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佛公开课谈课堂教学“连环计”的实践三原则

2021-01-16 06:07常虹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5期
关键词:桑德尔政治课教授

常虹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苏南京210003)

思想政治课,长期以来在学生心中往往和刻板、艰深、枯燥联系在一起,怎样让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变得不仅有意义,还有趣味、有启发,让听者回味无穷、乐此不疲,这是教师们一直困惑和探索的问题。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学习了哈佛大学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Sandel)教授的网上公开课《公平课》。在桑德尔教授的课堂上,笔者似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1 问题的提出

桑德尔教授的课为什么能够吸引学生?不可否认这里有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思想、美国式的幽默,但作为教师更让笔者叹服的是巧妙的课堂教学设计。桑德尔教授抛出的一系列问题,它们俨然就是设计精巧的连环计,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例如,第一讲中,他一共提出了4个问题。

问题一:假设你开的有轨电车突然刹车失灵,正前方有5个无法躲避的工人;而旁边一个岔道也有一个来不及撤走的工人。你是继续前行,还是拐向岔道,牺牲一人救5人?

问题二:转换角色,你只是天桥上一个旁观者,身边恰好有一个超级胖子。你发现,如果把胖子从桥上推下去恰好可以阻止电车前行,那5个人就得救了。也是牺牲一人救5人,你会如何选择?和刚才有什么不同?

问题三:转换场景,你是一个急诊室的医生,有6个患者同时来就诊。他们刚刚经历了一场严重的电车事故,其中5个人中度受伤,一个人受重伤。如果你先照顾重伤的,那么其他5个人就死了;而如果你先照顾其他5个人,那么重伤的人就死了。这时,你会如何选择?

问题四:同样在医院,变换一下情境,有5个患者急需器官移植:一个需要心脏,一个需要肺,一个需要肾脏,一个需要肝脏,一个需要胰脏。但是医院没有,恰好隔壁房间有个非常健康的家伙来做体检。你还会为救5个人,牺牲一个人吗?

四组设问,紧紧围绕“‘为了救5个人牺牲一个人’是否公平”展开讨论。设置的4个情境,让听者不停地在对与错之间拷问徘徊,而每一次拷问又向教授的主题——“公平标准的两种理论:相对主义和结果主义”迈进一步。现场的学生显然也被这样的“连环计”“套牢”,热烈地讨论、积极地发表观点,45分钟的课堂上高潮迭起。

2 “连环计”教学设计的三原则

同样教授社会科学,我们的高中政治课是否可以借鉴这种课堂“连环计”,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思想性呢?在实践中,笔者带着这样的思考,进行了尝试,总结了“连环计”教学设计的三原则。

2.1 教学环节要有连贯性

“连环计”出自《三十六计》败战计中的第五计。对连环计的特点描述是:“连环计者,其结在使敌自累,而后图之。盖一计累敌,一计攻敌,两计扣用,以摧强势也。”用于教学设计,就意味着这几个问题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配合发挥作用的整体,应当具有一定的连贯性。这种连贯可以是像桑德尔教授那样围绕同一主题不断变换条件推动,也可以是由教师设计的情景或情节的发展推动,还可以是同一主题不同主体或不同视角去思考推动。但总之,问题之间是有线索联系的,是合乎情理、相互贯通的,而不应是互不相关或牵强相连的。这样才能让一节课有一气呵成的畅快和淋漓。

例如,《征税与纳税》这一课题,笔者虚拟了“小军一家的烦恼”,以情节发展为线索贯穿问题。(见表1)。

这节课,以情节发展贯穿的4个问题,把教学内容的4个方面串接起来。问题本身并不难,都是生活中学生会遇到的现实问题,有些想法和做法甚至就是学生或家人曾经有过的。将这些相关的问题串联起来,放在课堂上理性的系统审视和思考,不仅增加了关于税收的系统认识,也增强了学生是非观念和纳税人意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2 教学内容要有递进性

“连环计”的设计成功不仅在于“两计”相连,更在于“两计”不同的作用。“第一计”往往是准备和铺垫,“第二计”才是破敌关键,“第一计”是“第二计”的必要准备,“第二计”是“第一计”的终极目的,只有“两计扣用”,方能克敌制胜。

在课堂上设计“连环计”也需要谋划问题之间的关系,关注设问的层次性。前面的设问往往需要调用的是常识思维,容易让学生得出一个表象的结论或达成共识,比较简单;而接下来的第二、第三、第四个设问,则需要步步深入,逐渐靠近问题的本质。否则,设计的问题虽然有连贯性,但总是在同一层面上兜圈子,再新颖的情景也会让学生失去耐心和兴趣,课堂就会失去厚度,丧失思想的魅力,最终无法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正如桑德尔教授的课例,每一个问题中选择的条件只是比上一个问题变化了一点点,但问题的回答却变的越来越艰难。这种“艰难”来自教师设问的梯度,它是教学内容递进性的体现,这种“艰难”也激发了学生的挑战意识,把思考推向深入,实现了课堂教学的“连环计”。

例如,在《价值选择与价值判断》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递进的4个问题。(见表2)。

这4个问题,由浅入深,第一个问题最简单,了解价值的含义以及物的价值评判;第二个问题,将物换成了人,讨论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有共性,认识人的社会价值;第三个问题,讨论基于人的主体性,产生了人的自我价值,这是人不同于物的一面,回答这个问题学生有了对立的两种观点,产生了激烈的思想碰撞;第四个问题,本质是反思前一个问题的差异,思考价值观的正误、优劣问题,正确价值观的标准。4个问题,学生的讨论逐渐升温,在观点的交锋中,思考层层深入,越辩越明。这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多元价值观的特点,也体现了这种多元社会中倡导正确价值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表1 《征税与纳税》教学设计

表2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

表3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3 教学设问要有思辨性

连环计的经典战例中,“庞统使曹操战舰勾连,而后纵火焚之”,可以说导致敌人最终溃败的是“火攻”,这是动其根本的一招。同理,课堂上连环计是否奏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场景情境的选择固然重要,更关键的还是看设置的问题能否“动其根本”,激发学生的思考。正如,桑德尔教授课上的几个问题,都极具思辨性和挑战性,不能简单地说对与错,每种选择都有一定的合理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有思辨性的话题,才能够引发学生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观点,形成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进而才能达到预设的目标——在讨论的过程中形成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解决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知”而不“信”的问题,实现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例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设计,笔者运用近年来发展迅猛的3D动漫电影为话题展开教学,一共提出了3个问题。(见表3)。

3 结语

当然,在课堂上成功的运用“连环计”的方式达成教学过程,除了教师事先的设计和谋划,还需要教师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深厚的知识储备,这样才可能举重若轻,呈现自然流畅的课堂,给学习者以美的享受,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才能彰显思想政治课的魅力。而这些还需要教师不断积累,终身学习。

猜你喜欢
桑德尔政治课教授
谈初中政治课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改变乔布斯的一句话
巧设导入,精彩课堂——浅析政治课导入的几点见解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政治价值的基点:自我还是我们
如何上好政治课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