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中职英语“文化回应教学”实践研究

2021-01-16 03:20傅妍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3期
关键词:跨文化中职英语

傅妍

(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浙江杭州 310021)

1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文化回应教学的必要性

1.1 全球化时代的需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扩大教育开放提出了重要任务,主要目标即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推动跨文化交流。将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开阔学生国际化视野落到实处,应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坚定文化自信,以开放与包容的心态理解多元文化[1]。

1.2 “后峰会、前亚运”背景下的育人理念

近年来,杭州大力推进国际理解力培养。截至目前,全市中职学校与海外学校结对总数超1 000 对,校校聘请外教。每年派教师与学生赴海外进行交流访问。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是对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需求的回应,更是对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优秀中国文化的回应。

1.3 学校举措的激励

近年来,学校与德国、丹麦、美国等多国学校互结友好关系。从课程设置、特色活动、外事交流三大平台致力于培养具有竞争力与国际化视野的学生。互访环节有中国文化交流,如剪纸、刺绣、手工艺制作等。需要学生具备语言基础、文化底蕴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社团合作,打造中国文化——《梁祝》等英语戏剧,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优秀文化。

2 “文化回应教学”的基本概念与核心思想

“文化回应教学”(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旨在文化理解与对多元文化的尊重。美国教育学者盖伊认为: “教师应该理解学生的母文化、行为后的文化意蕴与差异,将学生的母文化作为桥梁,而非障碍。”[2]而教学过程中,文化回应教学则常处于盲区。教师注重“目的语”,而忽略母语的文化背景,以至于学生轻本族文化而倒向他国文化。然而文化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有必要达成文化回应。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达成双向文化回应。在关注目的语文化教学的同时,不能忽略母语文化,要将其中有利部分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母语文化的作用,帮助学生提升交际能力。

文化回应教学“既是成功地开展跨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全球化大趋势下文化互补与融合的时代需求”。当前,中职英语有关文化回应教学的研究不多。因此,如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借助课程、教材、教学等方面深入落实文化回应教学,正是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

3 中职英语文化回应教学现状分析

3.1 新课标的相关阐释

新课标课程性质如下:“英语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工具,是思想与文化的载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多样性。《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要求:“文化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化内涵,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作为英语教师,应关注到文化知识内容的多个层次。如在阅读类课程中,可采取多种途径来使学生感知文化,理解因思维与文化异同所产生的不同观点与行为。《课标》强调了文化知识内容的重要性。文化意识的培养应不仅限于目的语文化,更要了解母语文化,积极开展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媒介的文化回应教学。

3.2 教材内容梳理

笔者对中职学校使用最广泛的教材《基础模块》1~3 册进行有关文化元素与差异的梳理,分布情况如图1 所示。

可以看出,文化差异与数量占总单元数较少。首先,教材的主体部分“Reading and Writing”共30 篇短文,涉及的中国元素只有5 篇,其中有两篇涉及中国元素,其他只是偶尔提及。其次,从主题分布来看,较零散且缺乏系统性。文化差异主要集中在第一册;中国文化元素相对来说分布均匀一些,内容逐步增多,但涉及面不广。再次,内容较为分散。涉及节日与建筑的内容较多,历史内容有一部分,但整体缺乏主线性。最后,从呈现的方式看,大多是单词或图片,较为简单,不利于展开。从梳理的结果看,大部分的中国元素集中在读与写,学生的Unit Task 部分为零,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文化回应教学的空间。见表1。

图1 《基础模块》1~3 册文化元素与差异图

表1 具体分布

3.3 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回应的问题

《课标》中文化内容的教学提示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化与思维差异,正确认识和看待中外文化。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文化回应教学存在“一边倒”现象,即教师重视目的语背后的物质精神文化。汉语是母语的重要地位,往往被忽视,尤其是传统中华文化涉及的较少。因此,学生一旦需要介绍本国文化,往往会怯场。孔子学院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在我们的常规课堂却是最缺乏的。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教师跨文化教学的意识需提高。一线教师常常面临各类考试,教师会对文化与思维类的部分舍弃,把主要精力放在学语言本身。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中华文化知识储备;二是虽然教材中有相关内容,但真实的教学活动在文化回应方面缺少实践。

因此,文化回应教学期待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与落实,提高比重与质量。只有语言技能与文化理解力兼具,才能形成完善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与文化人格。

4 中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回应的意义与实践途径

4.1 意义

英语文化回应教学存在“一边倒”的现象,缺乏双向回应会导致文化回应教学失衡,也会使学生盲目的推崇外国文化,形成交流障碍,更会使优秀传统文化在他国面前处于劣势。因此,急需搭建一个中华文化学习平台,引导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首先,在全球化背景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积极提升中职阶段教育国际化水平是对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需求的回应,更是对学生国际理解力提升、坚定文化自信的回应。

其次,文化回应教学能促使师生转变传统学习思维,突出实践作用。“要促进学业成绩,并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必须认识到母文化,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文化个体。”[4]学生能从自身出发,发挥母语文化特长,提升文化自信。

最后,在省市级公开课与线上教学中,常有教师采用中国文化与民族技艺进行文化回应教学,如寓言与故事与剪纸等。站在学生熟悉内容这一立场,教学效果有一定提升。

4.2 实践途径

盖伊认为:“文化回应教学指课程与教学模式与文化联结,以学生的文化特色、先备知识作为学习的管道,使学习经验更有意义。”因此,我们要兼顾语言学立场和文化立场。首先以学校的教学育人目标为始,构建全方位国际化育人网络。实践中国文化学习模式,激发学习兴趣;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材的设计编写;以活动与竞赛为依托,以赛促教;以国际交流为抓手,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4.2.1 尝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基础模块3》Unit 9 的Life and Culture 关于汉服,包含汉服的特色、历史与发展。以此为例,首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学,在了解主题后由教师指导,能进行简单的表达与介绍,然后小组合作拓展,可以延伸到其他时代的服饰、饮食与传统技艺介绍等,用英语表达中华文化。见图2。

4.2.2 开发特色课程组合

在选修课教学中渗透文化回应教学是开展实践的重要途径[5]。鉴于目前教材的局限性,可以发挥英语教研组力量,在选择性课改的背景下,尝试编写适合本专业的跨文化交际教材,有效回应文化教学。

4.2.3 推广活动与竞赛

(1)嘉年华活动。

嘉年华包含知识竞赛、 社团文化节与特色活动等。以“尊重协作、国际理解、文化自信”为主题,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学会尊重、共处与合作。利用当前已有的社团建设基础,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社团文化节进行交流。同时举办国际理解教育活动艺术节,充分发挥外教的力量,帮助学生提升国际竞争力。

(2)主题班会大比拼。

图2 《基础模块3》Unit 9:Life and Culture

以主题班会为载体,搭建文化回应教学平台。优秀主题班会在全校展示。班级与班级之间展开学习与竞争模式,通过教室布置、黑板报制作等方式,创设良好氛围。

(3)英语风采大赛。

积极邀请外教参加学校组织的比赛,包含中国经典戏剧、趣配音与传统歌曲比赛,邀请外教担当评委。选拔优秀的学生参加省市级各项英语技能竞赛,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传播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4.2.4 国际交流,传播中国文化

每年定期往来交流,拓展师生国际视野,传播传统文化。可以借助每一次的互访,以各种活动的形式,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向友好学校师生展示传统中国文化。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新的机遇[6]。我们应该扎实本族文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致力于传播优秀中华文化,进行积极的文化回应教学。虽有挑战,也是机遇,我们正在努力。

猜你喜欢
跨文化中职英语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读英语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酷酷英语林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