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视角下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效能现状及对策

2020-12-31 03:50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陈燕娜
亚太教育 2020年22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党员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陈燕娜

一、研究背景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大批大学生党员志愿者积极响应号召,自发加入当地政府、社区组织的志愿队伍,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展现了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精神风貌和坚实力量。然而,大学生党员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暴露出许多短板和问题,其志愿服务效能需要进一步提升。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课题组综合考虑省内高校的分布、类别等相关情况,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对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四地的923 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

(二)研究模型构建

根据文献回顾,学者对突发事件中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了较多相关研究。本课题聚焦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根据师梦丽等(2017)、张强等(2020)、洪炜(2020)等学者的相关研究,构建课题组研究模型,探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效能现状,并制定相应对策。

(三)调查内容与方法

采用知信行模型,在张文智(2019)和郭芳(2020)的研究基础上编制《大学生志愿服务调查问卷》。问卷设计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被访者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被访者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参与意愿、参与行为、服务能力、面临的困境等共计24 个题项。

(四)数据分析处理

利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调查数据,采用描述分析、卡方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以P <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调查结果

共回收问卷923 份,有效问卷887 份,回收率达96.1%。课题组将数据进行梳理、分析和统计,得出结果如下。

(一)大学生党员对志愿服务的认知

179 名大学生党员中,160 人认为志愿服务是一种助人为乐的自愿行为,16 人认为它是一种不计得失的义务活动,1 人认为是一种形式主义的作秀活动,2 人认为是一种学校强制要求的活动。关于志愿服务的内涵,62 人选择“非常了解”,93 人选择“大概了解”,18 人选择“了解”,6 人选择“不太了解”,0 人选择“完全不了解”。

(二)大学生党员对志愿服务的态度

关于志愿服务是否需要激励措施,74.3%的大学生党员认为志愿服务需要激励措施,25.7%则认为不需要激励措施。关于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动机,排名前三的是为社会做贡献(78.77%)、锻炼提升自身能力(73.18%)、帮助有需要的人(48.6%)。

(三)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行为

关于志愿服务参与频率,样本中的大学生党员一学期参与1—2 次的占19.55%,3—6 次的占51.96%,7—10 次的占20.67%,11 次及以上的占7.82%。关于未参与某次志愿服务的主观原因,大学生党员主要由于志愿服务与个人生活安排相冲突(77.65%)。

关于在参加志愿服务时遇到的困难涉及多个方面,主要集中于缺乏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40.78%);缺乏创新,形式不够新颖(39.66%);团队协作不默契、任务分工不明确(32.96%)。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整体意愿较强,分层差异明显

虽然大部分大学生党员的参与意愿较强,但部分大学生党员的参与意愿和参与度有待提升。个别大学生党员对志愿服务的内涵和精神不了解,认为志愿服务是一种形式主义的作秀活动或是一种学校强制要求的活动。

(二)资源较为分散,缺乏整体合力

受志愿服务与个人生活安排相冲突、缺乏招募信息等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大学生的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无法得到合理匹配而未能有效参与志愿服务,说明大学生志愿人才尤其是大学生党员这类高层次人才资源与社会组织的志愿需求和志愿岗位之间的协调匹配、组合出击的工作机制有待完善,缺乏整体合力。

(三)专业结合度低,精准服务力弱

大学生党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工作内容与专业结合程度较低,“专业性较强的医疗救助、健康筛查、心理疏导、防疫法普及等服务占比很低,即使是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志愿者也很少从事专业领域的服务”,因而使志愿工作内容层次浅,技术含量低,缺乏创新,精准服务能力弱。

(四)奖励机制不足,精品项目较少

大部分大学生党员认为志愿服务需要奖励机制。这种奖励机制更多的是指精神奖励,而非物质奖励。当前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奖励机制不完善,可能影响其参与积极性、成就感和志愿服务效能。另外,依托专业、富于创新、战斗力强、服务精准的精品志愿项目培育较少,导致志愿服务效能较低。

五、建议与启示

(一)注重思想引领,强化服务意识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切入点,加强大学生党性培养,能够有效为大学生党员培树正确的立场和价值观支撑,为大学生党性培养提供价值引领。通过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党性教育、道德教育、志愿精神的培育,让大学生党员形成强大的内生动力,强化服务意识。

(二)注重资源共享,强化服务技能

依托互联网,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志愿服务组织资源,畅通志愿服务与志愿需求的对接渠道,创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党员志愿者应走出校门,积极投身基层开展实践,广泛开展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便民志愿服务工作,实现优质志愿人才资源共享、共促、共成长,强化自身服务技能。

(三)注重专业优势,强化服务质量

首先,倡导专业化服务。要注重发挥大学生党员志愿者自身专业特长,在统筹安排和分配志愿服务任务时,注重人岗相符,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其次,倡导精准化服务。要从重复性、低质量、无效果、不可持续的志愿服务向精细化、品质化、高质量、可持续的志愿服务转变,从粗放“漫灌式”服务向精细“滴灌式”服务转变。

(四)注重树立典型,强化宣传教育

高校应选树典型志愿者,激发青年学子“见贤思齐”之心。对优秀大学生党员志愿者的先进志愿故事和事迹进行全方位宣传报道,设立大学生党员榜样人物宣传栏,制作党员志愿者先锋成果册,开展“最美志愿者”“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评选活动,并广泛开展优秀党员志愿者事迹报告会、表彰大会等,充分利用好榜样典型,弘扬志愿精神。

(五)注重精品培育,强化团队协同

高校应摒弃形式化、粗放型志愿服务内容,打造党员精品志愿服务项目,从大学生党员自身专业和兴趣出发,组建具有专业特色、技术含量高的志愿服务项目,如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党员可以组建医疗志愿服务团队,加强团队协同作战,推动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六)注重精神奖励,强化机制保障

注重对党员志愿者予以精神层面奖励,如地方政府、社区、街道以写感谢信、表扬信、送锦旗等形式向大学生党员志愿者的辛苦付出表示肯定与感谢,建议志愿组织机构向志愿者颁发志愿服务证书,增强志愿服务的参与感、幸福感和仪式感,从精神上对大学生党员志愿者进行慰问与激励。

本研究存在一定不足之处。第一,本研究的施测样本多为省内高职大学生,本科生相对较少,对这一部分大学生党员志愿者的情况无法充分掌握,后续研究中应加以改进。第二,课题组较多关注影响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意愿和行为的主观方面因素,对于同伴、家庭、高校、社会等带来的客观影响因素关注不够,今后应继续拓展探究。第三,课题组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为视角,对于其他志愿服务类型有待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党员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是党员向我看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我是小小志愿者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