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携手同行
——成都市龙江路小学武侯新城分校家校共育实践

2020-12-31 03:50四川省成都市龙江路小学武侯新城分校
亚太教育 2020年22期
关键词:蒙学共育家校

四川省成都市龙江路小学武侯新城分校 杨 琳

家校共育,携手同行。学校教育是主体,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对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真正的家校合作,需要调动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获得家长对学校管理和发展的认同,同时也需要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让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

一、找准问题,认清家校本质

(一)家长方面

所谓言传身教,作为家长,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怎样的言行举止,首先自身要做好榜样,尤其是孩子正处学龄阶段,家长的正确引导尤为重要。然而很多家长都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只是单一地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分数,轻教养。由于我校学生家长多为个体商户,家长的文化素养不高,无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等。

(二)教师方面

我校教师年轻化,教学经验不足,对自身的价值定位存在偏差,很容易导致教学路径的弯曲。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关爱学生是首要,面对众多的孩子,一个个都是祖国的花朵,所以更应该用十足的爱心去浇灌稚嫩的花朵。在与家长沟通上也应该如此,认为家长不懂教育,没有能力参与班级教育工作。同时认为家长走进校园,进入课堂,参与班内事务,是在监督、挑毛病,生怕自己的职业权威和形象受到威胁和挑战。这是一种对家长的不信任,是一种班级管理上的缺憾。

(三)学校方面

学校大型活动邀请部分家长委员会参与,但没参与过程策划。同时也没有建立起长效机制,各项制度还不建全。

二、完善机制,形成家校合力

(一)完善机制,达成共识

进一步完善家校合作共育的有效机制,我校建立了共育五大组织体系:家校社共育领导小组、“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家委会组织机构、教师家长协会、家校社共育协会、家长督学等。

学校还制定并完善了《家委会章程》等各种规章制度,规定了家委会的权利和义务,确立了以班主任为管理主体的班级管理体制。通过定期召开家委会成员会议,加强学校与家长会的信息沟通,使每一个家委会成员都了解学校的发展目标、工作计划、教学管理以及教育教学过程与效果,并直接参与学校规划、学校重大决策的讨论,以寻求他们的支持,达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广泛共识。

同时,还建立常规化家访制度,实现“家访进万家”。除了正副班主任老师分别进行家访以外,各年级行政蹲点领导也参与对特殊学生的家访活动,做到贫困生每月必访、学困生必访、特殊学生必访、人人到访的家访原则,让教师对学生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搭建家校沟通更广泛的平台。教师由衷感慨,与家长零距离亲切交谈,感受到沟通、理解、尊重的重要性。

(二)变换形式,取得配合

1.变“家长学校”为“家校研讨班”

针对家校配合方面最核心的问题,学校邀请专家、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有育人经验的家长等走上讲台,进行主题化、系列化的研究、讨论,解决家校之间存在的突出问题。

2.变“家长会”为“家校联谊会”

就学生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分批次、分个人召开家校联系会和个人谈心会,给家长最真切的帮助,力求取得家长的有效配合。

3.变“开放日”为“家校学习日”

每学期,为了让家长深入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争取家长更好的配合,让家长走进学校、深入课堂,让学校、教师参与家庭和社区活动。在开放的课堂中、在温暖的家庭生活与丰富的社区活动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三)评价多元,形成合力

学校修改制定“新三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编制出《新三好评价手册》,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坚持“生活教育”理念,立足儿童与社会、儿童与文明、儿童与科学、儿童与健康、儿童与艺术五大版块,以日常评价和学生的成长记录为基础,以争做家庭好孩子、社会好公民、学校好学生为目标,形成“新三好”评价体系。评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交流互动,实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参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达成以评促学。

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制定校级、班级、正副班主任、家长评价制度,如《校园星星班级评价》《班级德育常规考核》《班主任常规考核评价》《书香家庭》等,让评价规范师生、家长行为,指引行动方向,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三、特色课程,链接家校纽带

(一)特色蒙学课程

“幼小衔接”蒙学课程分六个系列,即蒙学课程—乐“见”、蒙学课程—乐“体”、蒙学课程—乐“阅”、蒙学课程—乐“数”、蒙学课程—乐“习”、蒙学课程—乐“卫”。蒙学课程系列以外宣环境篇、体育教学篇、语文教学篇、数学教学篇、德育常规篇、校园防疫及安全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让家长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给即将入学的孩子们。特色蒙学课程,成为链接家校合作的有效纽带。

(二)特色劳动课程

1.让劳动教育走进家庭

现今,劳动教育是每个学校的特色课程,如何做好劳动教育?怎样采用合理的方法?这些都是需要重点解决的。教孩子们适应如今的社会现状,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要在劳动实践中逐步开展进行。在家庭中,我们可以“感恩父母”为主题,开展“做爸妈的帮手”活动,如扫地、洗衣、叠被子……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艰辛,体会劳动的快乐。

2.让劳动教育走进学校

开辟教育阵地,让孩子成为校园的主人,让孩子站在校园的正中央。为了让孩子多元自主发展,科学可以开设“小保洁员”“小小厨艺师”“小小园艺师”等特色劳动课程;结合PBL 项目式融合课程,开辟校内种植园基地,让孩子们体验劳动快乐的同时,在合作探究中获得成长。

3.让劳动教育走进社会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了解社会,开阔视野,与社会接轨,学校可以让孩子们去体验各个岗位,如“我是小清洁工”“我为老人捶背”等不同岗位的体验。通过角色亲身体验,孩子们感受到劳动的重要价值,明白劳动能给人带来快乐,也让自己快乐。多样劳动课程,成为链接家校合作的基本纽带。

(三)特色实践课程

我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生活德育”为个性化德育追求,遵循“为生活而育德,用生活来育德,在生活中育德”理念,以生活实践课程的实施为主线,大力实施“六大育人工程”,即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构建学校德育共同体,让家校共育用活动育人、活动育心、活动育德。

1.入学教育课程

一个人拥有良好学习习惯是受益终身的,因为我们的学习大部分时间停留在课本上,虽然是一个看似很漫长的过程,但却是最让人受益匪浅的。入学教育通过家长、教师的科学指导,进行文明礼仪、课堂常规培训,让一年级的孩子一进校就初步了解新学校,养成举手发言、倾听、读书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文明生活习惯。

2.毕业典礼课程

“光影童年,礼遇成长”是我们每届的毕业课程。六年级共同体以“成长、感恩、诚信、梦想”为主题,透过多元化、适性化、生活化的课程设计,用心参与并完成毕业系列活动。典礼中,六年级班主任老师用心制作入校六年孩子们成长进步的PPT,让孩子们回顾与省思成长历程,感受快乐,感恩教师,树立远大理想,建立起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为学生的小学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

3.亲子活动课程

亲子共同参与活动,让孩子自信,让家长开心。如学校“亲子运动会、亲子科技节”等,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一起展示,让孩子在参与中学会合作。“入队仪式”时,邀请家长和孩子共同回味小学时光,让孩子体会和父母一起的幸福时光,让父母见证孩子的成长。亲子时光拉近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增进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正是这一系列的育人特色实践课程,让学校与学生、家长成了更好的合作伙伴,成为链接家校合作的重要纽带。

家校共育是学校生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创造性地将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整合形成完善的育人网络,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特殊作用。家校只有同向同行,才能构建和谐学校、和谐家庭,实现和谐教育,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蒙学共育家校
基于CiteSpace的蒙学教材研究可视化分析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日新才能启蒙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宋明蒙学中的音乐教育对当代儿童音乐教育的启示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