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文化背景下的茶壶艺术

2021-01-08 05:21陈卢鹏韩山师范学院
天工 2021年6期
关键词:工夫茶工夫茶汤

陈卢鹏 韩山师范学院

一、潮州工夫茶文化

(一)茶文化的发展

资料显示,中国茶道形成于盛唐。陆羽的《茶经》汇集了盛唐茶道的大成。当时的茶道“茶经法”详细载述了当时包括选茶、炙茶、碾末、取火、选水、煮茶、酌茶、传饮在内的八个茶艺程序。潮州工夫茶艺程式一般为选茶、选水、活炎、烹茶、品茶。中国茶道的载体是唐代的工夫茶艺,其中心区域是长安地区,故称为“长安茶事”。

茶道到宋代,饮茶之法发展成为“斗茶”,也称为“点茶”。宋代的饮茶之法重在比试茶汤的质量。前朝的陆羽在煎茶法中,强调酌茶中要舀到碗里均匀地“华”,说明那时没有比试的意思。而斗茶法却演绎而成比试茶之“华”。宋人将锅中熬茶的前朝做法改为盏中点茶,开创了撮泡的饮茶先河。

元代时间虽短,但在茶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元人在饮茶上的变化是不再将茶叶碾末,而是煎煮茶趺。有点“复辟”的味道。杨维桢的《煮茶梦记》记载:“命小芸童汲白莲泉,燃槁湘竹,授以凌霄茶芽为饮供。”这是一个如何饮茶的实例。忽思慧在《饮膳正要·第二卷》中对“清茶”做了补充:“先用水滚过,滤净,下茶牙,少时煎成。”这说明当时是将茶叶直接投入水中煎煮。对于水的处理,元代人似乎更为讲究。元人对茶的贡献是将茶末改为茶叶。用茶叶煮饮的做法更接近于后人的撮泡。宋、元饮茶可视为是唐代茶道的向前延伸发展,是中国工夫茶的发展期。资料显示,宋元的茶文化中心区域是河、洛地区,故也称为“河、洛茶事”。

明代的茶文化臻于完善,是中国工夫茶文化的鼎盛时期。高濂的《遵生八笺》、许次纾的《茶疏》、顾元庆的《茶谱》、屠隆的《考盘余事》、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等都有详细描述。到明代,茶的品饮程式包括选茶、择水、养水、活火、烹茶和品茶。从明代茶道中,我们看到茶艺已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是中国工夫茶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工夫茶文化的中心区域已迁移至江、浙一带,故称“苏杭茶事”。

清代是茶文化发展的又一高峰。这一阶段茶文化中心移到福建与广东一带,并形成了诸多特色的茶文化中心。由于这一时期茶文化中心在闽粤地区,故称为“闽粤茶事”。位于福建、广东交界地带的潮州茶文化也发展成熟,潮州人把“工夫”的地域文化特色用于烹茶之中,创造性地培育出“工夫茶”。最早提出潮州工夫茶的文字典籍是清代俞蛟的《潮嘉风月记·工夫茶》。

(二)工夫茶的特色

潮州文化自唐以来,经历五个朝代,有着千年历史。由于潮州文化特殊的形成过程,潮州工夫茶保存了固有的文化精华。就传承的逻辑程序讲,潮州工夫茶与陆羽的茶法有相同点。法庭工夫茶对于“西安茶事”有非常明显的传承关系。这证实了俞蛟“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的说法有其可信度。

工夫茶的最大特色是融入潮州人的生活中。工夫茶的体验讲究意境,从中获得感悟或精神的“纯化”,这是工夫茶文化的奥妙之处。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茶科学的发展赋予潮州工夫茶广阔的发展空间,寻常百姓也能体验到茶的“意境”。人们通过工夫茶的“色、香、味、韵”的充分发挥得到令人心旷神怡的舒适的感受。

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潮汕地区特有的风俗就是品工夫茶。在潮州本地,工夫茶具是家家户户必备的,每天非要喝上几轮工夫茶不可。即使是在外地生活或移民海外的潮人,也延续着品工夫茶的风俗。正如俗语“有潮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潮州人在工夫茶中把人文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把浓茶看成是对人的礼敬。与工夫茶这一理念密切相关的民谚,如“浓茶敬客”等。在经济较为拮据时,主人没有能力以浓茶表达对来宾的敬重,而只能以清茶待客。这在潮州茶文化的语境下是对客人的不敬。为避免引起客人的误解,这时主人会以“茶薄人情厚”这样的话语来消除此时的窘况,以得到客人的谅解。意思是以此薄茶敬客是不得已的办法,非故意为之。

潮州俗谚里有“酒满敬人”与“茶满欺人”的说法。酒是凉的,不会烫到手,而且“喝酒望醉”,大家巴不得多喝一些,一醉方休。但茶汤是热的。试想一下,小杯中滚烫的茶汤,如果装得太满的话,肯定会烫到手指,这不是在欺人吗?其实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避免一口喝太多的水。用小杯喝茶除了要避免一次喝下太多的浓茶汤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表达这里的人们对人的礼敬。因为用小杯,每次喝的茶汤的量不多,可以反复不停地喝,也可以不停地敬,也就是主人可以反复表达对客人的礼与敬。反复地冲泡,反复伴随着“请”“敬”的手势,可使客人有一种受礼敬的满足感,从而有利于互尊互敬这种和谐氛围的形成。潮州人懂礼数,邻里关系和睦,其乐融融的和谐氛围的形成与工夫茶在当地的普及不无关系。

还有就是工夫茶的冲泡离不开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实,很耐冲泡的凤凰单丛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品味出工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1]。

(三)工夫茶的精神内核

潮州工夫茶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

1.礼人

从工夫茶这种礼人的传统以及对茶具的命名就可以看出。饮茶时人们把带有托、盖和杯的冲泡具称为“三才杯”,盖是“天”,托为“地”,杯子本身为“人”,其含义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品茶时将杯、托、盖一同端起,这就是人们说的“三才合一”;如果只拿杯子,将托、盖都放在桌上,其含义是“唯我独尊”。在茶的认识上,古人认为茶是“天涵之、地载之、人育之”的灵物。天地对于茶有涵载之功,而茶要经过人的辛勤培育,故人的功劳最大。

2.忘我

工夫茶认为“静”是“四谛”之一。道家为了达到茶道的“至虚极”,“坐忘”是必不可少的。至静法门就是达到“守静笃”的境界。工夫茶品茶时的动作是三指捏杯,向内移动到口腔,所以茶越饮越平静。什么世间俗习都不讲究,宠辱皆忘,要达到“一丝不留、一尘不染”的心境。工夫茶提供了入静的法门,倡导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涤除玄鉴、澄心味象”作为审美标杆使人进入“坐忘”的境界,忘掉自身,忘掉聪明,忘掉一切。

3.养生

在道家看来,茶是上天所赐的琼浆仙露,因为饮之让人更有精神,不嗜睡,能体道、悟道,增添道行。茶还具有养生之功。茶非只有虚的一面,养生就是道家的功利主义思想。工夫茶同样注重“茶之功”,以及茶的保健、养生和怡情养性的功能。品工夫茶时有很多的“道”存在。“杯小茶浓”的饮茶模式,既能确保茶汤的“质”,又能控制茶人喝茶的“量”;既能把握好饮茶的“度”,又能营造出饮茶氛围的“雅”[2]。

二、工夫茶壶的由来

潮州朱泥壶是潮州工艺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据有关资料显示,清以前潮州人是不用茶壶的,而是用一种带有盖的小碗泡茶。至明末清初,宜兴制壶大师惠孟臣来到潮州,看到潮州的工夫茶这么普及,而又没有以茶壶为器,于是他赶做了一把适合冲泡工夫茶的茶壶,人们用了之后觉得非常适合,于是催生了潮州茶壶的制作工艺。潮州人不忘惠孟臣之功,把茶壶称为“孟臣罐”。这种叫法沿用至今。

茶壶是潮州一种新的工艺门类,一代代壶艺大师为潮州茶壶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文化中兴的新时代是潮州工夫茶壶发展的春天,大批高层次茶壶人才脱颖而出。潮州手拉茶壶“孟臣罐”在潮州茶文化中所居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一把好壶成了泡出一杯好茶的关键。“孟臣罐”在潮州“定居”之后,融入潮州工夫茶文化中,对“孟臣罐”也有了新的称谓,叫作“工夫茶壶”。从此潮州茶壶文化深深融入了潮州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深刻反映了潮州的人文精神和历史积淀。也可以说,潮州茶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潮州优秀的文化传统与深邃的文化内涵。

茶壶首先是一个实用器,是泡茶的工具。爱茶之人会选用手拉工夫茶壶,因茶壶的质地更有利于茶性的发挥,使单丛茶的底蕴更加醇厚,茶香更加清逸。茶壶由于特殊的文化特性,特别是茶壶的用料、造型让人爱不释手,成为人们喜欢把玩的艺术品和珍藏品。达到可珍藏把玩的茶壶多为艺术高超的茶壶艺术大师所作,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把潮州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茶壶设计中是广大壶艺工作者努力的方向。茶壶的形式美感主要是造型与形态的处理,达到形式和内容完美契合,这是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分析和研究陶瓷造型美的基本原则。

三、茶壶的设计

工夫茶壶既是高尚精致的艺术品,又是有着特殊使用价值的实用品,历来为茶客所称颂。历代手拉工艺制壶艺人在细心观察和研究社会现象和自然形态基础上,汲取了潮州传统工艺的艺术特性,从生活中获取艺术灵感,从而创造出以“圆”为基础,形态各异、韵味十足的茶壶造型,并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独具潮州特色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征。 工夫茶壶的价值在于茶壶的“美”。茶壶的“美”是茶壶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形美

人对于美的欣赏因个性差异而各有不同,对于茶壶造型之美自然也因人而异。在通常情况下,只要自己感到舒服就是美。潮州有句俗话:“合得主人意,便是好工夫。”毕竟是自己使用,所以自己感觉到舒服就是美。“人目通街市”,美的东西虽人人看法不一致,但只要是美的,绝大多数人的看法还是一致的。制壶艺人只有深入生活,了解社会需求,不断改进工艺,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艺术需求。潮州手拉工夫茶壶的造型丰满圆润,特别是现代泥料的改进,素面无光茶壶大为流行,这类茶壶没有使用时无光泽,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呵护之后,会产生一种有灵性的光泽。

(二)质美

就泡茶所用的壶而言,其质地主要是看胎骨及色泽,胎骨坚、色泽润为佳。质地坚实、纯朴亲和的茶壶更具韵味。在程度的把握上,壶的胎骨愈坚硬愈好。对于胎骨坚硬性的验别,可将茶壶放在手掌上,轻拨其盖,听其声,发出铿锵轻扬的为佳;音频迟钝,劲道不足,说明煅烧未能达到要求;若音高尖锐,则会出现逼热过甚。泡茶时又须注意各项因素的调整,总之壶音以听来悦耳为佳。好的手拉工夫茶壶内外干净,不会有多余的杂质。

(三)味美

经过煅烧的茶壶是“泥与火的艺术”。在选择新茶壶时应闻壶中味道,略带瓦味是茶壶经高温煅烧之后的必然结果,如带有油味或人工合成色料的火烧杂味或其他杂味,说明品质不佳。好的手拉茶壶烧成之后,还带有一股天然的泥土气息,这种独特的气息无疑提升了茶汤的口味,使茶汤纯郁芳馨。茶壶的最大特征就是能有效避免茶香的流失,提升茶的品位。当然,如能做到“一品一壶”,以避免味道混杂的情况,那是更完美的。

(四)态美

茶壶的“态美”主要表现在茶壶的精密度上。精密度是指茶壶的壶身与壶盖的契合度。契合度愈高的茶壶愈好。好的契合度能有效防止茶香的散失。测定契合度的方法是往茶壶中注入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清水,手压壶盖上的气孔,再倾壶让水流出,若水流不出来,表明有较高的精密度,也可以将手压流口,再将壶身反倒过来,若壶盖不落也表明其精密度较高。可见,盖与壶的完美契合,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茶壶的完美度。

壶的出水效果跟“流”的设计有直接关系。若倾壶倒水,壶里的水倒得越干净越好。通过观察流水的态势也可看出其优劣,流出的水的态势要刚柔相济,达到水流的“曲美”。出水不畅、无劲道是壶的不足。一把好的工夫茶壶出水流畅,水柱匀称的茶壶会让人爱不释手。

壶的特性如与茶的特性相配合能有效提升茶汤的品质。在一般情况下,音频率较高的壶适宜配泡有香气的茶叶,如青茶的香由热蕴。反之壶音稍低者较宜配泡滋味浓的茶,如乌龙、铁观音,因为逼热过烈,茶味反而难以达到醇滑。潮州手拉茶壶与人有一种“亲近感”,用起来特别顺手,泡出来的茶汤品质更高。

(五)融美

这里指的是协调之美。一把壶提起来是否顺手,除了与壶把设计的弯度及粗细有关,壶把的力点是否位于壶身的重心也关系着茶壶的协调。一把整体协调的茶壶在往壶中注入约四分之三的水之后水平提起,再慢慢倾壶倒水,若觉得手顺说明茶壶云山雾罩协调,反之则不佳。茶壶是否协调也可用“浮法”去测定。

四、结语

潮州工夫茶壶是潮州工艺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茶壶本非潮州固有的技艺,它是随着工夫茶文化的发展而催生的一种能适应工夫茶文化演绎需要的新技艺。作为一种新的工艺门类,其创新发展的动力源于底蕴深厚的潮州工夫茶文化,现今要解决的最大难题在于人才的培养。作为当地唯一的高等院校,韩山师范学院要担负起高层次壶艺人才培养的重任。加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可行途径,也是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我校近年来通过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壶艺人才的实践证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效性。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益探索。

猜你喜欢
工夫茶工夫茶汤
泡好三道“工夫茶”,落实乡村学校名著阅读
泡好三道“工夫茶”,落实乡村学校名著阅读
追求美追求品味的茶汤店
“工夫”与“功夫”
一杯热茶的功夫
“诗内”与“诗外”工夫
从一杯茶汤启程(组诗)
“功夫”和“工夫”
一字蚀骨
“隔夜茶致癌”没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