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糖尿病从“脾胃肝肾”论治

2021-01-05 17:14倪博然赵进喜孟繁章阮智超张耀夫黄为钧
环球中医药 2021年10期
关键词:病位小便肝肾

倪博然 赵进喜 孟繁章 阮智超 张耀夫 黄为钧

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成年人口发病率达11.6%[1],是严重威胁居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中医教科书中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仍强调上中下“三消”论治,强调其核心病机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认为其核心病位在“肺胃肾”。其中上消表现为多饮,中消开始出现多食易饥,而下消则会出现小便量多,尿中浑浊等症状。但临床观察发现,许多糖尿病病人并不符合“三消”的表现。典型的糖尿病患者在起病时即可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并见的情况,并非其中某一类型可以概括。

目前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有的专家重视从肝论治[2],有的重视从脾论治[3],有的重视肝脾肾同治[4]等。作者对于古今医家文献进行研读后,发现糖尿病的核心病位在“脾胃肝肾”而并非“肺胃肾”。因此,本文立足于糖尿病核心病位“脾胃肝肾”,分析其理论来源与临床应用,以期提高临床疗效。

1 从“脾胃肝肾”论治糖尿病的理论依据

糖尿病属于中医糖尿病的范畴,在古籍中论述为脾瘅、消渴、消瘅等。脾瘅对应糖尿病前期,消渴对应糖尿病临床期,而消瘅则代表糖尿病并发症期[5]。古代医家就十分重视“脾胃肝肾”对于糖尿病的作用。下面针对这四个脏腑与糖尿病的关系进行详细论述。

1.1 从脾、胃论治的理论依据

《黄帝内经》中就出现了从胃论治糖尿病的论述。《素问·阴阳别论篇》中强调“二阳结谓之消”,二阳是指阳明胃肠,王冰注曰:“胃热则消谷”,此处明确把阳明胃热作为糖尿病多食易饥的原因。《素问·气绝论篇》中也强调“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素问·奇病论篇》中也论述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由此可见,《黄帝内经》中重视糖尿病胃肠结热的病机。数食甘美,胃热内盛,耗伤气阴,进而可以出现糖尿病典型的多饮、多食、乏力、大便秘结等症状。《金匮要略·辨消渴小便不利病脉证并治篇》中也强调了从脾胃论治糖尿病的思路,提出:“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为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强调胃热气盛则消谷善饥,渴欲饮水。脾气不足则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导致精微下注,出现身体消瘦,小便数,大便硬的症状,进而发展为糖尿病[6]。

李东垣也十分重视“二阳结”这一重要病机。《兰室秘藏·消渴论》中强调:“夫二阳者,阳明也,手阳明大肠主津,病消则目黄口干,是津不足也。足阳明胃主血,热则消谷善饥,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强调糖尿病胃热津伤这一病机。另一方面,《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云:“脾胃气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是血中伏火。”可见李东垣也十分重视脾胃气虚这一病机在糖尿病中的作用。因此在治疗上应重视折热补气,滋阴润燥[7]。清代的张锡纯结合西医对于胰腺的理解,认为“月萃为脾之副脏”“消渴一证,古有上中下之分,谓皆起于中焦而及于上下”,明确强调从糖尿病核心病位为中焦脾胃,并创立名方玉液汤,重视“助脾胃强健,化饮食中糖质为津液也”。

脾主运化,能够输布津液,与胃互为表里,共为后天之本。过食肥甘后,脾胃失于健运,饮食停聚中焦,无法正常输布和代谢水谷精微,生痰化热,导致脾气亏虚,胃肠结热之证,进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饮食是导致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研究都表明,饮食结构的变化,尤其是高油脂,高糖份的食物,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膏粱厚味”是导致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8-9]。由此可见,从脾胃论治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方式之一。

1.2 从肝论治的理论依据

《灵枢·五变》中论述到:“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臗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肝在志为怒,肝阳生发太过则易出现情绪急躁易怒,容易导致糖尿病的发生。《素问·阴阳别论篇》中也提到:“二阳之病发心脾……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也强调情志因素是导致糖尿病的病因之一。《金匮要略·辨消渴小便不利病脉证并治篇》中提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也强调肝脏在糖尿病中的作用。刘河间《三消论》曰:“消渴者……耗乱精神,过违其度,而燥热郁盛之所成也。此乃五志过极,皆从火化热,热盛伤阴,致令消渴。”强调情志失调,化热伤阴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也提到“消渴一症,如若不减嗜卧,或不节喜怒,病虽一时治愈,终必复作。”也强调糖尿病的治疗应重视情志的调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也提出:“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渴大病。”黄元御在《四圣心源》更指出“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素灵微蕴·消渴解》也提到:“消渴之病,则独责肝木,而不责肺金。”明确提出消渴病与肝脏关系密切,而与肺脏无关。

肝主疏泄,主情志,司气机,肝的疏泄功能,与脾胃受纳、运化以及升清降浊功能密切相关。若情志失调,突然暴怒,或长期郁怒不解,可导致肝经郁热,或肝火内生,邪热进一步伤阴耗气,则可发为糖尿病。肝气疏泄不利,气机郁结,进一步可以导致气滞血瘀证的出现,出现多种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胃轻瘫等。2016年,Ruth等的研究也发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可以显著增加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10]。Barbara等的研究也得出结论,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可能会导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11]。由此可见,从肝论治以条畅情志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治法之一。

1.3 从肾论治的理论依据

《金匮要略·辨消渴小便不利病脉证并治篇》提出:“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提出益气温肾的方法治疗糖尿病导致的多尿症状。晋代陈延之在《小品方》中提出糖尿病尿有甜味,是肾气亏虚,水谷精微下流的结果,治疗中应重视糖尿病肾虚病机。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糖尿病诸候》云:“此谓服药石之人,房室过度,肾气虚耗故也。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然肾虚不能制水,故小便利”。重视房劳与药石燥热伤肾导致的糖尿病。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与赵献可《医贯》中也强调糖尿病肾虚病机,强调“治消之法,无分上中下,先治肾为急。”清代陈士铎在《石室秘录·消渴证治》中强调“治消渴之法,以治肾为主,不必问其上中下”。主张滋肾阴兼以清利的治疗思路。

施金墨先生治疗糖尿病强调脾肾同治,重视益气养阴的治法。认为热伤胃阴,则胃火炽盛而善饥多食,肌肉消瘦,热伤肾阴,则肾阴不足,精气亏虚,固摄无权,精微不藏,多尿而频,或尿如脂膏或发甜。因此创立黄芪配山药,苍术配元参两组对药,体现了施今墨先生一阴一阳,一脾一肾的治疗思路[12]。祝谌予先生在继承施金墨先生脾肾同治的基础上,重视活血化瘀治法,创立“降糖基本方”,体现了以脾肾为重点,着重先后天两方面滋养,培本论治的治疗思想[13]。吕仁和教授作为施金墨学派的重要传承人,强调“脾胃肝肾”是糖尿病前期及临床期的核心病位,而进入到糖尿病并发症期,则五脏六腑均可受累[14]。治疗中重视结合脏腑进行分期、分型治疗。

肾主藏精,主水,司开合,主一身之气化。肾脏为先天之本,与后天脾胃关系密切。肾阴亏虚,阴虚内热,可以表现为虚热耗伤气阴之证,导致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等的出现。肾气亏虚,肾气不固,精微不藏,也可以出现气阴两虚之证。

1.4 “三消”对于糖尿病治疗的指导意义

基于“三消”理论治疗糖尿病的理论在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收录在《外台秘要》中的《古今录验方》中最早提到了“三消”理论,提出:“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此是消中病也;三渴而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此是肾消病也。”其论述的消渴病即为现代医学的糖尿病;而肾消出现了腿肿,阴痿,小便数等情况,可见于糖尿病肾脏病引起的肾功能不全及肾病综合征。而消中病以小便有油为特点,临床中糖尿病患者并不会出现小便有油的情况。该症状类似于乳糜尿,常见于丝虫病或腹膜后肿瘤等。因此,对于消渴病、肾消病的论述是糖尿病及糖尿病肾脏病治疗的重要参考,分别重视从脾胃论治及从肾论治。而消中的治法并不能作为治疗糖尿病的重要依据。

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消渴论》中提到:“上消者,上焦受病,又谓之鬲消病也,肺也。多饮水而少食,大便如常,或小便清利,知其燥在上焦也。”其中强调上消表现为多饮少食,小便清,大便正常。这种症状与临床中糖尿病患者多饮多食,大便易偏干的症状不符。因此不能以此说明肺脏是糖尿病的核心脏腑。而下消的描述也提及其出现淋下如膏油的症状,因此也不应作为治疗糖尿病的重要参考。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也沿用刘完素对于三消的分类方法,因此其“上消”“下消”的理论也不应作为治疗糖尿病的关键参考。“中消”的表现多饮多食,体重降低,小便频数,大便干燥等症状,与临床典型糖尿病症状吻合。因此从胃论治“中消”的理论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思路。

综上所述,《内经》时期强调糖尿病病机为内热,病位在胃肠。《金匮要略》中认识到糖尿病除脾胃之外,同时与肝肾有关,提出了从脾胃肝肾论治糖尿病的思路。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多有发挥,进一步完善了糖尿病“脾胃肝肾”为核心的认识。“三消”理论中虽然论述了肺脏在“上消”中的作用,但其所论疾病与糖尿病并不相同。因此,脾胃肝肾是导致糖尿病的核心脏腑,对于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 从“脾胃肝肾”论治糖尿病临床应用

临床中,从“脾胃肝肾”四个核心脏腑进行治疗是糖尿病的关键治法。四者既有侧重,又互相关联。治疗上不仅要对核心脏腑进行针对性治疗,更要针对脏腑间的兼夹证候进行关注,重视多脏同调,兼顾整体。

2.1 从脾论治

糖尿病从脾论治的治法包括益气健脾、温阳健脾、健脾化痰除湿或健脾除湿清热等。这类患者常表现为脘腹胀满、腹痛腹泻、食少纳呆、倦怠乏力等症状。临床治疗中常用七味白术散、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等进行治疗。常用药物有黄芪、人参、白术等。脾虚常兼痰湿、湿热之证,可行化痰除湿法与清热除湿法,常用温胆汤、芩连平胃散等进行加减。

脾肾同治法针对脾肾阳虚或脾肾阴阳俱虚的患者,症见畏寒怕冷、脘腹胀满、腹痛、泄泻者,可选用附子理中丸、四神丸等,或加用淫羊藿、补骨脂、肉豆蔻等兼以补肾助阳。李赛美教授强调脾肾均是治疗糖尿病必须重视及立法之本,因此在治疗中常用四逆汤、附子理中汤、真武汤等治疗脾肾阳虚证[15]。

脾胃同治法常用于治疗脾胃气虚兼有胃热腹实之证的患者,临床中常用麻子仁丸进行加减,或加用火麻仁、牛蒡子、蒲公英等。若脾气亏虚兼见胃阴亏虚,症见咽干口渴者,可加生地、玄参、葛根等,或选用玉液汤进行加减。熊曼琪教授临床中就十分重视健脾滋阴的治疗方法,自拟活血降糖饮处方以益气滋阴[16]。

2.2 从胃论治

对于糖尿病从胃论治的具体方法,大抵归为清法。其中,清泄胃肠结热最为常用。胃肠结热患者临床常表现为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小便黄,大便结硬等。常用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连解毒汤等进行加减。仝小林教授也强调糖尿病的核心病机是中满内热,其病位中心在胃肠,治疗应注重消导,重用苦寒以清内热,因此尤其重用黄连、黄芩等药物[17]。若胃热炽盛兼有胃阴亏虚者,则可用益胃汤、增液汤等方养阴增液,或加用麦冬、沙参、玉竹等。胃肠有湿热,症见脘腹痞满,大便粘腻不爽者,则当以清化湿热、清泄胃肠为主,可用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

至于胃肠热结,伤阴耗气,兼见阴虚、气阴两虚者,则应采用脾胃同治之法,将清泄结热与益气养阴法结合,方药可用增液承气汤、麻子仁丸、新加黄龙汤等。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在治疗糖尿病时就十分重视从脾胃论治糖尿病,常用益气、清热、化瘀的治疗方法,以太子参、黄芪等配伍牡丹皮、丹参等进行治疗[18-19]。

肝胃同治法多用于肝胃郁热之证的患者,症见情绪急躁,口苦咽干,心烦喜呕,大便干燥等,宜采用大柴胡汤、丹栀逍遥散等进行加减,或加用黄芩、夏枯草、栀子、郁金等。而出现烦渴多饮,多尿,舌红苔黄,脉滑数者,一般认为是肺胃热盛,方药可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或用石膏、人参、知母等药物进行加减。

若为胃火炽盛,耗伤津液,可以进一步导致肾阴不足,出现糖尿病伴发牙痈,应重视胃肾同治。仝小林教授就提出治疗消瘦型糖尿病应重视清胃热兼顾补益脾肾,常以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减[17]。南征教授也重视从“脾胃肾”三脏进行治疗,治法以滋阴清热为主,强调“滋阴重在滋肾之阴,益气重在补脾胃之气”[20]。

2.3 从肝论治

倪青教授团队提出治疗糖尿病从肝论治七法,包括疏肝气、清肝热、养肝血、平肝阳、通肝络、暖肝阳、泻肝浊等,对于从肝论治糖尿病具有重要的启发[21]。其中肝气郁结,或久病气机阻滞患者,临床常应用理气解郁法。方剂可选用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等,或选用柴胡、香附、郁金等。若气郁生痰,即可致气郁痰阻,治疗可配合化痰除湿治法,方剂可配合半夏厚朴汤、温胆汤等。气滞血瘀者,症见胸闷心痛,肢体麻痛,肌肤甲错,妇女月经不调,经血舌暗有血块,口唇色暗等,当兼以活血化瘀,方剂可用选用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吕仁和教授基于提出糖尿病全程均有“微型癥瘕”的产生,因此在治疗糖尿病时十分重视行气活血、散结消癥的治疗方法[19]。

肝肾阴虚,阴虚阳亢患者,症见口苦咽干,头晕头痛,耳鸣耳聋,躁烦易怒,失眠多梦者,应重视肝肾同治,临床常用清肝潜阳法,方药可用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建瓴汤等,或加用磁石、石决明、龙骨、牡蛎等。倪青教授就十分强调糖尿病伴高血压的患者以肝肾阴虚为病本,常用麻钩藤饮合一贯煎加减治疗[22]。

肝郁脾虚患者,症见胸胁胀痛、腹胀、腹泻的患者,应肝脾同治,常用逍遥散、四磨汤进行加减,或在疏肝解郁的基础上加用炒白术、党参、茯苓等。冯兴中教授就十分重视肝脾同治治疗糖尿病,强调疏肝健脾的治法,常用四逆散和四君子汤进行加减[23]。

2.4 从肾论治

从肾论治包括滋肾养阴、益气养阴、滋阴助阳等多种治法。其中,肾阴虚者,多表现为咽干舌燥、五心烦热、尿黄便干、乏力盗汗等。常用方如六味地黄丸、增液汤等,常用药物有熟地、山萸肉、龟板等。各类临床研究也证实六味地黄丸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效果[24]。若肾阴虚阳亢患者,常用知柏地黄丸加减,或加用玄参、知母、代赭石等。若出现气阴两虚证,常用方药如生脉散、玉液汤、玉泉丸等进行加减。气阴不足进一步可导致阴阳两虚的证候,临床多使用滋阴助阳法,常用方药如加味肾气丸、右归丸等。另外,糖尿病日久继发肾病,常表现为肾不藏精,精不生髓,髓不生血的病机,有时还需要给予填精补髓的药物,方可选用龟鹿二仙胶,或加用龟板、鹿茸等。柳红芳教授在治疗糖尿病肾脏病时就十分重视真阴不足的病机,治疗中重视填精补髓的治法[25]。

高思华教授[26]主张肝脾肾同调治疗糖尿病,治疗过程中贯穿滋肾强肾、健脾益气、养肝疏肝的治疗思路,佐以活血、祛湿、清热、化痰等治法,以达到综合治疗的目的。该治疗思路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具有较大的启示。

3 结语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从古至今多有论述,针对糖尿病的治疗,历代医家均有其独到的见解。总的来讲,“脾胃肝肾”是糖尿病的核心病位。而脏腑相关辨证理论以及“多脏同调”临床思维模式在临床中尤为重要。本文立足于糖尿病基本病位“脾胃肝肾”,采用脏腑辨证理论与“多脏同调”临床思维指导糖尿病辨证用药。此外,糖尿病在进展过程中,也会出现心脏、肺脏等脏腑的相关病理变化,如糖尿病心脏病、肺部感染、糖尿病神经病变等。临床治疗中仍应抓住“脾胃肝肾”的核心,针对其特殊病位进行治疗。综上所述,糖尿病从“脾胃肝肾”论治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病位小便肝肾
杞菊地黄丸治疗飞蚊症肝肾阴虚证的疗效观察
补肝汤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效果分析及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为什么人紧张的时候就想小便呢?等
大便便和小便便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案例举偶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
两腿一分补肝肾
找棵树
吃一堑 长一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