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与自贸区联动发展国际经验及对天津的启示

2021-01-13 20:27董微微曹馨洁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1年8期
关键词:集疏运天津港港口

董微微 曹馨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天津港作为国家的核心战略资源和京津冀、“三北”地区的海上门户,是我国的核心战略资源和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枢纽,发挥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优势,增强港口服务辐射功能,完善集疏运体系,推进港城共荣、港产一体,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绿色智慧枢纽港口,打造智慧港口的天津样板。进一步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努力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打造自贸试验区升级版。

一、天津自贸试验区港口服务辐射功能现状

1.港口基础设施较好,集疏运体系需要优化

天津港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具有集装箱、散货、油品、杂货等全面航运功能和发达的内外贸运输航线,拥有国内等级最高的30 万吨级的大型铁矿石码头和专业的滚装码头、30 万吨级原油码头、世界最大的专业化焦炭码头、国际上技术含量最高的专业化煤码头和等级最高的集装箱码头。同世界上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 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集装箱班轮航线120 条,与日韩美等多国港口建立友好港口关系。2020 年,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835 万标准箱,在世界港口排名第八。港口设施能级持续提升,港口集疏运体系不断优化,大力发展海铁、海公、公铁等多式联运,积极引导公路运输方式向水路、铁路等清洁运输方式转变,进一步畅通铁路和公路通道。

2.辐射带动作用较强,产业结构需要升级

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直接腹地经济基础较好,在上海、广东、福建和天津四大自贸试验区中,人均GDP 居于前列,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经济基础较好,对港口发展的支撑作用较强。天津港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直接腹地主要包含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四省市;间接腹地经由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延绵至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河南等省份及四川部分地区,面积大约500 万平方千米,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52%。天津以外的各省区为天津港贡献了50%以上的口岸进出口货值和70%左右的货物吞吐量,天津港对腹地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均比较强。完善港口配套产业,坚持航运主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围绕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大力推进国际航运、国际贸易、融资租赁、邮轮经济等创新发展,积极吸引航运金融、航运交易、跨境电商等要素集聚,促进港产一体化发展,以共荣共赢的港口经济发展新态势,扩大港口在对内对外开放中的引领作用,争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3.港口服务功能完善,“智慧港口”加速建设

天津自贸区推动完善了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和检验检疫通关服务一体化改革,优化内陆无水港布局,推动津冀两地港口一体化,提升港口服务功能。强化中转能力建设,提高水水中转比例,不断促进津冀港口联动协同,进一步巩固了天津港环渤海地区枢纽港地位。深化无水港合作,实现高效、精准、便捷的互通互联,全面深化打通货物进港“最后一公里”,京津冀和“三北”地区布局百余家营销服务网点,新开通4 条海铁联运班列,共计投入运营船舶13 条,每月航班达到90 余艘次。推动物流进一步降本增效,促进港口服务功能的延伸和全覆盖,有效促进了京津冀物流资源加速集聚和优化配置。推动海陆双向辐射、多式联运集成、区域协同发展的国际枢纽港口建设,成为京津冀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桥头堡。

加速实施一批高端高质项目,全方位打造世界级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推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港口各领域发展深度融合,推动实现运营管理智能化、贸易物流便利化、创新共享生态化。推进港航数据融合共享,建成国内领先的港口智能管控中心,提升港口生产经营智能化、设备操作自动化、数据信息可视化水平。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港口规划、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实现环保全程化、节能高效化、码头低碳化。完成煤码头绿色智慧型升级工程,大力实施其它干散货码头装卸工艺设备自动化改造,实现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协调发展,加快泊位岸电供电设施建设,大幅提升提高岸电设施使用率,提前1 年实现港口作业船舶100%使用岸电。

二、港口与自贸区联动的国际经验

从纽约、鹿特丹、新加坡等世界航运中心的运行看,世界航运中心的航运业与自贸区形成了联动发展模式。自贸区以货物自由贸易、金融自由流通等手段获得优势,港口作为货物贸易流通的功能性节点,是自贸区货物贸易依托的核心载体。自贸区促进了港口城市和腹地经济发展,促进港口货物吞吐量增加,推动港口集疏运网络体系优化。

1.实行区港空间一体化布局

世界上知名的自贸区都与港口相连,实行区港一体化布局。纽约、鹿特丹、新加坡和迪拜的自贸区都采取这个做法,以综合发挥自贸区的政策优势和港口的区位优势,有效促进自贸区与航运的联动发展。鹿特丹港推行以港口为核心的虚拟保税仓库,针对商品的实际入关地与交易地分离的情况,对在海关或虚拟保税仓库的转口贸易货物,出台无限期享受延迟缴纳关税和其它税项的优惠政策(直至货物在欧盟内实际流通)。新加坡由国际港务集团等港口企业管理经营自贸区,实现航运业与自贸区运营一体化。

2.形成区港协同管理体制

世界主要航运中心都注重自贸区与港口航运在管理体制上的融合,采取了负责港口航运管理的政府部门参与自贸区的规划与管理的体制。同时,这些航运中心往往由港口和海关等部门共同设立机构,对自贸区进行企业化运作。纽约港设立了纽约新泽西港务局,承担政府职能,以企业化方式统一管理和经营附近区域和港口交通等服务设施,为纽约自贸区内企业进入该地区市场提供便捷和实惠。迪拜自贸区在管理体制上,由自贸区、港口、海关等部门共同组成杰贝阿里自贸区管理局,实行企业化运作,对自贸区和港口发展进行统一管理,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为主的高效管理系统,对港区基础设施、政策环境优化等制定便利化政策,承担招商、服务和管理工作,形成简单透明的法规制度,提升行政能力和效率。

3.注重区港功能融合

主要航运中心注重自贸区功能和港口航运功能的高度融合,自贸区通常具有转口贸易、国际物流、仓储、加工、商品展示和金融等多种功能,港口航运业通常具有运输、物流和仓储等功能,拓展各自的服务功能和提升服务能级。纽约港为自贸区内提供21 种组合式优惠政策,部分优惠政策由纽约新泽西港务局直接提供,节约区内企业的经营成本。鹿特丹港针对保税转口货物,海关出台保税仓储和运输的弹性政策,允许货物在公共和私营保税仓库无限期储存、进口货物延迟纳税(关税和增值税可以到出库时缴纳)、允许在保税仓库提供增值服务等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保税运输网络,提升企业市场机会和总体经济能力。

4.完善港口服务设施和集疏运体系

主要航运中心注重集疏运体系建设,通过多式联运形成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分工协作体系,集疏运网络与港口之间实现无缝对接,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对集疏运方式结构进行条件,使得港口集疏运网络的效能得以提升。鹿特丹港开辟了共计700 余条班轮航线,建立了与世界上1000 多个港口之间的业务联系,港口集疏运网络通畅,利用公路、铁路、海路、内河及管道等立体运输网络,使运入鹿特丹港的货物高效地被运送至半径500 千米之内的约1.5 亿消费者,整个欧洲内陆都是其腹地经济范围。

5.发挥海港空港的互动效应

通过自贸区管理部门直接管理周边机场,加强空港与海港的紧密联系,提供海空联运增值服务,发挥海港空港的先导性作用和互动效应。新加坡由交通部统一制定航运、交通和通讯政策,统一管理新加坡民航局、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陆路交通管理局及信息与通信发展管理局及其相关事务,港航服务健全。迪拜自贸区将杰贝阿里港、迪拜国际机场和杰贝阿里自贸区进行统一管理,形成海空联运体系,提供海空运输转换的服务,为客户节约时间和成本;依托“4小时”和“8小时”的航空线,打造“迪拜物流走廊”,实现自贸区与世界前5位货邮吞吐量的空港和前10 位集装箱吞吐量的港口连接,为全球客户提供快捷服务。

三、提升港口效能,打造天津自贸区试验区升级版

1.立足自贸区建设,拓展区域开放的空间

天津是我国面向东北亚的门户,作为蒙古国的贸易出海口,可发展经蒙古转口欧洲的货物贸易,辐射蒙古国、俄罗斯。发挥蒙古国、俄罗斯的矿产资源与油气资源优势,构建蒙古国、俄罗斯与日本、韩国的核心贸易节点,形成“蒙俄-天津-日韩”的资源流和“日韩-天津-蒙俄”的产品流,将天津自贸区打造成中日韩自贸区、中国与蒙古国、俄罗斯经贸合作的桥头堡,形成“蒙俄-天津-日韩”之间稳定的贸易“三角架”,拓展区域开发开放空间。利用天津的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优势,开展口岸通关流程和物流流程综合优化改革试点,打造京津冀地区国际贸易大通道,在天津港内为京冀专设物流加工区,给予两地优惠政策,实现物流政策一体化。构建京津冀检验检疫产业转移协同、贸易便利化协同、创新驱动发展协同、监管协同、技术发展协同等“五协同”体系。发挥境内外资源交融优势,构建对外贸易的核心节点,稳定形成资源流和产品流,形成国家与区域之间稳定的贸易关系。探索海关合作、检验检疫、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统计信息、基础设施规格等方面合作。大力发展过境集装箱班列运输,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创新电子口岸监管模式,增强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转口贸易服务功能,拓展区域开发开放空间。

2.推动港口协同,形成以天津港为核心的现代化津冀港口群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加强对津冀四大港口统筹规划运作,通过合资合作、兼并收购、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拓展港口产业链,强化天津港集装箱干线枢纽港地位,加快现代港航服务要素集聚,提升航运中心功能,形成以天津港为核心的现代化津冀港口群,努力打造高水平的国际综合性枢纽港。立足港口优势,积极推动港口与腹地城市、关联企业和优势资本的联盟合作,进一步加强与腹地城市的对接合作,主动承接首都产业疏解,吸引多种高端产业形态集聚,打造港口经济生态系统,提升港口在国内和国际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开展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基础设施布局研究,确定港口总吞吐能力、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和建设时序,加快推进津冀港口一体化规划。加大资本运营力度,建议天津、河北省港口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合力推进港口开发。优化港口码头结构,建设畅通港口、铁路、公路运输体系,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航空公司开辟往返或经停天津的航线,拓展形成港口经营网络化布局,进一步巩固在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核心枢纽地位。

3.优化集疏运体系,打造东北亚海陆空铁多式联运物流枢纽

依托天津港和滨海国际机场等资源优势,发挥海港与空港合作创新能力,发展海运和空运一体的增值服务,形成海空一体发展的新模式,实现天津港航运业与自贸试验区的全方位联动,提升引领北方国际航运中心、自贸试验区以及京津冀协调发展等国家战略,融入并全力践行“一带一路”战略的能力。推动多式联运的发展,加快水水中转、海铁中转、海空中转的效率,提高货物运输效能。协调各运输方式的关系,优化集疏运结构。提高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比例,加快构建完善的海铁联运体系,降低对公路运输的依赖,提高集疏运的效率及港口服务水平等;尽快建立起成熟的海铁联运体系,降低集疏港对公路运输的依赖,提高集疏运的效率及服务水平。借助“单一窗口”信息平台,搭建港口集疏运信息化平台,使公路、铁路、水路以及航空集疏运系统能够无缝对接,推进天津港口集疏运信息平台运行,实现信息共享与实时交换。

4.发展国际中转直拼、沿海捎带业务,拓展港口腹地

充分利用好自贸试验区在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等方面的政策优势,加快航运要素集聚,形成港口内各企业的分工协作和竞争体系,增强港口中转集拼功能,提升自贸试验区港口的国际航运能力和国际中转能力。自贸区的国际中转直拼和沿海捎带业务将直接带动天津港的国际中转业务,逐步将中欧班列(天津)发展为集跨境电子商务、中转集拼、国际海铁联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延伸现有的港口集疏运系统,使港口腹地资源有拓展的可能性。国际中转直拼、沿海捎带业务,可为天津港招徕更多国际、国内的腹地资源。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极大的降低了货物运输成本,能够吸引更多的货物资源至天津港进行中转。沿海捎带业务的政策,将吸引更多船公司调整航线将货物聚集到天津港,使天津港的腹地触角可以延伸到其他支线港口,扩展港口腹地资源。设立更多“无水港”,构建海港、空港和无水港的交通联动机制,拓展港口的经济腹地,实现港腹或港城的良性互动。

5.发展临港商贸业务,提高港口物流发展水平

依托仓库、堆场资源,以“库场+市场”的理念,大力发展临港商贸业务。建设煤炭、矿石、钢材、石化产品、农产品等大宗物资和高端消费品的商品交易市场,配套建设电子交易平台,提高交易的便利性。发展港口、海运物流和临港产业,发展港口物流服务、信息服务、商贸服务、金融服务等港口服务功能,提供敏捷化、柔性化的“港到门”、“门到港”及港区内物流等终端物流服务。适应船舶大型化和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的趋势,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港口功能和通过能力,做强港口硬件支撑,形成码头设施能力大、港口服务功能强、集疏运畅通的复合竞争优势。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港口信息的共享与协同,延伸货物、港口、船舶、铁路、公路、物流交易等信息服务功能,通过信息服务整合优化物流资源,提高港口物流服务效率。

猜你喜欢
集疏运天津港港口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国港口,屹立东方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广州港集疏运系统仿真研究*
拼搏开拓创业路 志在万里再登攀——蓬勃发展的天津港轮驳有限公司
中国水上消防协会与天津港联合开展线上消防安全培训
港口上的笑脸
天津港或将化解同业竞争困局
惠东港口
天津国际航运核心区视角下的天津航运发展
优化资源配置 发挥协同效应 打造高效的集疏运铁路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