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动画专业教学改革刍议

2021-01-16 03:53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动画创作专业

刘 丹

(合肥师范学院 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对动画产业的扶持,国产动画从产量及质量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同时动画人才的严重匮乏,制约了国内动画行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国内动画教育从早期的几所院校发展到如今上千所院校,大量动画专业的涌现,为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培养大量专业人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依靠数字媒体进行传播的动画面临着诸多挑战,新的传播媒介对动画专业人才的能力不断提出新要求,如何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以适应新媒体环境中动画产业的需求,成为当前培养动画专业人才应考虑的首要问题。如果教学与时代发展相脱离,动画人才的培养也就很难满足快速发展的行业需求,动画专业毕业生难以成为适应时代需求的动画从业者,这也将制约国产动画的复兴。

一、高校动画教育现状

我国动画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初创期(1950年至1999年),中国高校开设动画专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支援下,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和北京电影学院分别开设动画专业,后因各种原因,前两所院校分别停办,只有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业延续至今。20世纪80年代,位于山西的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开设动画专业,直至1999年之前,全国仅有这两所院校设立动画专业。这一时期动画教育发展缓慢、办校形式单一、招生规模小,归其原因是当时国内业界普遍将动画看作美术学科中的分支,过于重视艺术表现形式上的探索,动画专业人才就业集中于国有电影制片厂。动画未形成产业化发展格局,国内动画市场长期被美国、日本动画垄断,民营动画公司稀少,社会对动画相关人才的需求有限。第二阶段发展期(2000年至今),2000年起,国家开始大力扶植动漫产业发展,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先后在上海、杭州、深圳等地设立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带动了国内动画市场的发展,动画公司在得到国家财政、税收等多方面的扶植下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市场对动漫专业人才的需求剧增,国内各高校开始设立动画相关专业,据统计,截至2019年,国内开设动画专业院校近千余所。

动画作为一门跨学科专业,我国开设动画专业的本科院校主要分布在美术院校(如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各大美院)、影视传媒类院校(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等)、综合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理工类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及师范类院校(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动画专业呈现出开设院校覆盖面广、招生人数多等特征,但许多院校存在着办学条件不足、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雷同化状况,所培养的动画人才难以满足社会需求,严重制约了国内动漫产业的发展。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革新,动漫产业也处于巨变中,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媒介的出现,动画在制作和传播方式上也更加多样化,对动画人才所具备的专业素养要求也在日益提高。因此,适应当前产业发展针对动画专业从课程上进行教学改革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模块化课程设置

动画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有其自身的专业特殊性,在课程设置上应体现动画专业特殊性和差异化。动画按照其制作流程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按照专业课程性质可以分为基础课、核心课和拓展课程,根据制作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三维动画、三维动画和定格动画等形式。普通本科院校动画专业课程设置中通常按照动画流程将课程分为三大块;即前期基础课程(速写、剧本创作、场景设计、造型设计等),中期核心课程(分镜设计、原画、短片创作等),后期拓展课程(影视剪辑、后期特效、摄影摄像等)。此类课程设置虽能使学生按部就班地掌握动画各个流程的设计制作技巧,但缺乏对学生动画创意设计能力和行业认知的训练和培养。

动画学科是对创作技术依赖最为紧密的艺术类专业,技术的革新和发展影响着动画创作和表现形式,并由此形成全新的行业市场和动画受众群体。当前时代背景下,动画专业课程应进行全新的模块化教学改革,“模块化教学是指由若干个不同但互相联系的功能部件组成的动态教学过程。”[1]动画专业开展模块化课程教学能够将专业知识进行最大化优化组合,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不断更新的动画相关知识。按照数字媒体时代动画行业制作流程,模块化课程教学应为以下三大块为主;造型能力培养模块、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模块和动画制作能力培养模块。

造型能力是动画创作的最基础能力,该模块应当以训练学生造型表现能力为主,但与美术专业的造型训练不同,动画专业学生在造型能力中不仅要掌握写实表现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创作符合动画艺术表现的创意形象。造型能力培养模块课程应主要包含艺用解剖学、人物速写、写生、角色造型设计、场景设计等课程。艺用解剖学课程主要让学生掌握人物、动物骨骼、肌肉结构关系方面的知识,为以后角色造型设计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人物速写课程是为了训练学生快速写实表现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应与绘画专业人物速写课程中强调线条的艺术表现性不同,动画专业人物速写课程应着重训练学生对描绘人物形体结构的准确把握,能够熟练绘制出人物各种动作姿势,为后续角色创意设计打下造型基础。写生课程以风景名胜考察创作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强调在不同光线下风景氛围的创作表现,为以后动画创作前期概念稿设计打下基础。角色造型设计课程学生应在人物速写能力的基础上,对人物或动物形象进行卡通化创造,在此过程中,应当训练学生根据动画叙事进行相应角色创意设计的能力。场景设计课程主要训练学生在动画影片中如何通过对场景的设计创作突出影片整体艺术风格和叙事表现特征。造型能力培养模块课程以动画创作前期手绘造型类为主,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应当通过造型能力的训练树立正确的动画创作观念,培养学生创意思维能力及通过造型手段表现刻画的能力。

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模块是指制作动画所需要的相应数字技术操作能力培养的课程,主要为平面软件基础、网络动漫制作、三维动画、计算机基础编程、虚拟现实、影视特效。平面软件基础课程主要以训练学生使用Photoshop和Illustrator进行平面图形设计制作能力。网络动漫制作课程是以网络为主要传播平台的二维动漫制作,课程中着重讲解Flash软件的同时,应使学生了解网络用动漫的表现特征及制作方法。三维动画课程主要通过Maya、3Dmax软件教学了解三维角色建模、贴图、骨骼绑定、动作设计等制作技巧。计算机基础编程课程是顺应数字时代对动画发展需求而设置,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软件编程基础能力,为后续交互动画、游戏等方面创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虚拟现实课程是对三维动画课程的提升,课程主要使用Unity、Unreal等引擎软件实现实时交互全景虚拟动画影像。影视特效课程作为动画后期制作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使学生熟练操作后期软件来实现动画中的特效场景。

动画制作能力培养模块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训练学生动画影片创作能力为主的课程。开设课程为剧本创作、分镜设计、动画运动规律、艺术短片创作、商业短片创作等课程。剧本创作是指导学生进行动画影片故事创作的课程,需要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影视叙事规律,能够独立创作出符合受众市场要求的动画剧本。分镜设计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如何通过镜头语言进行视觉化叙事的能力。动画运动规律则是训练学生如何设计角色运动来刻画角色表演。艺术短片创作课程是通过多样艺术手法进行实验动画的创作,为以后进行独立艺术短片创作打下基础。商业短片创作是通过严格的商业动画流程标准来制作动画影片,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商业动画各制作环节的要求,了解行业发展现状,为以后就业提供相应的能力和知识储备。

综上所述,动画课程模块化优化设置并不是将课程独立出来,而是更为紧密的链接,各模板之间的能力培养相互补充,模块中课程设置也是能力培养的提高递进关系。模块化课程优化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以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着重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创意能力的培养。

三、实践创作能力的培养

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动画创意设计能力。动画是通过虚拟形象创意叙事,借助影像媒体进行创作传播的艺术形式,这也决定了学生创意表现能力尤为重要,动画专业学生的创意表现能力应在实践创作中培养,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当增加实践创作相关课程,如联合作业、企业课程。

联合作业课程是指通过大一大二基础课程学习之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短片动画创作的课程形式。该课程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动画创意设计及团队协调合作能力,同时检验大一大二专业课程的掌握程度及灵活运用能力,教学过程分三个阶段组成;首先,确定创作主题,课程开始应结合学生知识结构的特征进行案例观摩分析,在案例选择过程中应从动画表现技法、影片风格、文化特征等方面将动画表现的多样性呈现给学生,以便开阔学生视野,为联合作业主题的确定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应强调故事主题在动画影片中的重要性,“叙事是影视作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不管是在影视动画中,还是在纪录片或者故事片中,它都是基础性的核心内容之一。”[2]动画叙事的成败是动画作品最终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故事创作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所感出发,在此基础上进行故事的创意编排。其次,每小组在故事确定下来之后便可以进入课程的第二阶段动画创作指导,动画创作过程中教师应按照动画制作前期、中期、后期流程有针对性地对每阶段提出改进意见。在前期制作阶段中每小组已经基本决定创作主题,在此基础应该完善剧本,进行小组分工及创作的动画短片所采用的创作技法。制作中期阶段是动画具体创作实施阶段,该阶段从角色和场景设计到分镜,再到原画中间画和后期合成,教师应当全程参与到每个制作细节中,指导学生制订制作计划、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计划完成每阶段制作任务。最后,作品放映及点评,以往艺术专业课程结束作业提交后,教师进行打分,在此过程中缺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联合作业课程结束后应将每小组作品在班级公开放映,学生需对自己的创作过程进行陈述,然后相互间展开讨论,教师再进行总结点评并组织动画作品展来肯定学生为作品所付出的努力及向社会推广教学成果。联合作业课程教学形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在动画创作过程中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企业课程是聘用行业一线人员参与到课程教学中,该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将实际项目带入教学,使学生更加直观了解行业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动画专业的教学组织与教学内容本身具有较强的行业性、实践性。企业人员参与到课程教学能有效地通过实践项目、新技术应用及岗位需求标准等方面提高学生综合专业素养。“因此,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项目驱动为手段,实现院校教育与企业环境教育相结合,构建并形成校企双方在培养目标、内容、方法、条件及评价等方面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3]。

高校由于受教学计划及学时等条件限制,企业课程也应按动画制作流程将其分为三大块内容在不同学期展开。首先,在大二学年应当引入企业动画策划专业人员,教学内容主要以训练学生岗位认知及动画市场调研、剧本创意为主。其次,大三学年企业课程按照二维、三维动画方向,分别引入企业相关二维、三维动画案例,着重通过案例训练学生动漫角色设计、角色表演的创作能力。最后,大四阶段企业课程应结合毕业创作开设动画后期剪辑特效相关实践教学内容。综上所述,企业课程的设置应与专业教学计划内容紧密结合,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与强化,本校专业教师也应参与到企业课程教学中,两者相互配合,专业教师讲解相关理论知识,企业教师负责具体案例操作教学,最后共同点评作业成果。教学除安排在学校内进行之外,还应深入企业一线,将学生安排到企业项目组中,真实体验实践项目的工作环境。

联合作业与企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企业项目要求进行综合运用,改变以往课堂教学内容设置上脱离行业现状,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等问题,联合作业中学生需要将之前所学的所有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及小组成员之间紧密合作才能完成短片各环节的创作。企业课程则是将课堂学到专业知识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提高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时学生也可以了解到行业发展现状,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及毕业后的就业方向。

四、结语

国内本科院校开设动画专业的历史并不长,动画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仍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动画是绘画、艺术设计、影视、数字媒体等诸多学科间相互融合的跨学科专业,动画专业应当加强与其他专业跨学科融合,制定教学大纲、改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及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同时与相关企业合作,积极引入企业人员参与教学,从专业知识的吸收、应用、提高等方面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形成校企间合作培养、合作办学的模式。

不同类型高校开设的动画专业教学内容的偏重点应有所不同,因此,各学校应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及办学情况,结合数字媒体时代动画内容产业发展趋势,积极探索符合未来行业需求的动画人才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动画创作专业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一墙之隔》创作谈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