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推毽兴起对竞技毽创新性影响

2021-01-06 11:12王开广
关键词:毽球竞技赛事

王开广,王 涵,郑 旗

(1.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大同 037009;2.泰国格乐大学教育管理学院,泰国曼谷,10700;3.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西临汾 041004)

毽球运动分为平推毽球运动(以下简称平推毽)和竞技毽球运动(以下简称竞技毽),二者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差异,代表着不同的发展方向。但二者又紧密联系、相互依存。从概念上来看:竞技毽是可采用“踩踏”“倒勾”等进攻性技术为手段的隔网对抗,具有球速快、进攻性强、动作幅度大、比赛节奏快的特点,民间又称作进攻性毽球[1]。平推毽目前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泛指没有进攻性击球的竞赛形式。平推毽中的“平”是对毽球过网飞行路线的形象反映,是二者之间区别的分界线,即“踩踏”“倒勾”进攻性击球后瞬间球的飞行路线必须高于击球点;“推”一般是指触球点低于球网高度。平推毽降低了进攻难度、击球力量和飞行速度,直接进攻性大大降低,但比赛回合数增加,得分难度增加,近几年成为在群众中广受欢迎的毽球运动形式[2]。平推毽的兴起是对竞技毽发展乏力应运而生的破坏性创新,还是仅为弥补竞技毽发展不足的维持性创新,在学界与毽球界各执己见、不一而足,对此进行深入剖析,对毽球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平推毽对竞技毽的破坏性创新

平推毽相比较主流的竞技毽在技术难度上降低,进攻中的竞技性弱化,有人认为,是由非主流运动向原有主流运动的冲击与侵蚀,对网毽中占据的主流地位造成了破坏,甚至存在取代主流网毽的可能性,即平推毽对竞技毽产生了破坏性影响。平推毽的破坏性创新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针对潜在的、未参与毽球活动的群体降低了门槛,满足了已从事毽球相关活动群体的需求;二是由群众在毽球活动实践中自发形成了改良创新,降低了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操作简单,易上手,有侵占竞技毽市场的趋势。近年来,笔者作为山西大同大学毽球队教练员,在参加市、省、国家级比赛中获得过多项次冠军,对各个层面的毽球赛事都有一定的了解,经常与高水平毽球运动员和国际级毽球裁判员于泗汰、王尚军等以及中国大学生毽球协会秘书长郑治伟进行讨论学习,并有机会与毛俊生、马锦宗、张永斌、张伟、孙玮等著名毽球教练员进行交流,了解到国内各种毽球赛事中平推毽参赛队伍和人员越来越多,他们都认同了竞技毽在毽球运动发展中的主流地位受到了平推毽的严重冲击。上世纪80年代初竞技毽的形成就是借鉴藤球技术动作发展而起,这种高难度的技术动作对身体素质的要求高,很少有人能具备,也容易受伤,个人技术与战术需要较长时间的磨练才能形成。为此,群众性的毽球活动另辟蹊径,于21世纪初在实践中创新出平推毽竞赛形式。首先在大同市开展并形成约定俗成的民间自定规则,进而很快推向全国,经实践检验逐渐得到广泛认可,2011年中国毽球协会正式颁布了《平推毽球竞赛规则(暂行)》,于2018年进行修改,并在各种赛事中专列了平推毽竞赛。平推毽作为一种新兴竞赛形式,从技术特点、实际运用、实践意义、群众广泛喜爱、发展优势上对竞技毽产生了破坏性创新,其破坏性影响特点明显。

1.1 技术难度上的冲击

在竞技毽球比赛中,主要采用踢、推、磕、触、头摆、肩压等把球攻入对方场区,后来踩踏、倒钩等高难度技术流行起来[3]。这种网上进攻技术需要有速度、爆发力、耐力、柔韧各方面都较好的身体素质作支撑,由此,少儿、中老年人以及身体素质较差人群实行了限制“踩踏”球、“背勾”球技术的竞赛形式应运而生,即“平推毽”竞赛。首先由大同市城区体育运动学校李文辉将武术当中的空中踢、停等技术运用到毽球当中。随后出现毽球当中的抽球、摆球、搓球、吊球、切球、撩球等踢球技术。这种技术因人而异,动作幅度可大可小收放自如,降低了技术难度与身体素质的要求,便于不同层次的人练习掌握。作为毽球竞赛的一种新形式,能适应更多群体的需求,也引起更多人群参与,并迅速传播开来,引发了平推毽的广泛开展。

1.2 技术运用上的冲击

竞技毽进攻性强、防守难度大,在比赛中进攻得分是主要手段,短时间内即可数次攻防转换。“踩踏”技术是脚底前脚掌部位击球,有原地跳踩、脚底抹踩,一般是自传自踩,直线、斜线跃起跳踩、双飞踩往往需要二传起球才能产生有效进攻;“背勾”技术是脚背前端击球,二传起球后,主攻原地背向腾起勾球、斜线跃起转体勾球、凌空倒挂勾球。近年来,无论是“踩踏”还是“背勾”,击球脚的动作过程成“弧形”轨迹,击球瞬间使击球点存在了不确定性,出现了难度更高、变化更快的技术动作。而在平推毽中,更多的是以网前吊球、推空档、控球失误得分取得比赛胜利,要求队员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和耐性,在减少己方失误的前提下,有效配合利用“平抽”“短吊”等战术给对方配合制造困难。平推毽主要是运用巧劲,进攻时通过身体在空中瞬间制动控制来迷惑对方,脚触球刹那间通过踝关节、膝关节与身体姿势变化出其不意地使球的飞行线路与速度发生变化,使对手在防不胜防中产生失误。平推毽更注重稳定性,增加了球过网的来回次数,延长了比赛时间,战术更加灵活,给了队员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可操作性更强,增加了比赛的不确定性,便于在民间开展和普及,对竞技毽的吸引力产生了严重威胁,也使平推毽竞赛更具吸引力。

1.3 健身价值方面的冲击

竞技毽以网前“快、准、狠”的进攻著称,动作难度高,出球速度快、角度小、节奏紧凑,身体负荷极大,即使是专业的运动员也很难避免高强度运动下的损伤[4],防守中需要跳跃拦网与快速跑位。比赛紧张激烈,身体承担的运动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较大,属于无氧运动,应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才能从事该运动,从健身角度来说不适宜于少年与中老年人参与。而平推毽降低了高难度动作,减少了对抗的激烈性,但竞技性、观赏性仍然很高,增加了对抗当中的回合数,节奏缓急适中,战术运用灵活多变,攻守转换趣味无穷,队员间在“处理球”的过程中通过肢体动作沟通交流完成默契配合,心情放松舒畅享受运动过程。这种有氧运动使得参与者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在民间得到的广泛普及与开展,是高难度快节奏的竞技毽很难拥有的。

1.4 民间发展中的冲击

平推毽竞赛规则从2011年制定(暂行)到2018年修改(试行),为该项目提供了有规可循、有法可依、利于普及提高的发展前景。这项运动在各地街头巷尾、公园绿地、广场空地以及场馆得到普遍盛行,无论男女老少到处活跃着一群群踢毽球者;这些毽球爱好者的年龄跨度,上至六七十岁老人,下到十几岁青少年;他们的职业也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个体经营者、工矿企业工人、事业单位职员、政府公务员、离退休人员等。这种广泛的群众性使毽球运动成为人们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参赛队伍越来越多,参赛人数也越来越多。访谈“中山市凌空运动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常庆东了解到,从2015年该公司与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签订了冠名的“凌空杯”全国毽球锦标赛、“凌空杯”平推毽大奖赛(每年9个分站赛,最后总决赛)以来,平推毽每届每站报名参赛队伍最少一站是男子58支、女子23支共计81个队,而锦标赛中竞技毽报名参赛队伍最多一届是男子17支、女子13支共计30个队,参加平推毽的队伍与人数远多于竞技毽的参赛队伍与人数。近年来笔者一直参与山西省毽球锦标赛,从统计参赛队伍情况来看:2015年(大同市)平推毽男子41支、女子22支共计63个队,竞技毽男子8支、女子5支共计13个队;2016年(榆次市)平推毽男子37支、女子18支共计55个队,竞技毽男子7支、女子4支共计11个队;2017年(灵石县)平推毽男子34支、女子17支共计51个队,竞技毽7支(男女混合);2018年(大同市)平推毽男子48支、女子24支共计72个队,竞技毽11支(男女混合);2019年(临县)平推毽男子34支、女子19支共计53个队,竞技毽6支(男女混合)。由此可见,平推毽在民间吸引的参赛队伍与人数越来越多,而竞技毽缺乏这样的广泛群众基础,相比而言发展势头越来越弱化,这种现实情况必然使相关组织机构与商业开发调整侧重点,更多关注并推行平推毽各种赛事成为必然结果,平推毽的兴起对竞技毽似乎造成了相当的“破坏”。

2 平推毽对竞技毽的维持性创新

平推毽的运动形式来源于群众在实践中的探索,在满足多数毽球参与者需求的同时,更能适应潜在的人群需求,民间认为是对竞技毽传承发展的趋势,是模式重组逐步完善的维持性创新。平推毽对竞技毽的维持性创新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从竞技毽主体市场出发进行改良和创新,二是对平推毽运动形式创新的结果具有预见性,三是平推毽是重大的技术突破。在体育活动中,重大技术突破往往都伴随着新的运动项目产生,比如羽毛球项目的诞生,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羽毛球游戏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且原始羽毛球是由中国古代毽球逐渐演变而来的,在中国、日本、英国、印度都有相关的记载,但叫法不一。毽球是一项主要用脚来踢的下肢运动,能演变出主要用手完成的上肢运动,明显就是一种重大的技术突破,它主要针对毽球参与者对上肢锻炼的需要进行创新,在满足现有参与者需求的同时可预见增加潜在群体的参与度,实现了体育活动更广泛的普及。在此视角下,从网毽中竞技毽的主流视角出发,平推毽既是一种重大的技术改良和创新,给现有群体提供了新的毽球活动参与的可能,同时可预见地促进毽球运动发展壮大,成为接地气的维持毽球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气象。从竞赛理念、竞赛规则、竞赛形式、竞赛组织、场地器材等诸方面来说,毽球运动也是最有可能推入奥运会赛场的传统体育项目。

2.1 传承发展

竞技毽发展受制约最主要的原因是技术等因素造成运动参与门槛高,导致群众基础严重不足,而平推毽的产生恰恰能解决群众基础不足这一问题。以平推毽构建基础平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竞技毽不失为一种互利共赢的选择。当竞技毽后继乏人,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催生出新生事物平推毽成为必然结果,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承能力自我更新之所在。在学界与毽球主流界对平推毽一直不被完全认可,甚至排斥,从而也使毽球运动文化发展停滞不前,更有人把毽球戏称为登入不了大雅之堂。所幸的是,随着毽球运动参与人数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平推毽竞赛形式的普及与推广,特别是2011年平推毽(暂行)规则的制定实施,使平推毽竞赛开始步入正轨,逐渐得到了各方面的基本认可,缓解了诸多限制因素,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查阅相关赛事资料显示,丹东市、天津市、呼和浩特土左旗、郑州市、深圳市等城市多年来一直持续以平推毽为主要参与的联赛制,如丹东市已经连续19年、郑州市连续9年举办了毽球联赛。传承要从娃娃抓起,丹东市、乌海市、郑州市等多个省、市全面推动了毽球进课堂行动,郑州市从2018年开始推行了中小学生毽球嘉年华活动。新时代下,古老的毽球运动在我国倡导全民健身的背景下,将焕发新的生机,通过平推毽基本技术的熟练掌握和合理运用,能直接参与到毽球运动中来,形成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由此,平推毽作为一种维持性创新将推动二者共同发展,在相融贯通并轨而行中弘扬传承。

2.2 产业发展

中国毽球协会秘书长魏勇曾说:“目前国内至少有2亿学生人手一个毽子,再加上企业工人,老年人,在华外国毽球爱好者等,已经具备了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5]。“丹东在2000年成立了键球协会,拥有26个团体会员,1万多名个人会员,467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和2 000多个晨晚练点。全市30多万中小学生人手一键一绳,通过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在全市普及键球运动。每年的系列键球大赛,历时两个月计700多场。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键球协会命名丹东为全国键球城。”[6]“毽球不仅在我国发展快,在国外也越来越普及,自从1999年国际毽球联合会成立以来,目前已有20多个会员国”[7]。各种途径持续增加的毽球运动参与者,必然形成持久庞大的消费群体,换发出新的社会资源活力,通过各级政府、社会团体、企业赞助等组织举办各类赛事,既疏通了人们需要赛事渠道获得满足感与社会认可感,又丰富了体育赛事供给,逐渐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毽球赛事活动,打造出全国乃至世界品牌赛事,形成稳定的产业链。

目前我国毽球赛事虽然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在全国各地都有了不同的赛事开展,但比较零散,国际化程度严重不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赛事还没有形成,需要凝聚各种资源来共同打造品牌赛事才能走出困境。从毽球运动形成的产业链来看,直接产业有毽球制作、毽球鞋、服装、相关场地器材等;间接产业有供给羽毛的养殖业(鸡、鹅)、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等一系列相关产业,但在研发创新方面缺少专业团队,需要聚集人才加快跟进。例如,越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发明了专用毽球鞋“鸭璞形鞋”,很快打开市场走向世界,我国相继诞生了凌空、毽翎、新毽、毽王等品牌毽球鞋生产厂家,这一发明也将主要用脚内弓接球技术动作改为用正脚背接球,催生了技术、战术的革新。近年来越南又尝试用泡沫塑料替代羽毛的大毽球,虽然性能无法与羽毛毽相比,但也说明体育用品制造业需要加大研发力度,不断提升体育产品的个性化水平和科技含量,更好地适应群众不断增加的消费需求,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以此促进毽球运动的良性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成为提高毽球参与度的重要方式,满足毽球运动爱好者消费的新需求,促进体育产业的新发展。

2.3 文化创新

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华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的取舍。我国思想家梁启超说过“物竞天择势必至,不优则劣兮不兴则亡。”只有不断创新的事物才能有生命力,毽球深受人们的喜爱,在不断创新发展中成为全民健身运动中一项性价比高、健身价值大、观赏性强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前有“花毽王”和“毽坛当家小花旦”之称的穆丹将花毽运动踢进2008年北京奥运会,其中“双飞燕”“蝎子落”“壁虎爬山”等花样的层出不穷,使中外各界人士眼前一亮。后有“中华功夫毽创始人”之称的姜亭将中华功夫毽踢进2018年中央电视台春晚节目,姜亭把武术、体操、杂技的元素借鉴到踢毽动作中,创造出精巧绝伦的花样招数。平推毽是人们在实践中结合实际和自身需求的创新,柔中带刚太极式的技术动作与传接球时队员间默契配合给人优美的享受,一招一式中蕴含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表现了中华文化的气韵和气象,是来自于民间服务于大众、扎根在毽球文化基础上、扬弃竞技毽应运而生的新生运动,使毽球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了更多的包容性,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成为毽球运动发展新的契机,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创新提供了启发。

2.4 文化传播

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硬实力”竞争更是“软实力”的竞争,其实就是文化的竞争。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的根,也是一个民族生命的魂。民族文化传播首先需要从中小学开始抓起,例如郑州市从2018年开始启动了中小学毽球嘉年华活动,普惠到每一个学生,帮助学生认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体育竞技精神,涵养民族文化精髓,在学、玩、比中塑造良好品格,体悟出民族体育文化精神所在,扣好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一粒扣子。郑州模式值得推广,首先值得教育管理高层深刻思考,思考习近平主席强调的民族文化自信、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需要通过传播途径加强文化的认同感。平推毽是一种难度较低的毽球比赛参与形式,符合运动参与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基本规律,更易被人们所接受,为竞技毽发展打下基础,形成协同推进、共融发展的传播态势。目前从传播渠道来看,有些比赛人们通过新媒体如微信、快闪、抖音等网络手段传播毽球赛事,令人遗憾的是未见各大电视台有播放毽球赛事节目的,更谈不上直播,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也是必须引起重视的,要打造毽球运动民族特色,推动毽球运动文化走出国门、走向国际、走上奥运圣坛,必须大力发挥传播的功能。通过现代媒介传播让更多人了解毽球运动、学习毽球运动并参与到毽球文化传播中来,伴随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文化理念的发展,在国际交流合作中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认可和推崇,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和影响力。

3 融合共生和协同发展

在平推毽发展日益兴盛下,反观竞技毽相对遇冷、发展缓慢,从群体参与、市场需求角度看视为破坏性创新的表现。但平推毽的兴起吸引了广泛的人群参与,这正是解决竞技毽球发展中群众基础不足的关键,会成为培养竞技毽球人才的基础。调研大同市“超越队”毽球俱乐部的情况来看,该俱乐部组建11年以来,目前有成员72人,年龄跨度从18岁至56岁,有过竞技毽专业训练经历的只有“赵杰”一人,其他都是从平推毽转为竞技毽的队员,他们在省级以上各种比赛中已取得了优异成绩。用晋代曹植的七步诗中“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寓意到竞技毽与平推毽中很贴切,在一定时期内,平推毽的兴起在技术、战术、发展态势上是对竞技毽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但从长久来看,平推毽的兴起发展是一种文化崛起换发新生命的强力趋势,有利于解决竞技毽发展滞缓、后继乏人的问题,在振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顺应新时代繁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毽球运动文化,是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深度践行。

从民间开展的程度来看,平推毽的创新确实对毽球领域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推毽在竞技毽基础上的改良创新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大众,是促进毽球运动整体发展的新事物,对振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动毽球运动走向大众、走向世界,提高人们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毽球竞技赛事
本月赛事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毽球运动在中小学中的推广研究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毽球的脚内侧踢球技术高坪中学体育与健康课毽球教案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越南毽球运动发展史回顾述评
花与竞技少女
毽球运动的推广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