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视域下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发展模式

2021-01-16 03:53李晓翠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技能型高技能工匠

李晓翠

(郑州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1200)

随着社会消费的不断升级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的经济发展开始由以往的高速度增长而转变为低速高质的发展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加强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十分重要。而目前承担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的主体主要是高校,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责任。因此,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创新发展模式,在弘扬工匠文化的同时,全面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并针对目前高技能人才创新发展模式进行科学地研究,结合高校的人才创新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一)传统工匠精神的特点

在现代商品中,提到工匠精神首先就会想到瑞士的手表及日本的各种制造业。这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国家的产品由于质量好,且售后服务也有保障,具有很强的工匠精神,因此,被人们所熟知。相比之下,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因此,很多商品并没有像这些国家商品一样有较好质量。但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需要,我国制造业也需要不断地考虑工匠精神[1]。早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就存在着相应的工匠精神。历史上我国制造业名扬海外,如陶瓷,茶叶,丝绸及四大发明。这反映出我国古代存在很多名扬海外的工艺制品,并且这些工艺制品中蕴藏着深刻的工匠精神。古代由于达官贵人身份高贵而从事工匠技术行业的人身份地位,所以我国的古代工匠往往具有很强的责任意识。我国的古代精神不仅体现在产品质量好这一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对于产品制造行业的不断探索。以我国古代著名的瓷器制作为例,由于瓷器制作需要黏土等作为烧瓷的原材料,因此工匠在对陶瓷长期的烧制过程中也逐渐对陶瓷烧制涉及到很多组成元素,如硅、铝等元素的化学性质具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也为我国的早期科学观念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在技艺方面的不断提高,也会引导工匠逐渐探索客观事物发展内在品质。

(二)现代工匠精神的内涵

纵观当今社会发展已从粗放式发展而逐渐转变为现代的精细发展,产业的进步对于从业者来说要求也更加严格。现代工匠必须专注于岗位的工作本身,对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并且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加强对自身技能水平的提升。此外,创造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从工匠的技术发展来探讨学习技术理论不仅是增强技术能力的途径,同时,也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实践[2]。总地来说,现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必须要保证产品的质量过关,发展观念不断的进步提升,并加强生产效率,还要具有一定的创造精神。

二、高技能人才的构成要素模型

高技能人才其实是具备很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概念。事实上,高技能人才是基于当代制造业行业不断发展而兴起的,在当代很多手工业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都是由机器进行操纵的。因此,操纵这些机器使机器能够正确运转,效率提升的人才就称作为高技能人才。这些高级人才不仅要具有基础的知识,同时,也要具有能够操作机器的水平,并在关键时刻也要对机器进行维护。可以说,高技能人才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

(一)具备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技能操作水平

首先,高技能人才必须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操作水平。任何技能都不会凭空出现,因此,技能的获得都要依据一定的文化理论知识作为内在基础。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是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创新的重要条件。根据目前相关的教育规定,所有高技能人才首先必须取得相应的学历,并且要在理论成绩上能够通过国家的检验,这样才能满足岗位的工作要求。取得专业理论知识后,高技能人才同样也要具备基础的技能操作能力。只有两点共同具有才能够说是高技能人才具备的要素之一。

(二)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高技能人才必须要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对于一个人的行为和能力都有很大影响。高技能人才作为我国制造业发展中的顶梁柱和基础人员,如果没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支撑,那么将会对我国的行业造成一定危险[3]。除此之外,在社会上一个人如果不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那么也就不会参与劳动。可以说,高技能人才必须要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具有工匠精神内涵的建造业进行帮助。

(三)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高技能型人才要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是否良好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身体素质则是人才顺利完成岗位工作的重要保障。高技能型人才往往从事技能岗位工作,因此,必须要具备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目前,一线的岗位工作往往比较辛苦,并且收入不高,因此,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培育时应该结合其身心发育特点,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不断培养。高技能人才在工作时离不开身体素质的支持,同时,由于高技能人才在作业时要面临着工作环境单调的问题,因此,较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必要的。

(四)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

优秀的高技能型人才必须要具备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对于个人成长来说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人只有与其他人产生作用,对自己进行发展才能够实现自身所具有的社会价值,而良好的人际交往是人在社会中进行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高技能型人才同样应该具备较为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当今社会中团队合作越来越重要,具备团队合作能力也是其工作的主要要求之一。在现代的生产过程中岗位分工也逐渐细化[4]。如果一个人并不具备良好团队合作能力,那么就不可能顺利完成岗位上布置的各种要求,因此,也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高技能型人才。

三、基于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技能人才创新发展模式

(一)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工匠精神的土壤

积极对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进行传承、传播,是塑造培育工匠精神的基础。可以说,我国古代的制造业,不仅出现了四大发明,同样也有很多名扬海外的优秀工艺品,这些优秀工艺品的背后就透露出我国古代工匠具有丰富的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早在秦朝很多工艺品往往都要署上工匠的名称,从而使物品有所依据。虽然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工匠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但仍有很多优秀的工匠在历史上留下了伟大的形象和创造,如鲁班、李冰,都是著名的代表人物。可以说,这些优秀的工匠人物不仅创造了优秀的工匠精神,同样也制作出了很多工艺品,因此,应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工匠精神进行传播和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我国来说不是舶来品,有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记忆和历史传承。高职院校是高技能人才创新发展和培育的主要阵地,在培育人才时应积极弘扬工匠精神。在日常的生活教育中,多给予学生有关工匠精神的浸润,使学生明白具有工匠精神在文化传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树立“学校+企业+岗位”理念,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时代理念

1.学校在树立“学校+企业+岗位”理念中的创新路径

高职院校作为培育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必须要树立“学校+企业+岗位”的培育工匠精神的教育理念。近些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再加上人们对技能型人才的不重视,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岗位技能人才空缺的状况,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出现的缺口非常大,严重影响了目前的经济发展,因此,加快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队伍的不断建设和发展,全面采用“学校+企业+岗位”的培养理念,这样才能培养出企业急需要的各类岗位技能人才,从而解决目前出现的人才短缺问题[5]。为更进一步促进“学校+企业+岗位”理念的发展,学校应对接社会对职业的标准、岗位工作任务、企业文化、工作环境等,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培养出社会真正急需的实用性人才。

2.企业在树立“学校+企业+岗位”理念中的创新路径

校企作为“学校+企业+岗位”理念的重要参与群体,对于高技能人才培育的推动创新作用非常大。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与各顶尖高校签订了合同,可以说在大学中部分表现良好的学生不仅可以优先拿到去好企业实习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在企业中拿到offer,找到一份工作。对于企业来说,高校中的优秀学生不仅是优秀员工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促进企业进行创新和进步的重要成分,因此,企业应该积极地参加到校企合作育人的实践过程中。例如,企业为课堂教学提供生产技术标准、生产作业指导书及生产质量要求,甚至设备仪器、原材料等,使课堂内容更加符合社会需求。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岗位,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额的报酬,让学生在工作中了解岗位、企业等,也可以对以后的工作内容有更加直观的感受,真正做到工学结合[6]。从长远来说,“学校+企业+岗位”这样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也是双方互利互惠,共同进步的过程。除此之外,企业也要积极对育人培育精神进行宣扬。

3.政府在树立“学校+企业+岗位”理念中的创新路径

除企业和学校外,政府也要在培育工匠精神中体现出相应的主导作用。目前,在高技能人才培育工匠精神中,实际情况并不好,除有学校不作为及企业不配合的情况,还有政府的责任。任何有效措施都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指引和适当倾斜。因此,政府应对“学校+企业+岗位”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出颁布相应的激励制度和相应的法律保障。政府为能够促进我国区技能人才的不断培养,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企业和学校的利益,从而促进高技能人才的不断培养。除此之外,政府应积极发挥政策导向功能,对倾斜于参与帮助育人的合作企业,应给予税收优惠或政策方面的倾斜,以资鼓励。

(三)将工匠精神融入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技能人才教育体系

职业生涯教育是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并促进职业能力提高的重要方式之一。对高技能人才来说,职业生涯教育不仅具有专业化强,技术性高的特点,同时,也会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基础上对人才进行多角度的职业行为培养。高职院校不仅担负着输送高技术人才的重任,能够不断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而高职院校中的师资队伍是实施工匠精神灌输的关键环节。对高技能人才来说,职业生涯教育非常重要。因此,应不断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师资配置,对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生涯教育进行整体规划,这样才能促进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生涯教育发展,并将工匠精神和教育课程相结合,在工匠精神人士视域下加强高职院校中技能性人才的培养的目标。

四、结语

在工匠精神视域下,探索高技能人才创新发展模式。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为国家输送高技能人才的艰巨任务,因此,应不断加强教育师资的配置,并在日常教育过程中融入对学生工匠精神的相关教育。除此之外,也要形成“学校+企业+岗位”的培育模式。虽然我国的工匠精神视阈下高技能人才创新发展正处在初步探索阶段,但我国的工匠精神在历史上已经有很悠久的传承,并且工匠精神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高校的人才培育应紧跟时代步伐,不遗余力地发展、创新创造,以求促进对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

猜你喜欢
技能型高技能工匠
宜兴陶瓷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班2022年第二期
90后大工匠
城市轨道交通高技能人才培训思路与对策
工匠风采
供给侧改革驱动下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措施分析
新时代高职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究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工匠神形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