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无处不在
——香港地区学校美术教育参观掠影

2020-12-31 03:50广东省深圳市桂园中学翁宏国
亚太教育 2020年22期
关键词:美育美术班级

广东省深圳市桂园中学 翁宏国

一、以艺载体,育人为本

(一)校外资源融入校内文化

在这次交流活动中,香港粉岭官立中学还特别邀请了校外从事美术创作和辅导的青年艺术家,在大礼堂为全体学生一起分享她的创作经验,并与学生现场互动指导具体创作方法等。据该校美术学科陈老师介绍,这位年轻艺术家主要从事自己的艺术创作和培训工作,相当于我们的校外辅导机构,还出版了不少艺术创作专著,很有成绩。这次邀请她参与学校艺术美术作品展览活动,是与中四、中五的学生分享她的学习和创作的过程方法。笔者短暂驻足聆听、观摩期间,她分享了自己如何进行一些生活中的主题创作,如“我的苦恼”“我所想象中的艺术家”“美化我们自己的生活小空间”,主要是与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美术创意项目(绘画、设计、立体小工艺、小装置等)的创作过程分享。

上次参加该校“开放日”时,也邀请了民间老艺人现场制作展示极具广东岭南特色的“龙酥糖”制作过程,并与全体师生、周边的街坊、附近兄弟学校等一起分享。

(二)丰富多彩的展示形式

在深圳学校,尤其是老区学校,由于场地受限,美术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等原因,绝大多数都是以学生创作的架上绘画、纸立体等为主。而在香港粉岭官立中学礼堂内,学生作品展示形式各式各样。尽管参与创作的有中一到中五的学生,但是所呈现的形式丰富多彩。无论是架上绘画、平面设计、手绘手抄报、绘本等平面造型,还是各种材质的立体手工艺制作,无不体现着美术教育及创作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也体现了艺术走进生活,用美术美化生活、提升生活质量的美育理念。这给大家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教育赋能人生,美育滋润细无声。

(三)为学生提前生涯规划

该校建有“生涯规划资源中心”,类似于学生职业介绍信息中心。据姚校长介绍,这个生涯规划资源信息介绍中心,主要是面对高三毕业没有求读大学的那部分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他们所面临是职业的选择,除考入大学的外,还有一大部分没法考进大学的高三毕业生,针对他们开办职业选择指导,而且有相应的职业岗位信息介绍、技术培训课程。在上次两地“姊妹校”交流时,刚好是该资源中心的成立典礼,还专门邀请了香港大学的几位职业规划教授亲自来剪彩,落成气氛非常好。

(四)创客课程拓展学生创想空间

该课程的展示项目相当于深圳中小学目前正在开展的steam 课程。据正在动手制作的一位女学生介绍,先是要根据自己的构思,手绘或者电脑软件设计出需要的草图,然后进行专业软件的处理,再通过专业机器进行电脑切割,切割后再根据设计进行整体组合等。我们现场看到,整个教室大约有20 多个学生,有几个学生正在电脑设计,有的正在把已经设计好的部件在专业切割区进行切割,而有的学生正在把已经切割好的部件进行组合。看上去学生的人数不多,但人人都在动手做事。据现场的校领导介绍,这项课程非常受学生欢迎,特别是对高一、高二年级学生,每周的一次课程,特别受欢迎。

二、美育渗透于日常学习、生活中

(一)美术教育融入习惯

在参观香港澳洲国际学校的过程中,笔者重点了解了他们的美术教育情况。该校是澳洲教育界人士于1995 年在香港开办的一所私立学校。在进入学校后,一位六年级的男生引领我们去参观四年级的英语课。我们悄悄进入四C 班的教室,教室里有12 个学生和一位年龄约45 岁的男教师(该校全部为外籍教师)正在上课。老师看到我们进来,就主动和我们小声打招呼。整个教室的设计和布局,在我们深圳和内地只有在幼儿园里能看到,环境非常适合这个年龄的学生学习。笔者悄悄地问一位看似亚裔的男生:“你们什么时候上美术课?”他先是一惊,后用粤语回答说:“没有专门的美术课,是老师有时候要求我们用图画的方式来完成作业时,才开始学习用彩笔或剪纸等材料去制作。”学生的回答使我半信半疑,因为教室里所呈现的许多学生的作品水平都不低,不是一般学生自己随随便便就能制作出来的,没有专业教师指导很难完成。

(二)艺术课程重在实践感受

在和学校主管座谈时,笔者问到该校如何进行美术教育。Sue McMillan 校长介绍说,他们学校没有专业美术教师,也没有专门的美术图画课,图画教学只是艺术课程中视觉艺术的组成部分。艺术教育还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媒体等艺术形态。这些艺术课程的具体教学由班级教师在开学前制定主题,根据这个主题各门相关的课程,或运用图画、音乐的形式,或运用戏剧、舞蹈的形式,或运用电脑、玩游戏的形式来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教学,这样在主题活动中锻炼、提高和发展学生学习各门课程的能力。同时,根据学校的规定,老师每周都必须带自己班级的学生外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包括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科学馆、画廊等各种艺术文化场所,还参与社区活动等,艺术教育已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听到这些,我们原来认为这是理想中的美术教育,是难以操作的事情,不想在这里却成了现实。笔者感慨,如果我们的艺术教育也有这样的内部、外部的教学环境,相信我们的学生肯定会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三)校园文化彰显传统气息

大埔旧墟公立学校(宝湖道)成立于2002 年,有近20年的教育历史。从其校名就可以知道这是一所公立学校。学校的外景和建筑没有香港澳洲国际学校优美,但进入学校大门后,许多类似深圳学校的各种文化宣传活动的展板就呈现在我们面前:有宣传《香港基本法》、五四运动等内容的,有推广普通话、各种传统节日介绍等内容的,还有关注学生的生日情况的宣传栏……更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依据该校环境设计的颇具特色的中国文化长廊,其内容都是宣传中国文化的名人名言、与猴年有关的《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等故事情节以及柳公权、颜真卿的书法知识比较等,大有中国文化在这里源远流长的气派。

(四)传承与弘扬,学校有担当

据太平绅士、校长林女士介绍,该校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的教育,同时也非常关注学生的环境绿化教育,把这些教育与美育相结合,把审美教育始终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中,在美的文化、环境中启迪学生发挥各自潜力。在谈及具体的美术教育时,林校长说学校是有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师,他们既要承担一定的美术教学辅导任务,还要做好学校的各种文化宣传、绿化工作,所以任务非常艰巨。各年级教师除完成各自班级的美术教学,进行设计、制作外,还必须配合学校开展活动,共同完成全校的校园文化、绿化环境建设。该校的整个文化、绿化的显性信息中,处处传递出学校美育、多元文化的隐性教育内涵。

三、思考与探讨

通过这次参观学习考察,尽管去年香港发生“修例”风波等事件,但之前所参观过的这些学校的美育教育,还是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思考与启发。

首先,小班化教学所呈现的有利条件。参观时留给我们最深印象的是两所学校的班级学生都较少,一般都在15 名至25 名之间,最多也不超过30 名,完全实现了小班化教学。这与深圳和内地学校的60 多个学生的班级形成了很大的反差,成为提高我们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大难点。

其次,优美的教学环境更利于师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实行小班化教学,班级的很多空间可以设计成美化教学内容、学习环境的格局,美术学习的概念在班级、学校里能处处得到充分的体现。师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互相交流、沟通、共同提高,能使他们在体验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挥自己的个性与潜能,真正成为教与学的主人。

最后,美育渗透在学习、生活习惯中。在参观几所学校的过程中,笔者始终有一种“美术教育无处不在,但又找不到刻意教育的痕迹”,这与他们的教育理念、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关。

在深圳或内地,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美术教师的单通道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更多的是关注美术技能技巧的传授与提高,这给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但同样肩负美育使命的其他学科教师,尤其是语数英的主课教师,设置了主客观的心理和行为障碍,使美术教育的途径变得狭窄。而我们所参观的学校则不同,虽然他们的美术教育没有我们专业,但几乎每个教师都有日常美术教育教学所需的技能技巧,学生获得美育的途径更加宽广,使美育真正渗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猜你喜欢
美育美术班级
班级“四小怪”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不称心的新班级
美育教师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