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构建体育一体化实践研究

2021-01-07 14:29天津市静海区杨成庄乡中学
天津教育 2021年22期
关键词:体育竞赛体教育人

■天津市静海区杨成庄乡中学 信 岗

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下,在大力加强青少年身体锻炼的同时,学校体育也正在沿纵向衔接、横向相连、螺旋上升的体育育人体系发展,体教融合的有效补充也是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格局的助推器,更是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一、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不足,学校体育地位弱势

由于受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部分学校体育工作还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上,与智育相比,学校体育工作在整体学校教育教学中还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的新定位、新形势并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学校体育课程的基础性、先导性有待加强。

(二)规避风险,学校内外部体育竞赛氛围不足

当前,青少年学生普遍缺少坚忍不拔的意志,体育竞赛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遵守规则的意识等,这些都能够在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中获取。个别学生因在学校开展的体育活动中受伤,以及由此带来的一些理赔、“校闹”等社会问题,给很多学校和领导带来了烦恼和困惑。为了规避体育运动带来的安全风险,有的学校除了常规的体育课和大课间活动外,很少组织具有激烈对抗性的球类比赛、全员参与的大型运动竞赛等,导致学生体适能下降,参与体育比赛的积极性淡薄,学生的合作能力、竞争能力和抗压能力等都未能得到有效锻炼和培养。

(三)资源匮乏,阻碍学生体育专业能力的提升

诸多基层学校还存在着运动场地和器材不足、体育专业师资短缺等问题。尤其是在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制约,如体育教师受自身专业的限制,不能在所有体育教学中做到项项精通,像在排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教学中,只是做到蜻蜓点水,学生无法得到专业的技术指导。优质校和镇区学校生源的不断增加,造成运动场地狭小甚至短缺等问题。

(四)缺少宣传,学校体育没有得到各方认可

21 世纪的教育是信息化的教育,学校可以通过网络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成果和搭建家校联系的平台,拓宽学校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学校体育活动的成果和育人效果未能及时进行宣传,好的经验和资源未能得到有效途径的传播,因此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没能得到各方的认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共同运动育人体系未能形成。

二、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体育发展实践策略

(一)顶层规划,保障体教融合的有效实施

静海区杨成庄乡中学是一所乡村八轨制初中校,现有在校生1106 人,教职工85 人。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对体育工作重新进行了梳理和顶层设计,确立了“德体双修,知行合一”的工作理念,在开足开齐体育课程的同时,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发挥体教融合的功效,以特色大课间和体育社团为引领,重点打造学校体育特色。学校充分利用课后托管时间每周定期开设足球、篮球、乒乓球、武术、体操、花样跳绳等多项体育项目和社团活动课程,从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专项特长。

为了深入落实乡村战略,2018年7月,学校与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与教育科学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学院每年安排100 名左右的大学生来校实践并帮扶,上学期为大四实习生,下学期安排体育助教志愿者到校,在全面满足学校全员学生体育课和中考项目训练的同时,还为学校体育竞赛和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提供了专业的师资需求。例如:天津市在新体育中考中增设了足球绕杆、篮球运球绕杆、排球双手垫球和乒乓球正手攻球的测试项目,对体育教师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有了天津体育学院的“暖阳志愿服务队”的助教和实习生的师资保障,学校才建立了“七练—八选—九强化”的球类训练新模式,从而基本满足了全体学生各项球类教学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学校还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通过各种途径邀请球类的专家、教练来校为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派学校体育教师参加国家级和市级的球类专项培训,让现岗任课的体育教师快速掌握球类教学经验,以满足学生日常教学竞训的需求。

(二)营造氛围,打造体育竞赛育人模式

为了不影响学生学习,学校建立了赛会制体育竞赛模式,利用每天早晨课前和下午托管课两个时段,组织每月的体育竞赛活动,每学期参与体育竞赛的学生人数均超过3000人次。每次竞赛活动前,学校赛会组都会详细制订比赛规程和安全预案,报名前班主任负责参赛意外保险的核查,组委会组织班主任、参赛学生及裁判人员的分层培训,以及对师生观赛都制订严格的要求和流程。例如:为了确保赛会的专业性、公平性和安全性,每次比赛前,学校都会邀请校外的国家一级裁判员到校为参赛师生进行现场培训;赛中,每场校园篮球、足球联赛都会组织隆重的出场、集中谢场等仪式;赛后,进行比赛总结和表彰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这种以赛代练的模式,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运动竞赛经验,还为学校储备了大量的优秀运动员人才。

(三)协同育人,构建学生体育发展的新阵地

学校以申报天津市“8421工程”体育项目学校为契机,借助天津市体育中心、天津体育学院的场地设施优势,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体育训练和竞赛活动。此外,学校先后与静海区体育局、畅丰足球俱乐部、红杉棒球俱乐部和勇旺体育俱乐部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校体育竞技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三年来,学校先后有400 名学生参与射击、举重、自行车、摔跤、棒球、足球和篮球等体育项目的专项训练。由于体教融合的深入,也使学校体育队成绩迅速提升。

开展社会体育实践和体育体验夏令营、冬令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重要渠道,也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互补充。在早期开展学生暑期体育体验夏令营活动、红色教育重走长征路徒步实践和现场体育观赛活动的基础上,2021年,学校与天津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排球学院等院校签订了体育思政一体化合作协议。为积极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组织400 多名师生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在天津体育学院开展了“学党史、知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主题教育宣讲活动。组织300 多名师生与中国排球学院开展了“学习女排精神,争做时代先锋”主题教育和排球体验活动。学生通过听奥运冠军讲女排大赛中的得与失,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女排和天津女排夺冠的光辉历程和拼搏之路,从而更加坚定了弘扬“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

(四)加强沟通,打造家校体育运动共同体

学校通过天津市校园体育网络电视台、静海融媒体和校园微信平台等媒体,定期向社会推送学校体育活动及竞赛情况,学校体育专题宣传线上阅读点击量超过10 万人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为了实现体育家庭作业的常态化,并有效地进行监督评价,学校采用体育家庭分管教学方式,以校长为组长,中层领导分年级管理,通过学生、家长、教师的三级监督,实现了学生人人参与、家长和教师齐抓共管。我们每天利用天天跳绳平台布置线上体育家庭作业,定期组织线上全员体育比赛,学生参与锻炼的主动性极高,培养了学生的终身体育观。

新时代的学校体育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支撑,应重视发挥体育重要的人格培育和精神塑造的教育功能,积极构建体教融合一体化的新模式,扎实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从而真正实现体教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竞赛体教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我国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开展管理现状研究
高校课外体育竞赛对大学生健康干预机制的研究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陕西省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体教结合的完美典范——英国拉夫堡大学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