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少年版”思政课教学新模式的实践探索

2021-01-07 14:29天津市实验小学杨立军
天津教育 2021年22期
关键词:校本价值观思政

■天津市实验小学 杨立军 李 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学校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紧紧抓住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着力开好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天津市实验小学思政课教学模式确立了思政必修课、思政融合课、思政校本课和思政实践课四大课型,兼顾校内外两个大课堂,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探索出“少年版”思政课教学新模式。

一、建构“多维互动”的思政必修课

基于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思政必修课是课程体系的核心。小学是儿童受教育、学知识的启蒙阶段,上好思政必修课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在课程内容的真实性、指导性上下功夫,而且要使课堂的教学方式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依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学校确立了多维互动式教学模式,实现从教导模式向引导模式转变。

多维互动式教学以培养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者、接班人的良好品德和价值观为课程核心,强调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开展相关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并获得道德满足,开阔眼界,形成自觉的道德追求,完成价值塑造,进而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所谓“多维互动”思政,具体而言:第一,参与教学的人员是多维的。参与者除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学生,还有学校领导、相关专家、家长代表,以及大学、中学的思政教师。第二,教学方式是多维的。不仅采用教师讲,学生学等传统方式;而且采用学生讲,自主学等方式。第三,教学使用的资源是多维的。将教科书和多媒体教学资源相结合。“互动”可以产生教学共振,在动态中生成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多维互动式教学将师生动态的学习置于学习过程的每个环节之中,使学生获得整体认知,自主提升道德素养。多维互动式教学模式可将课堂划分为四个基本步骤:情境引疑—探究释疑—交流评价—巩固提高。

如教授《请到我家乡来》一课,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和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增进对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家乡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的意识。教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从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生活的现实带领学生进入,激发学生的感知和情趣,然后请学生家长讲讲小时侯的故事,让学生感受生活的延续和变化。接着,教师引领学生升华课程,指导学生展望将来的生活,增强学生对家乡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的意识。

学生在多维互动中,不仅增强了创造美好生活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而且建立了社会生活的文化自信,思政教学实效性和亲和力自在其中。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综合运用了问题导学、情境教学、小组合作等形式,使教学方式多样化、生动化,教学避免了枯燥乏味,更具有亲和力,落实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二、建构“校本+思政”的思政校本课

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是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关键所在。学校思政校本课作为思政必修课的协同课程,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立足于本土资源,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开发教育资源,在特色课程中发挥着思政育人的积极作用。

学校思政校本课包括:科技+思政、陶艺+思政、习字+思政、劳动+思政、阅读+思政等课程。这里的“+”指思政教育与校本课程德育形成合力,达到共鸣。思政校本课一方面需要守住校本课程本身的独特育人价值;另一方面需要挖掘校本课程内容背后的文化精神,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统一,夯实学生的思想基础,产生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

以陶艺+思政为例,学校开设陶艺课已经有十余年历史,其独特育人价值是引导学生继承其技艺与创作思维,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基于此探索挖掘其在思政教学中的独特效应。在全国思政课推进会上,陶艺教师做了“东方雄狮”的展示课。本节课思政教育目标:传承匠人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指导学生完成作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播放了卢沟桥的狮子视频,讲述了卢沟桥历史事件;又播放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的视频,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顽强不屈。这节课既体现了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主导作用,又挖掘出陶艺课程在思政教学中的独特效应,巧妙地完成了陶艺+思政的教育教学任务。

三、建构“活动融思政”的思政融合课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这个生动的比喻告诉我们,思政课应该采用受教育者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中。

学校思政融合课以班会、队会、学校德育主题活动为载体,将思政教育与活动主题紧密结合在一起,强调把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其主题包括:传统文化自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具体开展的活动有班班唱、班班诵、做好垃圾分类活动、主题升旗活动等。以学校开展的思政融合课——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升旗活动为例进行说明:

活动第一步: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及相关童谣,分别推荐给不同的年级组。教师再展开歌曲传唱、儿童画创作和主题朗诵等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的活动贯穿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常态化,为国旗下的演讲专题活动做好了铺垫。活动第二步:“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升旗演讲。根据不同年级,开展不同主题、形式的演讲。升旗仪式与演讲将教育内容、形式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政融合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吸收着“思政之盐”,得到了思想层面的锻炼和提升。

四、建构“翻转式”的思政实践课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生活,在实践中被感知和领悟。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的社会实践是增强思政课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

学校注重加强课内外、校内外,家校、社校的融合,结合素质拓展类课程,开设了思政实践课程,主题涉及节日、心理健康、安全自护等,形式包括观看爱国主义电影、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入部队实践体验等。

在思政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学校推翻了流于表面,学生一味接受的被动形式;创建让学生参与实践并成为课堂主人的翻转课堂,变“看”电影为观影、评影,变“听”故事为听故事、讲史实……以生态环保实践教育为例,进行说明:

学校每年以“国际地球日”为契机,开展“同一个地球,同一个家”环保主题月活动。此活动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引导学生自觉接受环境保护教育。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观看环保影片和了解模范事迹等,帮助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二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环保教育实践活动。教师鼓励学生参加校级劳动岗位活动和家庭社区劳动岗位活动,同时与家长共同指导学生设立家务劳动岗、社区服务岗,把控劳动内容与标准等。三是展开成果展示评价活动。此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展开,由学生创设展示形式进行自主汇报,学生评委参与点评。环保主题月活动使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道德行为,树立生态文明新风尚。通过三个层面的活动,学校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化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学校在推进思政课程建设改革中,聚焦启蒙道德情感,为积极探索“少年版”思政课模式做出了一些尝试。学校在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推进中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真正实现在课堂主渠道中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

猜你喜欢
校本价值观思政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