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地区馆藏宋金铭文镜特点研究

2021-01-07 19:23力,杨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石家铜镜湖州

李 力,杨 芳

(西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铜镜是青铜器的一种,在古人日常生活中具有多重功能,既是照面修容的用具,也是精美的工艺品,亦是宗教法器,也可作为明器陪葬等。经过汉唐的繁荣发展,铜镜在宋金时期又出现了新的发展特征:第一,注重实用性。汉唐铜镜合金比例为高锡低铅,宋镜则改为低锡高铅,因而韧性较好,延长了使用年限。北宋后期开始,宋镜镜背纹饰趋简,素面铭文镜广泛流行。第二,形制多样。除延续唐代铜镜的圆形、葵形和菱形等形制外,宋镜出现了带柄镜、钟形、鼎形、桃形、炉形和长方形等新形制。第三,商标字号铭镜的大量出现是宋镜的又一重要特征,表明宋代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商业竞争的加剧。甘肃地区现有馆藏宋金铜镜200余面,种类多样,其中铭文镜占据重要地位。之所以选择湖州镜、检验刻记镜和纪年镜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其一,这三类铜镜是宋金铭文镜的典型镜种,可作为重要窗口研究当时铜镜的相关制度;其二,这些铜镜在甘肃馆藏宋金铜镜中出现频率较高,为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数量基础。此外,同类铜镜相互之间亦可作对比验证。因此,拟对甘肃馆藏铭文镜的铭文作以梳理分析,并探讨当时铜镜的生产、流通和销售制度,呈现宋金时期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一、甘肃地区馆藏宋金铭文铜镜分类

甘肃地区馆藏宋金铭文铜镜主要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湖州镜,二是官府检验刻记镜,三是纪年镜。

(一)湖州镜

宋代湖州是著名的铜镜铸造中心,湖州镜在宋金铜镜发展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当时的湖州店铺林立,汇聚了大量能工巧匠。湖州镜大多素面无纹饰,铭文刻在镜背的矩形框内。因其品质优良、产量丰富,广泛销往全国各地。至今,从巴山蜀水至漠北草原,均有湖州镜出土。[1]甘肃地区馆藏湖州镜共九面,大多素面无纹,所以按形制分类如下:

1.菱形

(1)宋,天水市麦积区博物馆藏,桥钮,直径14.1cm,重350g,厚0.6cm,菱花边。

(2)宋,成县博物馆藏,双凤纹,桥钮,内区由线纹刻制而成。

(3)宋,兰州市博物馆藏,八瓣菱形,桥钮,素缘。

(4)南宋,天水市麦积区博物馆藏,菱形带柄委角镜。

2.葵形

(1)南宋,天水市麦积区博物馆藏,石家镜。

(2)宋,陇西县博物馆藏,八瓣葵形,鼻钮。

3.正方形

(1)宋,清水县博物馆藏(清水县苏屲墓出土),小钮,直径15cm,外缘有凸框。

4.梅花形

(1)宋,武威市博物馆藏,梅花镜,钮残,直径11.5cm,窄缘。

5.其他

(1)宋,天水市博物馆藏,湖州镜。

由上可知,甘肃馆藏9面湖州镜的形制主要是菱形和葵形,带柄形、方形和梅花形相对较少,尤其是梅花形,在宋代铜镜形制中较为罕见,但唯独不见圆形——这一铜镜最基本最普遍的形制。钮制主要为桥钮,桥钮、圆钮和半球钮是宋镜的常见钮制,鼻钮在甘肃馆藏宋镜中占比不高。宋代铜镜的镜钮一般都比较小,镜身也较汉唐铜镜薄。上述几枚湖州镜的直径在11~15cm之间,算是中等铜镜。馆藏地点涉及现今的天水市、陇南市、兰州市、定西市和武威市,以天水市为多,可能与当时秦州的部分地区属南宋政府管辖有关。“石家”是湖州最具规模的私家铸镜商号,其铸造的铜镜为现今存世量最多且发现范围最广的商号铭文镜。[2]在这9面湖州镜里有7面是石家镜,占比高达77%以上,可见当时石家镜广受欢迎。

(二)检验刻记镜

赵宋王朝长达三百多年的历史,既有河清海晏的和平时期,亦有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宋朝与同时期并存的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不时会出现战争的碰撞。因而,宋辽夏金对兵器的需求量都很大,作为兵器制作材料之一的铜就显得尤为重要。为避免民间“熔钱铸器”行为愈演愈烈,这一时期的“铜禁”政策非常严格,在宋金铜镜上经常可以看见官府的画押记号,政府以此对铜资源进行统筹管理。官府检验刻记镜种类较多,此处按纹饰进行分类,概况如下:

1.花卉纹

(1)交枝牡丹镜:宋,平凉市博物馆藏,圆形,小圆钮,素宽平缘。

(2)缠枝牡丹镜:宋,泾川县博物馆藏,亚字形,半环形钮,宽带缘。

(3)灵台官五镜:宋,泾川县博物馆藏,圆形,半球钮,宽平缘。

(4)灵台官五镜:宋,灵台县博物馆藏,圆形,花瓣钮座,素缘。

(5)缠枝牡丹镜:金,灵台县博物馆藏,八出葵形,桥钮,连珠纹钮座。

(6)连钱锦纹镜:金,庆阳市博物馆藏,圆形,弓钮,直径16.3cm,重412g,厚0.3cm,素缘。

2.人物故事纹

(1)月宫故事镜:宋,平凉市博物馆藏,八瓣菱形,半球钮,窄面高凸。

(2)陕西东路卧牛镜:宋,正宁县博物馆藏,圆形,直径12.5cm,厚0.4cm,素缘。

3.八卦镜

(1)青龙八卦镜:宋,平凉市博物馆藏,方形,半球钮。

4.其他

(1)湖州镜:宋,天水市麦积区博物馆藏,菱形,桥钮,直径14.1cm,重350g,厚0.6cm。

(2)仿汉镜:宋,灵台县博物馆藏,圆形长直柄镜,半球钮,十二连珠纹钮座。

(3)德顺州镜:金,庆阳市博物馆藏,八出葵形,小弓钮,素缘。

甘肃馆藏宋金时期带有官府刻记的铜镜共计12面,宋朝9面,金朝3面。形制较为多样,有圆形、菱形、葵形、亚字形和圆形带柄镜。钮制有小圆钮、半球钮、半环形钮、弓钮和桥钮,其中半球钮居多。钮座有单线方框钮座、花瓣钮座和十二连珠纹钮座。从已知的3面铜镜数据推测,直径约在12.5~16.3cm之间,属中等铜镜。边缘有窄缘和宽缘之分,宽平缘居多,且无纹饰的边缘较多。纹饰上,花卉纹有4面,均为牡丹纹;素面铭文镜2面;卧牛铜镜、连钱锦纹镜和仿汉镜各1面。官府刻记和画押基本錾刻在镜缘上。刻记类型大致分为三种:一是“地名+(机构名)+验讫官+花押”;二是“(地名)+官+数字”;三是“地名+铸镜官”。馆藏地点涉及平凉市、庆阳市和天水市,其中平凉市馆藏5面,庆阳市3面。

(三)纪年镜

甘肃地区馆藏纪年镜均为金镜,且年代都属于金章宗年间,“明昌”“承安”分别是章宗的第一个和第二个年号。这种标注明确的纪年镜省去了断代的麻烦和不确定性,给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有助于我们对金代铜镜铸造、管理流通制度的认识和研究。

纪年镜主要分为承安镜和明昌镜。

1.承安镜

(1)承安二年镜:金,镇原县博物馆藏,六出葵形,素缘。

(2)承安二年镜:金,平凉市博物馆藏,圆形,桥钮,镜缘凸起。

(3)承安三年镜:金,宁县博物馆藏,圆形,直径9.3cm。

(4)承安三年镜:金,庆阳市博物馆藏,圆形带柄,圆钮,窄素缘。

(5)承安三年镜:金,灵台县博物馆藏,圆形,半球钮,直径13cm,窄沿凸起。

(6)承安三年镜:金,庄浪县博物馆藏,圆形,半球钮,直径9cm,厚0.6cm,窄高缘。

(7)承安四年镜:金,环县博物馆藏,圆形,直径8.6cm,厚0.4cm。

(8)承安四年镜:金,庆阳市博物馆藏,圆形,直径9.3cm,重130g,厚0.5cm,高素缘。

(9)承安四年镜:金,兰州市博物馆藏,圆形,半球钮,窄高缘。

(10)四鼠葡萄镜:金,庆阳市博物馆藏,圆形,圆钮,素缘。

(11)瑞兽镜:金,民勤县博物馆藏,圆形,圆钮,馆藏3面。

2.明昌镜

(1)金,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藏,圆形,直径9.3cm,重194g,厚0.7cm。

甘肃地区馆藏宋金时期的纪年镜均为金代铜镜,共14面,庆阳市有7面,平凉市和武威市各3面,兰州市1面。纪年镜的形制基本为圆形,圆形带柄镜和葵花镜各1面,可见金代纪年镜采用了最基本的铜镜形制。钮制有圆钮、半球钮、桥钮和半圆钮,圆钮占据多数。铜镜直径在8.6~13cm之间,13cm大小的只有1面,其余均在8.6~9.3cm之间,可推测金代纪年镜的尺寸普遍偏小。就已知的2面铜镜重量来看,纪年镜较为轻薄。铜镜厚度在0.4~0.7cm之间。至于铜镜边缘,以窄素缘为主。纹饰主要是四兽纹,共12面。铭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承安年间的,有承安二年、三年和四年之分;二是明昌年间的。承安镜的铭文内容基本是“承安□年上元日陕西东运司官造监造录事任(画押)提控运使高(画押)”。明昌镜的铭文内容为“明昌七年陕西东路转运司官局造监造造官录事马(画押)提控所运”。

二、甘肃地区馆藏宋金铭文镜特点

第一部分已对三类铭文镜的基本情况做了梳理说明,下面论述铜镜的铭文特点,分别从文字特点、句式特点和内容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湖州镜

甘肃地区馆藏宋代湖州镜铭文如下:

a.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

b.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赖伏羗城騃讫官;臣。

c.湖州真实家。

d.湖州石家青同镜子。

e.湖州真石家照于记。

1.文字特点

(1)这几面湖州镜的铭文字体多为楷书,书写比较工整。

(2)部分铭文有错别字现象,如将“验讫官”的“验”错写成“騃”,“真石家”的“石”错写成“实”,“真石家照子记”的“子”错写成“于”。为避宋太祖赵匡胤祖父的名讳,宋代改镜子为照子,当时的很多文献均可印证。宋代铸镜分官方铸镜和私人铸镜,民间很多铸镜师是普通百姓,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因而镜铭中出现错别字是正常现象。[3]

(3)字用有通假和同义替换两种。通假字如“同”通“铜”,“照子”和“镜子”为同义替换。

2.句式特点

甘肃馆藏湖州镜均为石家镜,石家镜是宋代行销全国、广受欢迎的铜镜,在宋代铜镜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湖州镜的体系中,石家镜现存数量最多,出现时间最早,地理位置分布也最为广泛。与其他铭文镜相比,石家镜的流传时间长达一百多年,流行范围覆盖两宋各地疆域,其形制与铭文内容尤其丰富多样。[4]在湖州成百上千的铜镜作坊中,石家镜独占鳌头。石氏家族内部竞争的激烈程度令人惊叹,他们以各自的辈分排行经营镜店,自成一家,[5]石家镜铭文越来越多的修饰语即是最佳例证。

铭文句式有两种,第一种是“湖州石家青同镜子”,定语比较简单,商品广告宣传的意味较淡。第二种是“湖州真石家”“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等,相比第一种,增加了“真”字样,带有宣扬铜镜品质的意图,同时也说明铜镜市场竞争激烈。这里的“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以及其他常见的“湖州真正石家青铜照子”“湖州祖家真石家炼铜镜”等,[4]基本属同类,限定词的增多和石家家族内部的品牌林立,都表明铸镜商家对“仅此一家”以及铜镜市场的热切追求。此外,同类铭文内容上的增添或减省,或许是因铜镜材质或形制大小不同,在刻记上需要做出改变,抑或是铸镜者的疏漏,[6]又或者是铸镜作坊为了寻求新意而做的改变。

3.内容特点

甘肃馆藏湖州镜的内容,主要是铸镜地点(湖州)+相当于防伪标识(真)+铸镜单位(石家/石家念二叔)+铜镜材质(青铜)+商品名称(照子/镜子)+记。作为宣传广告来说,既有铸镜地点和铸造者,又有体现铜镜质量和材质的信息,由此可看出宋人的营销意识比较强。不过,相较于其他地区出土的宋代湖州镜,甘肃馆藏湖州镜的铭文内容相对简单。其他地区的湖州镜铭,如“湖州南庙前街西石家念二叔真青铜照子记”[7]“湖州仪凤桥真正石家青铜镜”[8]和“胡州真石念二叔无比炼铜照子”[9]等,定语和修饰词较多。为防止假冒和盗铸的发生,湖州镜铭文中经常可见“真”“真正”“炼铜”等宣传铜镜品质的字样。此外,和有些手工业类似,石家镜有子承父业和家族传承的传统,如铜镜铭文中的“承父”“祖传”和“祖业”等。据学者研究,宋代的湖州属于吴方言区,“二十”的发音为“念”,“念二叔”即为“二十二叔”。这说明湖州石家铸镜强调辈分排行,以此来与石家其他铸镜者区分,同时可以看出石家镜规模宏大、店铺众多。[10]有些湖州石家镜还会标出价格,如“每两一百足”“每两壹佰文”,[4]按重计价,以避免市场的投机取巧行为。

(二)检验刻记镜

甘肃地区馆藏宋金官府检验刻记镜铭文如下:

a.交枝牡丹镜:汧阳县验讫官。

b.陕西东路卧牛镜:陕西东路铸镜所官二。

c.缠枝牡丹镜:合水县验讫官□。

d.灵台官五镜:灵台官五。

e.湖州镜: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赖伏羗城騃讫官;臣。

f.仿汉镜:见日之光,长毋相忘;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雍塞而不泄;官十八。

g.德顺州镜:德顺州司候司验讫官。

h.连钱锦纹镜:验讫官。

i.青龙八卦镜:华平县验官讫。

j.月宫故事镜:共城唐□。

k.缠枝牡丹镜:录事任□。

1.文字特点

铭文字体介于篆书和楷书之间,有些铭文书写很随意,并不规整。有错别字现象,如“验讫官”的“验”错写成“騃”,在前一部分已做了说明。一面青龙八卦镜的铭文为“华平县验官讫”,当为“验讫官”的颠倒,可能系工匠失误。

2.句式特点

官府刻记镜类的铭文格式基本如下:一是“地名+(机构名)+验讫官+花押”,如“汧阳县验讫官”;二是“(地名)+官+数字”,如“灵台官五”;三是“地名+铸镜官”,如“陕西东路铸镜所官”;四是“地名/职官+姓氏+□”,如“共城唐□”“录事任□”。其中有1面是宋代仿汉昭明日光镜,为重圈铭文镜。汉代日光镜常见的铭文为“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和“见日之光,长毋相忘”。昭明镜的铭文为“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雍塞而不泄”。由此可见,这面铜镜仿造的是汉代昭明镜和日光镜的常见铭文形式。

3.内容特点

由官府刻记类铜镜的铭文可知,“地名+验讫官”形式比较常见,验讫官是宋廷设在各地的铜镜检验官员。其中,出现的地名有陕西东路、德顺州、汧阳县、合水县、灵台、华平县、共城和伏羌城等地,不难发现,这些地名涉及路、州、县等地方行政机构。从地理位置来看,主要集中在秦凤路和永兴军路,所属州有庆州、渭州、秦州、陇州和泾州,范围比较集中。时代方面,除德顺州一地属于金代,其余均为北宋时期地名。

一面平凉市博物馆的铜镜上錾刻有“共城唐□”铭文,“共城”为共城县,属河北路下辖的卫州。《宋史·地理志》载,卫州属防御州,向朝廷上供绢和绵,有一黎阳监,“熙宁七年置,铸铜钱”。[11]2128各路州县置铸钱监,说明此地铜、铁矿产资源丰富且有利可图,[12]553很多地方的钱监兴废比较频繁,往往设了又废,弃了又置。平凉市博物馆的另一面青龙八卦镜,镜缘刻有“华平县验官讫”铭文,此处的“华平县”需要探讨一下。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至宣和五年(1123年),“华亭县”一直为陇右道(陕西路)下辖的仪州或渭州的属县,“平凉府,唐为马监,隶原州,宋为泾原路,升平凉军,金立平凉府,设转运提刑司,大定中改属凤翔路,领平凉、潘原、崇信、华亭、化平五县”。[13]222大定七年(1167年),改安化县为化平县,属平凉府。“元初并潘原县入平凉,化平入华亭”,[14]1429-1430由平凉府统辖。据此可知,北宋时期只存在“华亭县”,金朝才有了化平县,元代初期废化平县并入华亭县。那么就存在两种情况:第一,此镜为金镜,因涉及地名及区划的改动,且“化平”与“华平”读音相近,字形也有类似之处,地方铸镜行业要全面、准确地使用新名称还需一段时间。同时,“华亭”和“化平”均为金朝平凉府的属县,两县设一个检验机构的话,有可能各取县名的一个字,当作检验机构的名称。第二,此镜就是宋镜。镜背的主纹为盘龙戏珠纹和八卦字符,该类纹饰在宋镜中频繁出现,而甘肃地区馆藏的金镜里几乎没有此类纹饰。此外,铸镜师错将“华亭”刻成“华平”也可以理解,二者字形和读音也十分相似。

(三)纪年镜

甘肃地区馆藏金代纪年镜铭文如下:

a.承安三年镜:承安三年上元日陕西东运司官造监造录事任提控运使高。

b.承安二年镜:承安二年镜子局造。

c.承安四年镜:承安四年上元日陕西东运司官造监造录事任提控运使高。

d.瑞兽镜:承安四年上亢日陕西来运司官造事任提控运使高。

e.承安二年镜:承安二年镜子局造。

f.明昌镜:明昌七年陕西东路转运司官局造监造造官录事马提控所运。

1.文字特点

铭文字体均为工整的楷书,该类纪年镜大多为四兽镜,内区四兽绕钮奔走,外区一圈铭文,类似于汉代日光镜、昭明镜等的书写方式;只有一面铜镜是素面,与湖州镜的铭文布局相似,即一矩形框内两竖行文字。个别铜镜存在错别字,如将“上元日”的“元”错写成“亢”,“东运司”的“东”错写成“来”。

2.句式特点

金代纪年类铜镜的铭文格式基本如下:一是“承安□年+具体日期+铜镜监管机构+官营性质+监造者官职+姓氏+官职+负责人姓氏”,如“承安四年上元日,陕西东运司官造,监造录事任(画押),提控运使高(画押)”。二是“承安□年+铸镜机构+造”,如“承安二年镜子局造”。三是“明昌七年+铜镜监察机构+官营性质+监造者官职+姓氏+官职”,如“明昌七年陕西东路转运司官造,监造造□录事马(画押),提控所运”。

3.内容特点

完整铭文为“承安□年上元日陕西东运司官造监造录事任(画押)提控运使高(画押)”。馆藏承安镜纪年包括承安二年(1197年)、承安三年(1198年)和承安四年(1199年),“承安”是金章宗的第二个年号,共使用五年时间。“上元日”即农历正月十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上元日为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日,道教称之为上元节,天官在当天赐福于人间。“陕西东运司”即陕西东路转运司的简写形式。北宋时陕西有六安抚司路,分属永兴军路和秦凤路两转运司路,永兴军路管辖永兴军、鄜延和环庆三安抚司路。金代皇统二年(1142年),改宋之陕西六路为四路,京兆府路、鄜延路位于陕西东部。因此,陕西东路转运司管辖京兆府路和鄜延路的财政。[15]75-76宋代转运司是地方高层政区政府,职责是“掌税赋钱谷、仓库出纳、权衡度量之制”;金代转运司没有监察州县之权,也未像宋代转运司那样逐渐渗透到地方行政中去。[12]562但是监察铜镜的铸造,金代转运司还是会起到关键作用。“官造”代表该铜镜是官府铸造而非私人铸镜。监造者的官职为录事,“录事”为吏名,隋朝门下省始置。唐朝的录事执掌本司收受文书、登记以及依条规定文书转发程限等。宋代元丰改制后,门下省录事掌诸房进奏或发放文字,并点检文字,及分掌诸房职事。[16]163据《金史》,“宋朝置于中下州,职同录事参军,掌州院庶务。金、元置于诸路、府,属录事司,掌城市民政,秩正八品”。[17]1314“任”是监造者的姓氏。“提控运使”为提控所转运使的简称,是金朝对总领控制之官吏的尊称,可作为泛指,“高”则是提控转运使的姓氏。总的来说,就是陕西东路转运司统筹监管,任姓录事官负责监造、制作铜镜,高姓提控转运使进行画押。

再来看明昌镜,完整铭文为“明昌七年陕西东路转运司官局造监造造官录事马(画押)提控所运”。“明昌”是金章宗的第一个年号,此年号共使用七年,“明昌七年”即1196年。后面的铭文与承安镜铭文基本相同,只是细微的差别。监造官姓氏为马。提控转运使进行了略写,没有标明转运使的姓氏,或许是前面比承安镜多了“官局”“造官”等字,镜背位置不够,因而进行了省略。铭文内容大致是这样,由陕西东路转运司负责掌管,监造者为马姓录事官,提控转运使担任签押之职。金代铜资源匮乏,终金一朝铜禁政策严格,不同层级的机构和官员职责明确,以管控铜镜的生产、管理和销售环节,从铭文中可见一斑。

三、铜镜铭文反映的相关问题

宋镜开创了中国铜镜重实用不尚纹饰的先河,像湖州石家这样著名的私营铸镜中心,重视自家铜镜品质的宣扬,而不太关注铜镜的审美及收藏意义。或许担心铜镜上繁杂的纹饰会喧宾夺主,影响消费者对铜镜的实用性及品质的考量。因此,湖州镜在形制上别出心裁,开创了钟形、鼎形、瓶形等新形制,既不至于纹饰过多影响自家铜镜的销售,也不会让素面铭文镜显得过于单调朴素,这可能是圆形湖州镜较为少见的原因。同时,铜镜多样的形制,体现了宋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把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加以创造,既贴近自然,又展现了器物和谐的造型比例。以人为本是中国古代工艺思想的基石,注重实用、讲求功能是工艺美学的重要前提。[18]20馆藏宋金铭文镜的直径基本在8~16cm之间,这种大小的铜镜刚好适合照容,不至于太小看不清楚,也不会因铜镜过大而找不到重点。今天看来,宋人的制作理念甚是实用。

检验刻记镜和纪年镜,在一定程度上都是“铜禁”政策下的产物。宋金时期战争频仍,兵器需求量大,各政权对铜资源的掌控异于平常,“铜禁”政策贯穿始终。铜镜是生活必需品,价格按重量计算,每两铜的价格远高于同等质量的铜钱(北宋中晚期到南宋初期,一两铜的成本大致在10~15文之间,若将铜制作成器物如铜镜的话,每两铜的价格高达100~150文,足足增加了10倍,可见私自铸器的背后是颇为可观的利润[19])。若各级单位监管不力,“熔钱铸器”现象就会经常发生。史料记载已屡见不鲜,“八年,民有犯铜禁者,上曰:‘销钱作铜,旧有禁令,然民间犹有铸镜者,非销钱而何。’遂并禁之。”[17]1070景德四年,“上曰:‘民间无铜,皆镕钱为之,此术甚无谓也。’乃下诏禁止,其来自外蕃者不在此限。”[20]513受高额利润驱使,民间私铸铜镜现象严重,朝廷出台“铜禁”政策加以制止:一方面收民间铜器于官府,另一方面对触犯者按情节轻重处以刑罚,但效果不佳。铜禁屡禁不止,“铜荒”和“钱荒”就会愈发严峻。在铜镜上刻记画押,是政府综合考量下向民间妥协的产物。此外,宋政府设置铸鉴局一类的机构,一来官府可以铸造铜镜,二来能够监督管理私人铸镜作坊,铸造的铜镜均需经过官府检验。朝廷监管铜资源使用的同时,从宏观上也把控了整个铜镜市场。

猜你喜欢
石家铜镜湖州
明代湖州“丝绸之府”的形成缘由
新乡市博物馆藏铜镜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建平博物馆藏辽宋铜镜简述
终结者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 Secret that Cannot be Told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古代的铜镜
石家泉水彩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