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视角下陕北传统工艺的活化机制

2021-01-08 05:21裴晓阳榆林学院
天工 2021年6期
关键词:谱系传统工艺陕北

裴晓阳 榆林学院

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形成了丰富的传统工艺体系。潘鲁生教授指出:“中国传统工艺是中国传统造物体系、造型体系、观念体系的集成。”从这一观念来讲,对中国传统工艺的认识、理解、梳理和传承应从造物、造型及观念三方面进行。一个国家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要具备相当的综合国力外,还必须保存和发扬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承载着衣、食、住、行的工艺造物文化[1]。到底该如何传承与发展传统工艺?学者、高校、设计团队或依据理论、或依据实践经验,提出了众多的理论与方法,而最近学界提出的文化生态观是基于文化生态的视角考量传统工艺,传统工艺如此就不再是孤立的形态,而是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链中的一个子因素,这些子因素会以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形态运行。传统工艺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了不断变化的文化生态系统。陕北传统工艺是特定文化生态环境下的产物。

一、核心概念阐述

(一)陕北传统工艺谱系

陕北传统工艺包括剪纸、刺绣、布贴画、农民画、石雕、木雕、柳编、手工羊毛地毯、枣木家具、窑洞营造技艺等,这些工艺承继了仰韶文明与龙山文明的精魂,借鉴了晋西文化的细腻,汲取了江南文化的精致,伴之草原文化的豪情[2],极具地域特色、自成一系。陕北传统工艺谱系是指按一定结构或内容顺序,系统记录和呈现传统工艺的工艺流程、工艺技法、主要材料、制作工具、相关习俗及文化表现等,对陕北传统工艺传承具有重要研究价值。陕北传统工艺谱系缺失,是制约陕北传统工艺当代转化和创新的重要因素。因此,亟待构建陕北传统工艺谱系,在文化生态视角下梳理辑录陕北传统工艺,把握好“源与流”“内容共时性”“造物的因果律”等核心问题[3],形成陕北传统工艺的基因谱系。

(二)陕北传统工艺活化

活化,是在新时代背景下,设计新形式、开发新用途、打造新文化生态,从而使陕北传统工艺获得新生,使陕北传统文化遗产能够服务于现代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求。农耕社会背景下产生的陕北传统工艺,其起源与发展、形式与功能均与当时社会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时至今日,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传统工艺滋养和发展的土壤不复存在。因此,传统工艺活化根本上要跟当代文化生态相适应,我们可以有目的地营造适于传统工艺创新性发展的文化生态链,使传统工艺活化,形成良性循环,推进当地文化生态的演变,从而促进传统文化再生。

(三)从文化生态的视角探索工艺谱系和工艺活化

文化生态是一个融合自然、社会、经济的生态。传统工艺有其赖以维系的生态环境,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这种文化生态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所幸没有被完全摧毁。在全国传统工艺振兴环境下,文化生态的建构命题,其解决思路绝不是回到传统农耕文化生态之中,而是在现代化背景下的一种文化再生过程[4]。文化生态的重建,本质意义在于通过工艺文化的重塑,凝聚民族的文化意识,提升民众的价值认识,从而唤回民众对传统工艺文化的记忆和情感,激活传统工艺文化活力和民众的自觉意识。

在国家乡村振兴背景下,以文化生态的视角如何梳理和建构陕北传统工艺谱系,如何唤醒人们的自觉意识使传统工艺活化,当代生态文化如何演变能更好地促进陕北传统工艺活化,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梳理与构建陕北传统工艺谱系

梳理陕北传统工艺文化谱系,绝不能孤立地去罗列,而应以文化生态的视角,考虑特定空间和时间下,文化和行为与环境的关系,这样才能深化对陕北传统工艺精神内涵、文化特征、内在规律的理解与认识。以文化生态视角梳理陕北传统工艺谱系,实现了传统工艺研究领域由社会学、人类学、生物学、史学、教育学、民族学、民俗学、艺术学、美学、考古学向生态学与管理学的扩展,为全面构建传统工艺文化谱系和建立传统工艺活化机制提供新的角度。

陕北地处边塞,历史上兵战频发;与晋、蒙交界,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融合性特征明显;地处黄土高原与风沙草滩交界地,地域文化独特而鲜明,从而使陕北传统工艺具有多元文化特征,极具地域特色。构建陕北传统工艺脉络谱系应在深入研习基础上,全面客观地系统辑录其起源、发展、现状、工艺特色,为陕北民间工艺集成,为陕北民间艺人立传,丰富中华传统工艺体系。

三、文化生态视角下的活化机制

(一)形成传统工艺活化的内驱力

有学者明确指出,应将单纯的保护和发展文化遗产转化为寻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与文化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机制[5],和谐的文化生态需要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平衡有序、系统的发展,相互交织、和而共生,这与我国道家学派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6]。陕北传统工艺是多元文化融合形成的特殊艺术,在环境演替中不断演进、变化,但始终与文化生态系统保持平衡。当代传统工艺活化,通过赋予传统工艺新内涵,构织传统工艺新机理,激活传统工艺新生命,从而创造新的工艺产业链,形成源源不断的内驱力,才能让陕北传统工艺以新的方式和业态融入新的时代和新的生活。

(二)深化文化建构意识

在传统工艺活化与传承上,很多企业和政府人员仍然以利益为先,并没有认识到传统工艺活化要通过创新去实现,而创新的重点已经不再局限于物质生产,而是向文化建构深化。当代,传统工艺品的功能性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人文情感的加强。传统工艺的活化要注重文化建构,植根现代生活,开展战略性、生态性、生产性创意设计研发,这是实现传统工艺活化的根本。

(三)组建工艺创新团队

陕北传统工艺的活化,必须建立一支多级人才队伍,主要由工艺传承人、专业设计师和专业院校师生等联合而成。要形成传统工艺产品的现代创新、研发机制,为传统工艺注入新鲜血液,推动传统工艺的现代化产业升级,从而拓展传统工艺的文化影响力。为了实现陕北传统工艺的活化,应加强对陕北文化与精神内涵的研究,从传统造型、题材样式、工艺技法、表现手法、材料工具以及所依托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空间等,寻求传承创新的可行性机制。

(四)营造动态平衡的文化生态环境

从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看,陕北地区的文明源流、生产模式变迁、多民族冲突与融合等因子共同推动了陕北文化生态系统的生成与演进。演进中的陕北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共生的原始天道伦理观念、人与社会共存的人文关怀、人类文化表意的物化精神诉求的有机统一。乡村振兴中对传统工艺的复兴,其本质是文化生态的演绎与再造,其目的是创造当代社会与自然环境下的文化生态平衡。

(五)发挥政府部门主导作用

目前,在传统工艺传承上,政府部门已转变理念,不再是以单纯的政治、经济为目的,而是以文化传承、保护为主要目的,其文化自觉意识明显增强。政府在方向引导、后勤保障、搭建制度平台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各界人士均积极参与民间艺术的整理、收集、研究和创作实践,从保护、传承民间艺术的角度而言是必需的,也是有益的。

四、总结

综上,“现代性”冲击着陕北乡村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和传统民间工艺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陕北民间工艺的传承发展亦遭遇了文化生态变迁后的时代困境,一些优秀的传统工艺品类的发展现状堪忧。从文化生态的视角研究陕北传统工艺,发掘陕北传统工艺的文化意蕴与当代价值,可以让全社会更深刻地理解、认知传统工艺在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意义与价值,也可以为研究传统工艺及传统文化提供一种新思路。传统工艺活化困境仍然存在,由于传统工艺与日常生活过于疏离,工艺品的批量化与同质化生产加剧,手艺人身份转变带来经营和传承的困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欠缺影响到传承人的积极性等。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就全国性的传统工艺资源普查、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且做了大量实践。我们务必要励志前行,潜心挖掘我国珍贵的传统工艺文化宝藏,融合现代化的设计思维,创造当代中国的造物文化、造型文化与观念文化。用中国人的艺术思维、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构建我们自己的东方美学,增强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谱系传统工艺陕北
神族谱系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春秋》公羊学胡毋生师授谱系补证
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
高校艺术教育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分析
刘文西陕北过大年
陕西现当代文学的谱系与基因
党建地图·陕北
台湾女硕士在陕北乡下写生的那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