举措就在于要突出抓好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以此为抓手,才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加强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充分利用新技术发展数字公共文化服务[20]。除此,还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监督和评价机制,对接群众需求,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使人民群众更加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增强文化获得感[27]。从形式上看,公共图书馆建设是国家给予公众在文化共享领域的主要形式,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是对现有出版发行业、物流业、电子信息产业等领域的服务具现化,是提升公众获得感的有效途径。“十四五”时期我国城市图书馆创新发展的对策举措应包括统筹规划区域图书馆网络布局,注重特色立馆与错位发展,加强公共空间建设与人文资源开发,提升服务智能化水平与图书馆通用管理的社会化程度[28],以帮助公民更好地融入城市公共生活。

6 结语

推动公共图书馆建设,提升公众获得感既是公共图书馆自身的发展需求,也是社会资源和服务的再分配和有效利用,是促进公共事业资源健康、有序发展的新途径,更是实现国家文化事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模式。只有进一步完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将数字技术、信息技术、虚拟技术等运用于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创新服务手段,才能提升公众对公共图书馆的认同感;只有完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才能改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只有进一步改变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模式,将社会力量引入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体系中来,才能够促进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转型,从民众需求上入手,通过提升民众的使用感知来提升其获得感。所以,通过提升公众获得感来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改革,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国内公共图书馆转型发展的重要契机,必然能够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和促进。

猜你喜欢
获得感公共图书馆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自助服务推广长效机制
木木相册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