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产生的基础及内容

2021-01-10 00:34赵梦苑
西部学刊 2021年23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

摘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出发点,在批判黑格尔“绝对精神”、费尔巴哈“抽象的人”和施蒂纳“利己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形成了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人的本质为核心内容、以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其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当前,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我国现阶段的集中表现就是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这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我们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指导。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23-0021-03

引言

“哲学史上,每一个有所追求、抱负的哲学家无不对人及人的本质进行思想追踪,以期破解斯芬克斯之谜。”[1]《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作的具有承前启后的标志性哲学著作,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奠基之作,其人学思想值得我們深入学习与探究。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批判基础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产生有着现实的三大批判基础,即对黑格尔“绝对精神”的批判,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批判和对施蒂纳“利己主义者”的批判。

(一)对黑格尔“绝对精神”的批判

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的图景不过是绝对精神自己运动、不断外化的结果,整个世界的发展过程就是绝对精神通过自身运动获得规定性而回到自身的过程。”[2]从黑格尔的角度来看,整个自然界由绝对精神构成并受到绝对精神的支配,包括上帝也受到绝对精神的控制。首先,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黑格尔“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绝对精神属于意识的范畴,不是意识决定存在,而是从实践出发,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黑格尔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其次,马克思对黑格尔提出的“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人”进行了批判,黑格尔认为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只受自己意识的支配,意识可以支配万物,不受其他任何条件的制约。马克思认为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界更生活在社会生活中,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资源,通过劳动工具进行加工,在维持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创造社会财富。人不是受自我意识的支配,而是受到社会条件及社会生产力的制约。

(二)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批判

费尔巴哈主张人是作为自然界自然存在的有生命的人,人的本质由其外在对象的性质所决定,他没有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人的本质。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类”,人和人的关系只有爱和友情,除此之外,再无他物。由此可见,费尔巴哈只从表面去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在费尔巴哈眼中的人只是一般的、抽象的、表面的人。马克思、恩格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实践为立足点,以劳动为生长点,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进行批判。正因为费尔巴哈采取“感性直观”的思维方式,只能看到感性对象静止的状态,不能用发展的、实践的方式去看待事物,所以历史从他的视野中消失,因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只能是抽象的、一般的唯物主义。

(三)对施蒂纳“利己主义者”的批判

施蒂纳在其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指出人生的三阶段:第一阶段儿童是以父母的命令为行动准则,因此施蒂纳总结到孩子只有无思想、非精神、接受灌输的兴趣;第二阶段青年是以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为楷模,因此青年只有精神的兴趣;第三阶段成年是在自己主观意志的基础上根据世界的本质来认识世界,所以成人有着所谓的利己主义的兴趣即属于个人的、有利于自身的法则。人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代表个人利益,即从自己的最大利益出发去争取最有利于自己利益的阶段,这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利己主义”;第二阶段是代表共同利益,个人愿意为大多数的集体的最大利益而争取,所谓的“自我牺牲的利己主义”;第三阶段是我不再为任何人效劳,我只为我自己效劳的“自我一致的利己主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普通利益不断由私人利益产生,所以普通利益没有独立性,普通利益和私人利益只存在表面上的对立,不存在本质的对立。施蒂纳没能跳出思辨的窠臼,从神圣的形式,即从理想的利益、圣物和幻觉等角度去研究。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严密阐述了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人的本质理论,即人的自由自觉发展为核心内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发展主线。

(一)出发点:“现实的人”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现实的人存在的基本前提就是拥有生命。同样动物和人都具有鲜活的生命,那何谓现实的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动物不会对从自然界获取的生存资料进行加工,其从本质上是一种处于本能的活动,没有主观意志。而人可以在满足基本生存的基础上,按照人的需要的不断发展,为了达成自己的其他需要而不断地进行改造甚至创造。“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4]只有满足第一就是拥有鲜活的生命,第二就是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进行劳动这种实践性的活动,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对大自然进行改造甚至对劳动资料进行创造这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下,我们才能称之为“现实的人”。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现实的人”产生和受制约的条件。他们在坚持认为人是一定社会生活产物的观点下,同时认为人同样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人不是随心所欲发展的。因为社会是由个体所组成的,与此同时个体也生活在社会中,个体不可能单独而存在,肯定会与其他人发生或多或少的关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是在自然界与社会中并存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关系的,同时具有主观意志活动的具有劳动能力并能付诸实践的集合体。

(二)核心内容:人的本质理论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在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总是将人的关系限于人与自然这一狭小的区域,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社会关系进行了补充,他认为“一切社会关系”包含三种大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因为每个人都不能单独存在,都会与其他人进行交往或进行其他社会交往性活动,只有从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才能发现人的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6]马克思明确指出动物没有自己的主观意愿,不能进行生活资料的生产,它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处于本能,是天生就习得的。而人却是有思想与主观意志的,可以在自己主观意志的支配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动物从自然界中获得维持生存的基本生活物质,但仅此用以维持生存,人却可以在维持基本生存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需求对在从自然界中获得生存资料进行加工创造,满足不断萌生的新的需求。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7]。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将劳动实践作为区别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准。动物按照自己的本能去获取生存资料,人可以按照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去获取甚至创造生存资料,从而推动人本身以及社会的进步发展。一定的物质基础不仅包括人从自然中直接获取的生存资料,还包括人通过劳动而创造的生活资料。人的本质实现的基本前提是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而实践就是保障个体生命存在的运动形式。

(三)终极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最终目的。这其中包含两层含义:第一,人必须是自由的,是完全解放的,是可以受自己支配的;第二,人必须是身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包含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以及品德意志等全方位内容均衡发展的。

首先,马克思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关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世上本没有社会这一说法,但当人出现后因为交往而形成人的在一定生产资料及物质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我们称之为社会。人必定是社会中的人,社会也必定是由人所构成。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必须在社会集体大环境中进行,不能在独自的小环境中进行,只有在各种社会交往、社会关系中,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才有可能变为现实。同样,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当人们物质需求及精神需求各方面都满足时会促进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人不需要为生计而奔波,能不再为生活而劳动时,当劳动变为一种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生存手段时,人们会有时间和金钱去追求个人的兴趣爱好等,这样就会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反过来当人的各方面能力都提升时,由个体所构成的社会也会相应的得到发展,个人的发展也会对社会产生推动作用。

其次,马克思深入解释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包含的三大层含义——劳动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自由和全面分开来理解,自由是人不再为生产力所束缚,不再是资本家的雇佣工人,当不再为生存问题而出卖自己劳动力时,是可以支配自己的自由身时,是我们所理解的自由。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述的全面发展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只有当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得到发展,劳动素质得到提升,劳动积极性得到调动时,生产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第二层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由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精神交往等多方面所组成。社会关系的内容包括全面对象性关系的生成、丰富参与性关系的展示以及开放自由性关系的提高,其核心在于人。第三层含义是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当人们的生存需求得到解决后,随之而来的精神需求也需要得到满足,精神需求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深远。过去一段时间存在限制人的个性的发展的情况,强调整齐划一的发展,间接导致人的思想不够活跃,创新能力不足。现在我们尊重并提倡人的个性发展,和而不同,努力激发每个人的创造活力,社会的活力会在自由因子的碰撞中得到激发,个人及社会将得到较大的发展。

最后,马克思明确指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8]马克思指出制約人的自由全面的根本因素就是物化劳动,而共产主义社会是生产力高度发达、消灭剥削与私有制、排除分工的社会。社会分工是影响物化劳动的主要因素,社会分工将人局限在特定的岗位上,个人能够发挥的空间较小,同时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社会分工的取消,使人具有相对的活动性,能够在各个岗位上发光发热,能在提升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公有制对私有制的取而代之使得生产结果由全体成员共同享有,劳动力从生产资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资本家的依附关系不复存在。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中国实践

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我国现阶段的集中表现。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归根结底就是坚持以人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一门科学。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10]始终把人民放在首要地位,突出强调人民的决定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需要每一位中国人为之努力、奋斗并贡献。

首先,中国梦是共同的、同心协力的梦。中国梦绝不仅是单个人的梦,这是一个团结的梦,是十四亿同胞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梦。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11]它是全体中华儿女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发展的魄力,是全体中国人民自觉抵制外来意识形态侵略并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魄力。

其次,中国梦是和平的、足履实地的梦。中国始终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任何时候都不会动摇的。中国绝不是依靠武力、军事,甚至侵害弱小国家的利益而积累壮大,中国走的是依靠自身实力而逐步发展的稳定的高质量的发展道路。

最后,中国梦是扎实的、奋发图强的梦。中国梦是一个分为两个发展目标的逐步实现的梦想,我们坚持一步一个脚印,不走大跨越式发展道路,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9] 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0] 韩庆祥.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11] 王晓红.现实的人的发现——马克思对人性理论的变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赵梦苑(1997—),女,汉族,湖北襄阳人,单位为大连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冯小卫)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十大亮点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