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超诊断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

2021-01-22 05:15孔凡慧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24期
关键词:颈动脉硬化斑块

孔凡慧

(江苏省昆山市千灯人民医院超声科 江苏 昆山 215341)

脑梗死属于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有研究指出,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联系,甚至有研究指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即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基于上述情况,针对脑梗死患者,应尽早明确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硬化程度,为临床准确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临床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查方式较多,而彩超的应用价值较高[1-3]。本研究选取64例脑梗死患者以及64例体检健康人员,分析彩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64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64例同期体检健康人员作为常规组,选取时间为2019年3月—2020年3月。所有人员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常规组中,男女34∶30,年龄50~79岁,平均(62.21±1.08)岁;观察组中,男女比例36∶24,年龄51~78岁,平均(63.64±2.6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对比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选用GE VolusonE9和HITACHI彩超诊断仪进行检查,线阵探头,探头频率为5~12MHz。主要检查部位:双侧颈动脉主干位置以及分叉位置出、颈内动脉起始段以及颈外动脉。在检查过程中,由于颈动脉位于表浅层,检查手法需保持轻柔,切忌过度加压,避免由于人为损伤而导致狭窄。帮助患者保持仰卧位,使其头部向后仰,略微偏向检查区域对侧,充分暴露检查侧颈部区域。顺着胸锁乳突肌外缘部位开始进行纵切扫查,依次显示颈总动脉近端、终端以及远端、颈总动脉分叉位置处、颈内动脉起始段以及颈外动脉。结束纵切扫查之后,线阵探头选择90°,顺着血管走向实施横切面扫查。除此之外,如果患者肥胖、颈部较粗,则可更换探头为低频率探头进行检查。检查结束后安排2名医生进行单独诊断并进行探讨后给出最终结果。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静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2)对比两组患者左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3)对比两组患者的颈动脉血流参数。参数: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阻力指数。

1.4 统计学分析

SPSS22.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计数资料行t、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

与常规组相比,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更高(P<0.05),见表1。

表1 检出率n(%)

2.2 左/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比

与常规组相比,观察组左/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更高(P<0.05),见表2。

表2 左/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s,mm)

表2 左/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s,mm)

组别 左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常规组 0.71±0.18 0.68±0.10观察组 1.83±0.24 1.83±0.37 t 29.867 24.004 P<0.001 <0.001

2.3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较于常规组,观察组患者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更低(P<0.05),阻力指数更高(P<0.05),见表3。

表3 血流动力学指标(±s)

表3 血流动力学指标(±s)

组别 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cm/s)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cm/s) 阻力指数常规组 89.58±14.21 28.65±6.18 0.64±0.13观察组 72.48±13.21 18.46±6.35 0.75±0.09 t 7.051 9.200 5.566 P<0.001 <0.001 <0.001

3 讨论

脑梗死疾病属于老年人常见脑血管疾病,同时更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一项主要原因。脑梗死患者大部分存在脑部血液供血不足症状,导致其脑部处于缺氧或是缺血状态,继而导致其脑组织坏死,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斑块或是其他物质堵塞脑部血液动脉,引起血管阻塞或是血管狭窄等情况发生[4-6]。有研究指出,在脑梗死患者死亡原因的调查中,动脉粥样硬化是一项重要影响因素,影响机制主要是血管内膜为七点,经过动脉壁形成了脂质堆积,继而诱发血栓,导致血管钙化丧失了血管活性,产生了血管阻塞或是血管内中膜血流不畅等现象。

脑梗死由于病变位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常无法准确及时的检出病变情况,而超声检查具有连贯性以及无辐射等应用优势,能够在直视状态下观察检查部位,同时能够进行移动操作,这对于不便行动患者而言更加便捷。除此之外,彩色超声检查费用低廉,不会对患者家庭产生严重经济负担,且能够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在脑梗死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彩超在诊断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时,主要的诊断依据为患者颈动脉内中膜是否存在增生现象,血管腔内是否存在血栓以及斑块,以及血流参数进行评估。检查期间,能够准确判定人体颈部动脉内膜下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时还能够测量颈动脉中-内膜厚度,对不同人员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以及位置进行准确评估,结合斑块情况对患者的血管狭窄情况进行评估,总结上述信息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提供可靠信息。

相关研究中指出[7-10],抽取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及查体者(对照组)各300例,均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分析所有人的检查结果。结果得出: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内膜增厚程度均较对照组高,而观察组的血流参数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均低于对照组。由此可知,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可能性更高,为脑梗死高危人群进行彩超检查,能够及时明确病变位置以及病变性质,为预防、治疗提供准确依据。该结论与本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本研究结果指出,与相比,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左/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较常规组更高,且相较于常规组,观察组患者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更低,由此可知,彩超能够准确检查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的内部血流情况,如果血流量较细,则证实患者管腔狭窄,如果无血流信号,则证实患者存在血栓或是阻塞情况,准确判定患者的血管状态,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综上所述,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诊断中应用彩超,可明确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以及斑块分布位置,同时能够显示血流参数的异常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依据。

猜你喜欢
颈动脉硬化斑块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软斑危险,硬斑安全?不一定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人参皂苷Rg1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