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探索

2020-12-31 03:50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金融学院王建仙
亚太教育 2020年22期
关键词:双高内涵评估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金融学院 王建仙

专业及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内涵提升的重要基础,专业建设的水平高低体现出了一所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水平和未来的发展优势。拥有一批具有特色品牌的专业,将对提高高职院校的知名度和办学效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满意需求之间的矛盾却日益凸显,社会对高职院校提升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毕业生培养质量的呼声日渐高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破解途径,要求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质量工程、内涵发展的实施掀起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改革的新浪潮。为此,高职院校要依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综合考量自身的实际环境与条件,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举措,全面提升专业内涵建设。

一、“双高”建设催生高职院校提升专业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质量决定兴衰,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更多地从办学数量的竞争转变为办学质量的竞争,同时我国正在从高等职业教育大国向高等职业教育强国跨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与布局。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集中力量建成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2020 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提出:“提升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教学质量。推动依据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专业建设水平、就业质量等合理规划引导专业设置,建立退出机制。”为此,高职院校在专业类别、数量和结构上,应该高度契合地方区域社会经济,采用多元化办学,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共建,突出自身专业办学特色,兼顾各方效益均衡。总而言之,一流的高职专业要扎根市场、扎根社会,又要高于市场、高于社会,最终引领社会。一流的专业建设要实现体系的不断优化、水平的全面提高、活力的完美激发、实效的稳固提升。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在准确理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态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变革理念、自提升我,让改革成为“双高”建设背景下专业建设最大的推动力和最大的红利。

二、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存在的问题

面对质量工程、内涵发展、专业为王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专业内涵建设存在的问题,直面新的机遇和挑战,把脉问诊,开出良方,勇敢地担起自己的历史重任。

(一)思想理念滞后

思想是革命的先导,也是实践的先锋。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迅猛进步、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新要求都需要高职院校及时更新思想观念,同时专业的设置、规划、建设和升级也都需要有与之相匹配契合的教育思想观念。“十三五”期间,国家对产教融合、专业认证、高考制度改革都列出了新的政策和任务,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 年12月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强调专业集群建设,完善教育资源布局,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然而现实中,高职院校中相当一部分人员对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的研判敏锐性不高,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角度来看,由于价值观念、利益指向的不相同,学校、二级学院、教师等不同的利益主体对专业建设改革的目标达成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同利益主体某种程度上还存在着等待和依赖的思想。

(二)结构规划趋同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专业数量、门类、规划缺乏前瞻性和操作性,师资配备明显短缺,个别专业的师生比严重失衡,严重缺乏顶层设计、有效统筹与资源整合,没有长久发展的根基。概括来说,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一方面疏于社会调查研究,人才培养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脱节,设置了社会需要不足的“夕阳专业”,另一方面是跟风现象普遍,缺少社会需求旺盛的“朝阳专业”。高职院校之间专业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致使专业建设重复、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学生就业困难、教育创新后劲不足、缺乏特色等一系列问题,也使院校相互之间陷入恶性竞争循环。可见,高职院校要想在未来的院校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其专业内涵建设既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又要均衡考量,不能盲目跟风。如果一味不加选择地顺从,那么必然会失去自身固有的特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另外,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如果完全以地方市场需求为导向,那么部分院校的一些专业将被削弱,甚至是被撤销,导致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陷入不利境地。

三、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路径

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地方社会经济需求为导向,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科学谋划,专业布局,借助专业认证评估,提高专业认可度,打造专业特色品牌。

(一)自我排查,科学谋划专业布局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高职院校提升专业内涵建设,首先要深度剖析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对症下药。在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遵循专业建设规律、人才培养规律以及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深入调查研究,探明高职院校目前现有专业结构的具体症结。并以学生为中心、以产业为导向和持续改进为重要指导原则,制订台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指导意见与系统方案,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数量与质量、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建立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相和谐的专业发展格局,为未来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工作提供指导与遵循。

(二)科学论证,优化调整专业结构

高职院校要以“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发展持续”为目标,秉承“科学定位、突出重点、强化特色、打造品牌”的基本理念,对接行业产业。根据地方行(产)业的调研结果,以行(产)业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集)群建设的核心专业、支撑专业等,完成专业(集)群建设规划,并遵循规划引导专业(集)群建设,构建充满张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结构。根据专业内涵建设规划,设立专业、规划管理机构,并邀请相关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共同规划并全程参与,加强对地方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变化情况的关注和研究,共同做好地方人才需求预测,以便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超前设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潜在专业。同时,高职院校要不断对专业设置战略规划进行调整、修改、补充与完善,实现专业设置和规划的合理性。

(三)借助专业评估认证,提升专业品质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化、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显著,高职院校分类发展、分类评估成为必然趋势,同时专业评估认证也成为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高职院校开展专业评估和认证,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专业评估认证机制和组织机构,力求受评专业所在学院自评自建能够做到建设项目清晰、工作内容明确、质量标准严格、人员分工合理、督促检查到位,确保高职院校专业评估认证工作能够有序开展;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评估认证指标体系。高职院校要将学生、专业教育产出、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等教学结果指标作为专业评估认证的出发点,通过毕业生所表现出的能力和素养来评估所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是否合理,进一步据此来确定达到专业能力和素养要求的专业教育教学过程。按照学习培训、对标自评、集中建设、校内认证、申请准备、专家进校和持续改进七个阶段循环组织认证准备,同时以点带面,不断改进其他专业评估认证。

猜你喜欢
双高内涵评估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活出精致内涵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挖掘习题的内涵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评估依据
最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