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2020-12-31 03:50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山下中学
亚太教育 2020年22期
关键词:多媒体学科历史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山下中学 周 静

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国家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国家要长效发展,始终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在发展社会、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就要不断创新。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因而创新教育成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作为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师,哪怕历史并不是主科,但其已经成为中考的一部分,更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因而应该以现代创新发展的要求为前提,秉承创新的教学理念,对自身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进行优化创新。利用这些来开展创新的历史教育,才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增强,推动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一、联系其他学科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都只是简单地讲解书本上的历史内容,如此照本宣科的方式,自然会让学生感到厌倦。而为了改变此种状况,创新初中历史教育,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如语文学科中的古诗古文知识。这样初中学生就能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深入理解语文知识;能够在了解历史的表述时,从古代文学方面掌握知识。除此之外,由于在语文课程中部分知识属于古代文学史,这一点与历史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可以联系语文学科的知识,甚至可以参考语文学科的教学方式,迁移应用语文学科的教学方式讲解历史知识,以此在强化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双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

比如,教师在教学“鸦片战争”时,就需要寻找到与此相对应的语文诗句,利用语文诗句来深刻地讲解鸦片战争发生的时期、结束的时间、此战争对我国的影响等,让学生在加深对初中历史知识理解的同时,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四句是杜甫所作的《春望》中的诗句,杜甫用寥寥四句诗,体现了战争的残酷、久盼音讯的迫切心情,描绘了一个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艺术形象。结合此首诗和此部分的历史知识,既能够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又能够深化学生对语文课程内容的印象;既能够让学生了解当时动荡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环境,也能够明白无论在哪个时期,战争的残酷性都是不变的。为此,教师更是需要在讲解与战争相关的历史知识时,融合进语文中描写战争的诗句,以此来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与此同时,初中历史教师其实还可以适当地结合古代音乐,在讲解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应用现代化信息设备对相应的音乐进行播放,让学生在音乐旋律中,在脑海里想象当时的情境,在历史学习和情境的感悟中,感受到古典音乐的美妙之处。

二、应用多媒体,丰富历史教学

对初中历史的创新教育自然离不开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等的创新,新课程改革也明确表明,教师应该丰富教学方式,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开展知识教学。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各阶段各学科的教师都有应用到多媒体,都有利用多媒体来展开知识教学,而初中阶段的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历史学科作为一门融合了史实、反映当代社会的学科,其中不仅有生动形象的知识内容,还包含了色彩鲜艳并具名词解释的图片。而这些图片因为都有相应的排版,图片更具观赏性。因此,在正式的知识讲解前,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备课,结合多媒体设备和图文并茂的历史教材。具体来说,教师要利用多媒体中的PPT 软件,在结合了历史中的课程知识和丰富的图片后,制作相应的课件,在放映课件时同样利用多媒体检索与所讲解的知识相关的历史内容,指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通过对图片的欣赏,加深知识印象。利用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生动形象化枯燥呆板的历史教学课堂,又能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既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又可以连接现实生活和历史知识,拉近学生和知识的距离,从而在给予学生不同的学习感受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创新教育。

三、质疑解疑,提出问题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推动学生创新学习的,是学生于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有疑问,才能思考,在思考下才能发展思维,推动思维才能形成学问。培养学生的思维也好,增强学生的能力也好,抑或是帮助学生形成学问也好,都需要学生不断地产生疑问,在质疑解疑中生疑,于有疑中思考探析形成无疑。基于此,初中历史教师在实际的创新教育中,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依据,对相应的历史问题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精心设计。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解答疑问,在解答疑问后依次独立提出问题。而作为教师,则需要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适当指导学生,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地讨论以解决问题。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后,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自主地研究和阅读,从中挖掘出问题,同样以小组形式讨论问题。

例如,教师在讲解“西安事变”时,由于许多初中学生可能已经看过相关的小说和电影,已经通过影视了解到了相关的历史,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以自己所观看的相关影视作品为基础,提出问题展开讨论。此时,学生就会提出问题:为什么共产党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什么共产党不直接出动军队?在此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对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并让其以课程知识为基础,分析所提出的问题。而学生通过分析就会明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共产党认为安内之前需得攘外,因而最重要的不是解决蒋介石问题,而是应该让国民党和共产党统一战线,共同抗日。毛泽东更是直接指出,最重要的是抗日援绥,是树立抗日的旗帜,西安事变并不属于抗日事件,其只是蒋介石个人的错误,因而不能直接将抗日和反蒋并列。学生在这样的质疑解疑、提问解答中,就能够加强对西安事变的了解,能够因此而了解历史的发展历程。

四、融入实际,注重实践

在历史创新教育中,教师应该以课程知识为前提,关联生活实际,对具有少而精特性和开放性的课后习题进行设计,让学生在足够的创新实践空间中进行课后练习,加强复习,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

例如,教师在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知识进行讲解时,就需要在讲解完《凡尔赛合约》《九国公约》等知识后,对相关开放性的题目进行设置,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没能带来世界和平?如何评价这个体系?这个体系对现在的国际关系带来了哪些启示?由于学生所发展的知识和技能存在不同,个体也有差异,因而在问题思考中,会存在不同的观点。这时教师所要做的,就是适当地引导学生,并在之后检查学生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在检查的同时对学生展开评价。利用此深入发展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心灵中的创造火花,让学生在深层次的知识理解中,提升知识和技能水平。

另外,历史教师在讲解完相关的历史知识后,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相应的实践活动进行设置,让学生参与实践。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实践是加强认知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更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和精神的根本。若将课程理论知识教学比为知识立意,那么实践就是能力立意,而课程知识学习到实践的转变就是学生理论知识到实际能力的转变。若课后练习是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发展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基础手段,那么实践就是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基本途径。对此,历史教师需要在创新教育中,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依据,进行课堂实践,并在必要时遵循教学原则,结合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知识学习中感受生活,要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的结合中消化知识和创新应用知识。历史教师还可以在课后,对第二教学课堂进行积极组织,可以举办各类实践活动,如学生访谈、集体讲座、专题辩论和社会调查等。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参与历史知识竞赛,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一具体的历史事件开展小组讨论。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和广泛交流,加强学生对各方面历史知识的掌握。如此这般,推进实践化的历史教学,创新化地发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意识精神。

总之,创新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必经之路。在初中阶段的人才培养和历史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应该创新历史教育,在整体的创新教育中贯穿创新教育理念,利用创新教育理念突破传统教学课堂的束缚,让学生在思维的启迪中解放大脑,在开发的智力中树立创新意识。

猜你喜欢
多媒体学科历史
【学科新书导览】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超学科”来啦
新历史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