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生态治理对荒漠化发展的影响

2021-01-08 19:03赵佰礼李元臻张晓华李文海李琳范之军杨雄
环境与发展 2021年3期
关键词:河西走廊荒漠化治沙

赵佰礼,李元臻,张晓华,李文海,李琳,范之军,杨雄

(1.武威市生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甘肃武威733000;2.武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甘肃武威733000)

河西走廊短期内生态巨变是由于人类生产及生活方式和气候、水文的变迁两种因素交错形成巨大的破坏力,使生态迅速恶化[1−2]。张掖地区土地盐渍化现象严重、沙化加剧、水资源利用率低以及森林病虫害对生态建设存在潜在威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显得尤为迫切[3]。河西走廊突显的水资源日渐短缺、沙漠化进程加快等生态问题严重制约了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河西走廊近几十年来,生态环境退化严重,植被衰退、地下水位下降、荒漠化过程加剧,沙尘暴发生的次数、强度都有增大的趋势[5−7]。河西走廊沙漠化土地面积呈递减趋势,沙漠化程度呈减轻趋势,但局部地区仍在恶化,与沙漠化土地宏观监测变化趋势一致[8]。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建设矛盾突出,区域间联动协作积极性不高[9]。1990−2015年西北干旱区荒漠子系统生态恢复效益下降,而绿洲和山地的生态恢复效益在上升[10]。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保护矛盾突出,河西走廊地区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不容客观[11]。生态恢复工程是生态系统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12]。生态恢复工作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很多,应通过应用先进的修复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修复体系以及加强宣传和培训等方式,为生态修复和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13−14]。合理的生态恢复措施可以有效的重建植物群落,提高植物多样性[15]。如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大幅度改善在区域尺度上已经表现出一定程度上削洪补枯的水文效应特征,以及林草措施减水减沙的良好生物治理效果[16]。由于河西走廊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对该地区的生态修复的效果在短时间内很难表现出来,需要长期观测研究。

本文通过分析河西走廊荒漠化在生态治理不同阶段发生发展的演变趋势,研究不同治理阶段以及治理措施对荒漠化发展抑制的贡献,以期为后期河西走廊生态治理提供合理决策。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甘肃西部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南北介于祁连山和北山之间,是一条狭长地带,地理位置93°23′−104°10′E,37°17′~42°50′N,东西长大约1000km左右,海拔1100~1500m,总面积2.5×105km2[17]。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张掖、酒泉、武威、金昌和嘉峪关五市。属于大陆性气候,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变化敏感[18];年均气温5~10℃,年降雨量40~180mm,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年蒸发量2000mm以上;年均风速2~4.5m/s,≥5m/s的起沙风日数35~148天,≥8级大风日数68.5天,平均沙尘暴日数21.9天,沙化土地总面积1193.61万hm²[19−20]。地形复杂,自然景观差异显著,从南到北依次为高山−绿洲−荒漠景观;西部土壤为棕色荒漠土,中部为灰粽荒漠土,东部则为灰漠土、淡棕钙土和灰钙土;植被稀少,主要植被类型有草地、森林、农田和荒漠,天然植被稀疏[21],主要有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和苦豆子(Sophora a;opecuroides)等[5]。自西向东依次为疏勒河、黑河和石羊河三条内陆河,黑河流域的水资源量相对丰富,其养育的绿洲面积相对其他两条河流养育的绿洲面积要大[22]。

2 研究内容

分析河西走廊荒漠化在生态治理不同阶段发生发展的演变趋势,研究不同治理阶段以及治理措施对荒漠化发展抑制的贡献。

3 研究结果

河西走廊因为地理和环境的独特性,成为我国西北的生态屏障。河西走廊生态治理过程中,国家和各市州都实施了各种有效的措施,如“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生态移民和千里荒漠大林带工程,这些措施都有效的防治了生态的进一步恶化,并且改善生态环境。目前,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在不断改善,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在不断减小,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甘肃时提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虽然河西走廊在生态环保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特殊、风沙严重、水资源紧缺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使得快速改善当地生态环境难度极大,生态环境的治理还需进一步加强。

4 具体分析

4.1 生态治理历程

197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是从改善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出发,建设以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以及牧场防护林为主体,多林种结合,网、片、带结合,乔灌草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23],分3个阶段,8期工程进行,规划期限为70年。河西走廊地区经20多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减轻了沙尘暴、干热风等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保证了农作物的大幅增产,建成一批稳产高产田[23]。

1999年,国务院主要领导先后视察了西北部分省份,统筹考虑加快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24]。退耕还林还草是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加速生态修复的重大战略举措,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作用显著。20年来,退耕还林还草完成造林面积占同期全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造林总面积的40.5%。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2019年研究结果,2000−2017年全球绿化面积增加5%;根据同期数据推算,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贡献全球绿色净增长面积4%以上[25]。

2000年,生态移民。国家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利用各种政策性、制度性手段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以修复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有序。实践证明,生态移民对生态环境保护有重要作用,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26]。以古浪县“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为例,在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省道308线和民调渠沿线通乡油路之间建设12个中心村,每个村安置900至1000户5000多人,实施南部高海拔山区贫困群众易地搬迁;以金荣路为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各延伸2公里,面积约4km²,建设绿洲生态移民小城镇,截止2019年,建设住宅3800套,平整土地4万亩,搬迁贫困群众4600户1.61万人[27]。

2015年,位于甘肃、内蒙省界武威段千里荒漠大林带工程,是武威市委落实省委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重大战略决策实施的重大生态项目。涉及民勤县、古浪县和凉州区,计划利用6年时间,投资19.24亿元,通过实施治沙造林、封沙育林草、沙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和配套输水管道、道路以及架设光伏发电设备等措施,采用治沙新材料、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等科技手段,营造一条长562km、宽1km以上的生态林带。项目规划完成营造林160.6万亩,其中,治沙造林110.6万亩,封沙育林草50万亩[28]。发展黑果枸杞10万亩,结合生态治沙造林发展梭梭接种肉苁蓉10万亩;建设生态机井144眼,架设光伏发电装置144套;建设治沙道路562km,其中主线520.3km、支线41.7km[29]。建设千里沙漠大林带,不仅对武威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维护绿洲稳定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对巩固扩大石羊河流域治理成果,促进和保障武威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更对构筑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障丝绸之路经济带综合交通枢纽安全,提升新亚欧大陆桥甘肃段通达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30]。

4.2 生态治理现状

河西走廊由于其地理位置及气候的特殊性,生态环境建设一直摆在首要位置。近年来,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采取修复退化草原、禁牧减畜等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河西走廊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河西走廊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自20世纪50年代起,甘肃就迈出了防沙治沙的步伐,治理规模和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在河西走廊建立了8.7万hm²的农田防护林带,保护耕地60万hm²;黑河和石羊河下游干涸多年的东西居沿海和青土湖重现生机,分别形成40km2水域和10km²以上的湿地,民勤、敦煌等重点地区沙化土地扩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十三五”规划以来强化了河西内陆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疏勒河向下游输水量明显增加,干涸多年的哈拉诺尔湖碧波重现;黑河下游内蒙古东居延海连续多年没有干涸。开展治沙造林,全省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原治理率达到51%,湿地面积稳定在169.39万hm²左右,草原植被覆盖度达到52.5%,总体生态环境稳中向好。

张掖市把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作为政治工程、战略工程、生态屏障工程和民生民心工程,全方位整改整治各类生态问题。通过集中整治修复,整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草原超载问题整治提前完成,祁连山区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草原植被有效恢复。2019年底草原植被盖度达到48.69%,比2015年提高了1.91个百分点,山丹军马场草原植被覆盖度达到84.3%。金塔县顺应国家发展生态经济、加强生态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严格贯彻落实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发展战略方针,积极探索生态环境治理新模式,在农场周边沙漠边缘种植苜蓿8000多亩,有效降低了春季风沙肆虐的灾害影响。2020年,八步沙林场在北部沙区六道沟完成压沙7000亩,民调渠沿线完成退化林修复2万亩[31]。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截止2019年底,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1.15万亩,人工模拟飞播造林14.87万亩,义务植树3.4万亩,林业有害生物防治34.2万亩,工程固沙1.53万亩,工程围栏封育1576.4km。人工恢复植被51项,恢复植被面积75万m2。

4.3 生态治理对荒漠化的影响

荒漠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生态问题。荒漠化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安全,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的难点。

“十三五”期间,甘肃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58.17万hm²,沙化土地年均缩减13.28万hm²,超额完成防沙治沙中期目标任务,实现了沙退人进、绿进沙退。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呈现面积减少、程度降低的“双减双降”态势,沙尘暴强度明显降低、次数明显减少,沙区环境显著改善。近年来,金塔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南护水库、西北防沙、东治黑河、中保农田”的总体思路,“十三五”以来,累计完成人工造林41.43万亩、人工及生物治沙27.98万亩,新建农田防护林692.5km、绿色通道485.7km,全县5个自然保护地占国土总面积的11.31%,林地面积达到14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92%。35%的移动沙丘得到基本控制,18个危害最严重的风沙口得到有效治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了18万亩、7万亩,连续20多年保持了“双缩减”,形成了荒漠化治理的金塔模式。瓜州县先后实施了退牧还草工程、退耕还草工程、风沙源治理、草原生态治理修复项目、草原植被恢复项目、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草原重点生态保护建设工程,认真落实了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补助奖励政策,建立了县、乡、村草原管护队伍,稳步推进草原承包经营,加快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天然草原植被逐步恢复,草原植被盖度、高度稳中有增,工程项目区草原生态得到一定改善。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要求,着力推进林业和草原等自然资源融合发展,通过加强和提高执法、服务、管理能力,不断夯实草原生态保护基础,使草原生态保护意识明显提高;草原监管执法成效显著,征占用审核审批规范有序,草原火灾、生物灾害预警防控能力不断提升;草原资源及生态监测有效落实,基层草原管护体系逐步健全,退化草原治理修复建设步伐加快,县境内草原植被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县乡村齐抓共管草原生态的良好局面正在逐步形成。武威市营造防风固沙林288.51万亩,治理重点风沙口240个,直接保护农田140多万亩,绿洲内零星沙丘大部分得到控制;人工培育成功天然梭梭、花棒、沙拐枣等沙生灌木,研究总结出在流动沙丘上设置黏土沙障技术;建成古浪八步沙,民勤龙王庙、老虎口、宋和村,凉州区东沙窝,石羊河林场沙井子等一大批有规模、有成效的国有和群众治沙样板[31]。

猜你喜欢
河西走廊荒漠化治沙
进军沙漠:新中国的治沙人
在河西走廊聆听
继续向北
荒漠化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为例
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防治土地荒漠化 共建美丽家园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河西走廊风情
河西走廊西城驿遗址考古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