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浸润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意识

2021-01-16 03:53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理论

张 铭

(安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安庆 246003)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问题意识,指出要加强问题意识,坚决秉持以问题为导向,从而持续了解问题并消除问题,进而推进党与国家的伟大事业。在媒介浸润之下,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应将问题意识作为导向标,作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要素,从而克服万难,更好地帮助课堂改革的进行。

一、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意义重大

(一)增强“问题意识”是增大高校思政理论课对学生吸引力的必要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研究会议上指出:“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要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使高校思政理论课变得更加强大。”高校思政理论课主要以线下课堂的授课形式展开,理论教学的成果与课堂教学收获的效果密不可分,若忽略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会大打折扣,授课效率也会随之降低。在传统的思政理论授课过程中,教学内容偏于理论化,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与思想情况,思政理论与实际情况偏离较大,导致大学生不喜欢学习思政理论。但问题意识可以将学生的创造性及主观能动性等要素发挥到极致,若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理论问题使学生感到不解,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就问题展开小组讨论,一方面,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与好奇心,提升其团队协作和自主思考的能力,还可以强化师生间的交流,推进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独白式理论教学向新型的师生互动的双向式教学转变,从而增强思政理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1]。另一方面,教师可将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和思想政治理论相融合,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思政理论的实际作用,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持续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注入新的活力。

(二)增强“问题意识”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要彻底贯彻党的教育指导理论,做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加强素质教育,使教育公平成为现实,培养全方位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到实处,若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一定要明白“立何德”“树何人”,而十八大报告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指明了立德的方向,针对“树何人”这一问题,就是要培育可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高素质人才。高素质包括人才的专业能力和道德认知水平。优化高校思政理论课,必须要自始至终贯彻党的育人方针,从根本上解决怎样育人、为谁育人等问题。由此可见,想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提升思政理论教育水平。那么,思政理论课应如何锻炼学生专业能力,帮助学生提升道德认知水平呢?首先,应该打破传统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桎梏,以学生为出发点,建设更加多元开放的教学体系。始终坚持以问题意识为指导原则,通过虚拟问题情景这一方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及立场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做法首先可以点燃学生的热情,其次还可以促使学生主动表现自己,进而在实际生活中具备发现问题、勇于质疑、善于解决的能力[2]。还有助于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内化于学生自身,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

二、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问题意识不强的具体表现及原因

(一)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问题意识不强的具体表现

1.学生“失语”现象十分严重

原始的高校思政课堂理论教学大部分是将教师作为中心,将大量理论知识在短时间内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陷入被动状态。实际上,课堂教学的主体应为学生,学生根据教师的授课内容提出疑问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以往的思政理论课上,学生很少提问,亦或是学生根本不对学习的内容做深入的思考,这些情况导致学生缺乏反思及质疑的能力,有些学生甚至对学习的理论知识没有疑问,从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出现。

2.思政理论联系实际缺失

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不符,原始的思政理论课堂中教授的思政理论没有联系实际,教师在授课时,只是将抽象化的思政理论灌输给学生,教学的具体内容也局限在教材当中,并没有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没有做到带领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生活之中,导致本就十分抽象的思政理论知识更加抽象,使学生不喜欢学习思政理论,而且不认同学习的理论知识,这对提升学生思政水平是十分不利的。

3.教学方法过于落后

以前思政理论课的授课方式为灌输式授课,这种方式虽然可以提升课堂教学速度,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但也存在很强的局限性。因师生之间缺少互动,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下降。与此同时,灌输知识的授课方法不具备针对性,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畅,不能及时帮助学生解答疑惑。这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非常不利的。

(二)思政理论课中问题意识薄弱的主要因素

1.教师难以改变自身老旧的教学观

近年来,仍有少数高校思政教师的思想受到老旧教学观念的禁锢,继续采用老套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教授,错误的将教师放在课堂主导的位置上,把学生当做只能一味地接收知识的器皿,没有切实做到帮学生培养出一双擅长发现问题的眼睛。错误地将自己当成了教学主体,认为大学生只需要持续接收知识,并将学过的知识进行背诵,就可以变得足够优秀,但这样做在无形中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研究能力的发展。

2.应试教育考核机制也是导致学生问题意识不强的因素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并无二致,考核的方式主要是考试,学生为应付考试,一般都是要考什么,就复习什么。在对知识进行背诵时,基本上不动脑思考,学生和教师只注重考试成绩。因此,学生只需考虑怎样可以背诵更多种的“标准答案”,并没有在实践中检验道理是否正确。因考核方式存在局限、考核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评价考核结果的体系较为单一,使学生的思维被束缚,不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质。

3.高校思政教师的能力与素质有限

教师是否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决定学生是否能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如若教师缺乏问题意识,不关心社会热点问题,不善于将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实际问题相结合,那么在实际的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让学生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很难的,这样在无形中降低了教学效率,也不能帮助学生增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教师已经开始慢慢改变教学方法,采取课上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但这些问题也只不过是让学生在教材中寻找答案进行作答,并不能引导学生真正地思考,也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而这种情况与教师本人问题意识是否强烈有密切的联系。

三、媒介浸润条件下对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探索

(一)以新媒体为媒介扩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在“互联网+”时代,借助网络即时获取优秀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不仅拓宽了思政教育的覆盖面积,充分利用了思想政治的教学资源,还为思想政治资源的数字化共享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教师可以使用app、公众号等扩充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在任何时间点搜索生动实例及视频资料,达到充实教学内容的目的,进行理论分析,增强授课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例如,教师可以利用“雨课堂”公众号进行在线资源建设,包括考试测验、教学视频、在线答疑等。还有一部分学习平台免费为学生提供海量优质自学网课。一些公众号也会免费分享一些学习参考材料,例如,思政文章、时事热点、国家发展动态等。借助互联网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的制约,实现了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帮助学生将预习、学习、复习进行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合理利用碎片时间对即将学习的知识进行预习,对刚学习的知识进行理解,实现了课内外的联动。

(二)运用新媒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

巧妙运用新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派、学习通、雨课堂等媒体平台来创新教学方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见面课时,可以通过知到的课堂抽签功能抽取学生回答问题,还可以将学生分组,在课上进行问题探讨,设置小组抢答pk环节等方式使课堂变得活跃,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课下借助手机app,以分析问题的形式,布置让学生研究与授课内容有关的问题的任务,学生根据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查阅资料、社会调研等方式去自主思考问题,并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实时的在线交流、相互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给予相应的指导。分析问题式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通过网络平台也能够很好地实现翻转教学。结合授课内容,在课前将学生分组并布置小组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并且得出学习成果,在课上进行汇报,由学生谈论自己的想法,教师对学生表达的内容进行补充与纠正,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还可以促进同龄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友谊。借助新媒体对高校思政理论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不仅体现了时代特点,还提高了思政理论课堂教学的效率[3]。

(三)媒介浸润条件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实践

思政教育最终是想培养学生优秀思想并体现在学生的外在行为上。实践教学作为思政教育的一大部分,是开展思政教育的必要途径。实践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消化枯燥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将知识与三观结合到一起,并在日常活动中有所体现。实践教学有校内实践、课堂实践及社会实践三种主要形式。互联网的发展为实践教学提供了许多便利。课堂实践依靠线上共享资源与互联网教育平台开展问题分析、案例教学等活动,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深化学生对学习的理论知识与思想理念的认识。课外实践教学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网络调查、理论学习、经典阅读等活动,使思政实践活动的方式更加多样化。还可以建立社团微信公众号,开设理论研究、主题沙龙、经典研读等栏目,拓宽校内实践的渠道。在课外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与微信公众号,将开展思政社会实践活动的视频、照片、调查资料进行实时共享,并将社会实践的心得分享到互动平台或公众号当中,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进行在线交流,接受教师的在线指导。

(四)媒介浸润条件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最终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是否做到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体现在其三观及日常行为上。但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和外化的过程非常漫长且复杂,很难凭借一次考核评判学生的学习成就。所以在评价学生时,要同时注重过程评价与考试总评,重视学生的平时评价,将评价量化、具体化。在这一方面,知到app可以很好地将学生日常的学习情况量化成签到、互动、测试、课程学习进度、课程视频观看程度、问题讨论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的得分按照不同的比例换算,最终得出平时评价,而且平台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记录进行数据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平时学习表现[4]。除此之外,借助网站还可以开展线上测试,系统自动批阅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将分析出的数据与思政理论综测相结合,得出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终极评价。增强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公正性与客观性,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内化和外化思政理论知识,还对帮助其塑造正确的价值观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帮助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四、结语

总而言之,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状况,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将越来越蓬勃。所以在开展思政理论教学改革时一定要考虑现如今社会的发展特性去规划教育创新计划,在教学方法、教学观念及教学载体等重要方面必须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最终整体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理论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