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 古化为我

2021-01-19 11:41陈俊哲
中华书画家 2020年12期
关键词:孙过庭书谱面目

□ 陈俊哲

“古”指古人留下的传统书法经典,“我”指经过对传统经典的学习继承,形成了自己的符合时代特征的书法风格。刘熙载《书概》云:“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先“我化为古”,后“古化为我”是必经途径。

“我”产生于“古”的膏腴的土壤中,在“古”的母胎中孕育成长,吸收、保留和改造“古”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扬弃“古”的不合时宜的成分,还添加一些“古”所没有的丰富的新内容。分在这个充满痛苦又充满希望的过程中,“我”一天天成熟,终于有一天,“我”破茧而出、化蛹成蝶,华丽转身,实现了由“古”到“我”的质的飞跃——“古化为我”,形成自家面目。

我以为,“古化为我”有三个要点:

培植。“我化为古”过程中,从“专宗一家”到“博研众体”,经过长期的心摹手追、心手相师以至于心精手熟,取得丰富的书法艺术思想上和技术上的养料,作为自己成长的基础的同时,我们千万不能忘记适时地从古人的经典法帖中发现并确认与自己心灵相契的因素加以培植。这因素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感觉,是自己风格的“种苗”,是自己的原创,需要我们“步步回头,时时顾祖”,发扬光大。

陈俊哲 张养浩《牧民忠告禁家人侵渔》 纸本 2019年

融合。融合是“古化为我”的重要方法,是博研众体之长而巧妙融通为一体。张芝草书巧妙融合了章草的率性和小篆的匀圆两种特点,成就了一代草圣。打破常规思维,或同一书体与不同书风融合,或不同书体之间融合,譬如汉简与汉碑的融合,临写中力求在简牍中融入碑刻的庄重与谨严,在碑刻隶书中注入简牍隶书的自然率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道法自然”也是融合。自然客体是我们直接取法的对象,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胸罗万有,自然出新。黄庭坚当年在开元寺一个地方住,写草书,看见江山,每每受到自然界的启发,“得江山之助”使书法入妙。我们在与古为徒的同时,要效法古人直接与天为徒,在大自然中获得灵感,形成“意象”,托物言志,形成属于自己的原创笔墨语言。

熔铸。书法艺术的情感造型是燃烧的情感操纵笔墨熔铸的。书家线条的轻重疾徐,笔势的提按顿挫,墨色的浓淡枯润等等,无不是其情性浇铸的结果。孙过庭《书谱》云:“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王铎40岁后,将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及内心的矛盾、苦闷与彷徨一寓于书,创造了奇崛、跌宕、恣肆的书风。杨凝式的书法学自颜真卿,融入了自己“不衫不履”的情性后遂自成一家。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寒食帖》“三大行书”各自独特的线条造型哪一个不是时代特征和个人浓烈的情感熔铸的杰作?

从“古”到“我”,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自己的取舍和风格的追求,就没有自家面目的形成;但如果急于求成,过早地强烈地追求个人风格面目的形成,会造成排他性而不能做到兼容并蓄,融汇诸法,而“蔽于一曲”。个人面目和风格追求是一个长期修炼的过程,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要把临帖当成终生的习惯,扎实地打好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力,功夫到了自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孙过庭《书谱》)。■

陈俊哲 林逋《山园小梅》 34×68cm 纸本 2020年

陈俊哲 自作诗 48×76cm 纸本 2019年

陈俊哲 王雅量《登蒙山绝巅》 138×69cm 纸本 2020年

猜你喜欢
孙过庭书谱面目
孙过庭《书谱》书学理论与写法分析(二十七)
孙过庭《书谱》书学理论与写法分析(二十五)
摘《书谱》孙过庭句
临帖孙过庭《书谱》
临帖孙过庭《书谱》
巨婴,方鸿渐的真实面目
面目模糊的战争
今夜,苍茫会退去
野性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