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两难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不“健康”与追求“健康”

2021-01-26 16:57唐美彦卢伯春
四川体育科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健康身体素质体质

唐美彦,卢伯春,陈 伟

进退两难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不“健康”与追求“健康”

唐美彦1,卢伯春2,陈 伟1

1.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江苏 南通,226000;2.南通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南通,226000。

在查阅大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理论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体测数据,分析大学体质健康测试的存在的问题,探讨大学生的“不健康”行为的性别差异和追求“健康”的手段,并试图为进退两难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提出缓解之道。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中女生比男生表现出更好的生活方式和体测成绩;面对下滑的体质和不合格的体质测试成绩,部分学生采取错误的方式追求“健康”结果。针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所表现的问题以及大学生之间的性别差异,从测试本身、测试过程以及学生体育行为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性别差异;大学生健康水平

每年下半年国家体质测试工作在各个高校如期进行,学生和老师之间掀起了“内部抗争”。学生最为害怕的项目是耐力跑的测试,而测试人员也是外表淡定内心紧绷,生怕学生在测试过程中出现意外。为什么呢?2018年4月26日,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1名男生在校内参加体能测试时突然倒地,送医抢救无效死亡;2017年武汉大学一名大4学生发生意外;2016年重庆某大学1名大1男生死亡[1]。在体质测试过程中,生命的瞬速凋零这不禁让使人陷入疑问: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发生猝死是哪里出现了问题?本研究结合某学校其中1个校区的大3年级(1123人)和大1年级(2184人)学生的体测数据做进一步论证大学体质测试本身存在问题,从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学生个人层面诸多问题入手,提出缓解之道。

1 大学生体质测试的困境解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但是,每年大学体育测试过程中的种种意外,使得当代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一次悲剧的发生或许是意外,但类似的悲剧接连发生,使得体测工作饱受争议。

1.1 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健康”标准与不“健康”结果

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指目前仍在大学体育课期间进行的体质测试项目,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后简称《标准》)对体育课成绩的要求,体育课成绩包含选项课考试得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评分。因此,文中大学体质测试主要指新《标准》的大学组部分,测试项目共8项。所选用的指标可以反映与身体健康关系密切的身体形态、心血管系统功能、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以及关节和肌肉的柔韧性等要素的基本状况。严格意义上的健康包含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和道德健康4个方面。结合本研究,体质测试主要反映与躯体健康相关的指标,故本文中的健康是针对测试数据所反映的结果,主要指躯体健康。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以来,我国进行的全国范围内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分析来看,我国学生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机能水平由前几次的上升趋势掉转头向下。并且从1995年开始出现我国学生近视率上升,肺活量下降。紧接着国家出台了各项政策,至2010年我国学生身体素质、身体机能水平止降(肥胖、近视率仍突出),而大学生体质继续下降。2014年进行的第8次全国学生体质测试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与机能水平仍在继续呈现稳中向好趋势,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2]。对比新《标准》中各年龄阶段的评分要求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多指标是呈增长趋势,符合人体生长发育特点,也就是说大学生的各项测试成绩应好于中学生。但是,《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曾指出,大学生在各项身体素质测试中仍处于较低水平,同一项目的测试成绩往往还不如中学生[3]。此外,从本人所在校区2018-2019学年大1和大3年级学生体测数据来看,大1大3年级总评不及格率达到6.1%和5.83%。其中,大1和大3年级男生总评不及格率高达11.99%和11.03%,都明显高于大1大3女生的2%和3.05%。

1.2 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健康”期望与追求“健康”的手段

《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旨在增强学生体质,测试项目简单易行、锻炼效果较好,并且具有较强的实效性。《标准》实施办法还规定,对达到合格以上等级的学生颁发证章,以激励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内在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和自觉参加体育活动行为习惯的养成。另外,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中设置多种运动处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情况查询到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因地制宜的进行体育锻炼。可见,《标准》的实施期望学生乃至社会其他人更加明确的认识和理解影响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积极的追求身体的健康状态。

《标准》作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在适应社会地发展中不断完善。针对2014年第8次大规模测试数据反馈的不符合“健康”期望的结果,国家对《标准》做相应修订。2014年6月11日,教育部以教体艺[2014]4号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以下简称《基本标准》)[4]。《基本标准》中要求各高校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作为评奖评优和是否准许毕业的依据;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和研判机制等。同年7月18日,教育部印发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以下简称新《标准》),要求各学校根据学生学年总分评定等级,成绩评定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评优与评奖;成绩达到优秀者,方可获体育奖学分;学生毕业时的最终成绩(最后学年得分占总分50%,其他学年占50%)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可见,国家试图提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重要性,提高学校以及在校大学生对测试的重视程度。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5],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纲要》在第六章的第四节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中明确提出制定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特别点明到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有研究认为《纲要》要求“优秀率”而不是“合格率”,主要因为身体好和比较好的、爱锻炼的和比较爱锻炼的学生更容易行动起来,容易提高的成绩给人以信心。[6]于是,在今年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正式对外公布中,特别指出到2022年和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分别达到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7]。这样的标准在实施运用健康促进手段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时,从体质优良的学生入手,进而尝试带动整体。

虽然《标准》在不断改革与完善,但我国学生体质水平却仍然面临严重威胁,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生体质测试结果的分析发现,我国《标准》的落实出现低效能的特点[8]。国家重视,当地政府与学校不得不“重视”,测试“达标率”成为一个地方政府与学校体育工作实施情况的重要指标。必须接受上级检查,制度上与考试升学有关,成绩直接与工作效率、奖学金评定等奖励工作挂钩。政府部门出台各种政策文件,有些学校测试工作要求都不达标,在有限条件和高压的政策环境下为达目标采取各种手段,修改数据、谎报数据成为实现“达标”,追求“健康”的必要手段。《标准》的实施作为教育部督促学生和学校重视体育锻炼的一项重要举措,却在落实过程中充满了形式主义色彩,一些院校形式化的学生体质测试已成常态。从每年学校按照上级的指示上报的学生体质测试数据来看,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应该发展良好,但现实状况却不尽人意。体测数据采集、上报不真实不仅反映不了学生真实的体质健康水平,更为研究者、决策机构带来错误导向。此外,《工作标准》中曾要求体测成绩未达50分者按结业处理,但实践中鲜有学校真正落实这一政策[9],因为体侧“未达标”不能毕业的要求会影响学校的毕业率和就业率,进而影响学校招生,这一政策很难落实。

2 当代大学生的“不健康”与追求“健康”的行为表现

大学生作为大学体质测试的主体,其自身存在的问题成为测试呈现各种不“健康”结果的直接因素。当代大学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思想观念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自我控制力不足。于是,在性别差异和对“健康”认知的基础上,产生一系列不“健康”行为与追求“健康”的手段。

2.1 当代大学生“不健康”行为的性别差异

2014年国民体质测试公告显示,男性达到“合格”等级以上的百分比为88.2%,女性为91.1%,成年男性体质继续下降。由此可见,成年男性体质合格率低于女性体质合格率,这是多年来未曾改变的事实。国民体质测试公告还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19至22岁年龄组的男生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下降,女生身体素质指标有升有降[10]。近年来,有研究大学新生中女生正常体重比率(93.71%)高于男生(72.42%),超重肥胖率和低体重率均低于男生[11]。其实,早在2010年之前就有不少研究者通过量化手段发现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存在性别差异,得出女生体质比男生强的结论[12]。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认为,在当前能够影响人类健康的4个因素中,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比例占到60%。生活方式包括饮食、锻炼、日常生活习惯等,有研究对生活方式6个下位因子解释健康总方差的能力进行了评估,分层回归的结果发现:运动锻炼、睡眠状况、休闲活动以及饮食状况对健康的解释能力较强,是大学生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中的优势因子[13]。有研究通过对不同生活方式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的对比后发现,健康生活方式组的学生在BMI指数、肺活量、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耐久跑的成绩对比中显著优于不健康生活方式组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组学生在总体身体素质测试上非常显著优于不健康生活方式组学生[14]。选取健康生活方式中的优势因子从教育启蒙的起点、思想固化的过程、生活习惯的改变对大学生不“健康”现状进行分析。

父母作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是学生成长环境的营造者。家庭和同辈的生活方式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家庭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起点,具有伴随性和终身性特点,对学生连续性的体育教育有深刻意义。以体育锻炼为例,父母参加锻炼状况与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呈正相关。高等教育的普及也提高了父母受教育程度,不过教育理念却停留在“以学习成绩定命运”的层面,由此产生一种现象:父母学历高,学生的锻炼行为反而差[15]。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多数学生对运动锻炼产生偏见,加上社会和学校对体育的思想认知不够,使得这种偏见在成长过程中固化。进入大学后生活环境发生改变,原有运动思维也会改变,于是出现中学期间没时间关注身材的女生开始减肥,而男生在这方面关注较少而且持久力不足。有研究证实,大学生自我控制力表现出明显性别差异性,女生自我控制力高于男生,并且具有跨越时间的稳定性。健康生活方式与自我控制力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而且健康方式各个维度中与自我控制的相关都达到了显著性,结果证实高自我控制者,更多表现出有关健康饮食、运动锻炼等习惯[16]。这也可以解释除了生理原因之外,女生在大学阶段,饮食健康、积极运动。

此外,宽松的学习环境加上互联网的诱惑加剧学生对时间的自我掌控,有研究证实从大1到大4“睡觉前”使用微信的比例一路走高,大3大4达到最高,并且无法有效控制时间,另外,有些学生选择晚上游戏,都使得睡觉时间延后,无法保证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长此以往影响身心健康,可能出现神经衰弱、排毒不畅等症状[17]。而且“与女大学生相比,男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可能性更大”[18],这也是大学期间男生运动时间不如女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也影响学生的睡眠时间和质量。大学生的不良生活习惯已经对身心造成一定危害,有些平时课余时间锻炼少的学生,或许测试前一星期开始锻炼,但是体育毕竟不同于智育,身体素质天差地别,落后就得拼命,成绩用汗血更甚岁月去换。从饮食状况、运动锻炼、睡眠状况以及休闲活动4个方面分析发现,男生在这些方面都明显落后于女生。有部分学生(男生居多)根本不在意体测成绩,体测前一天还在熬夜甚至通宵,体测当天早上不吃饭,使得体测由提高身体素质的考察手段,反倒成了威胁生命安全的潜在风险。

2.2 当代大学生追求“健康”的行为习惯

其实,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4岁之间,从身体素质与年龄的关系曲线来看,这时期的身体素质应该还在上升时期。对于男生来说,身体素质在25岁-28岁才达到巅峰。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经常运动强化身体机能,即使28-35岁处于下滑期,加大强度锻炼仍有上升空间或者减小下降幅度。比如乔丹依靠超高强度的训练使自己在37岁时仍然拥有较好的身体素质,保持事业的巅峰。所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延缓身体机能下滑,于男生而言22-33岁都有可能提升身体素质。

《标准》也是按照身体的成长规律设定测试成绩,各项目的标准来看,大3大4比大1大2的都有提高。而现实并非如此,对比某学校其中一个校区,追踪测试发现大1时超重及肥胖率为33.95%,大3时竟高达39.12%,都远远高于女生的16.76%和15.74%。BMI指数最常用于衡量肥胖的程度,作为大众纤体指标,大学生体质测试BMI标准17.9-23.9(男),17.2-23.9(女)。有研究将BMI与去除BMI的体质健康成绩对比发现呈非线性关系,同时建议为保证优良的体质健康水平,男大学生 BMI 建议保持在 20.17,女大学生 BMI 建议保持在21.29左右[19]。体重并非越轻越好,超重和肥胖更是拉低各项测试成绩。BMI指数的变化能看出男生对身材的关注程度不如女生,也从侧面印证了大学体质测试并没有引起在校大学生(尤其是男生)的重视。

国家将体测成绩纳入学生档案以及综合测评考核中,以硬性规定来倒逼学生的体育锻炼来增强其体质,初衷是肯定的。国家利用增加分数含金量逼迫学生加强锻炼,继而提升大学生体质水平。大学体质测试在素质教育庇护下,想尽办法弥补体质教育这一环。体质教育对在乎成绩的学生起到一定作用,为达标不得不运动,从而“被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或许对体测成绩有一定提高。但是,要想在大学阶段把初高中时缺失的体育锻炼找回来,并非易事。于是测试时经常发现浑水摸鱼、测试作弊、替考等现象,如有的学生在肺活量测试时未吸满气就吹气,测不出真实肺活量,也可能是“代吹”时的保守数据。有些教师为了“人情”,测试“放水”编造假数据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是违反测试规定的行为,是一些错误的追求“健康”的行为。有些学生为了“健康”数据申请免测,申请理由却不能证明不可测试,如肥胖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子宫内膜薄等等。还有些学生附带的病例是随便一个诊所开具的证明或复印件中没有个人信息,真伪辨难,而这些也都通过了校医院、学部和公体部的审查申请了免测。如某学校其中一个校区大3(1123人)申请免测的人数从大1时的10多人上升到大3时的近70人,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占了10%,申请原因一栏填写为“肥胖症”的全是男生。这种行为只为达到自己的“健康”标准(60分),实现个人的“健康”追求。

在学校随机调查发现,大部分申请免测的学生是害怕800/1000m的测试,其实1000/800m是对心肺功能的一个综合测试,对一些学生挑战过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特意规定此项目的评估采用低优指标:单项成绩不达标不扣分。如此看来,跑步并不是不得不达标的体测项目,可以通过提高擅长的项目达到提高总分的目的。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对大学体质测试不了解所致。当然,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众多,其中一个是《标准》在运行中反馈环节薄弱,学生为及时得知测试结果,减弱了学生(尤其是不参与评优的学生)对结果的关注。此外,各类学校在《标准》的执行中,为了提高“达标率”而过于注重测试结果,忽视了学生体质健康的反馈与提高,学生只是盲目追求“健康”标准,而没有关注自身体质状况,也降低了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比如,2018年体能测试时猝死的那名男生,没有不良生活习惯而且有“举铁”行为,却发生了这样惨痛的事情。由于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并没有及时的反馈到学生个体,使学生未能及时了解自身体质状况,对学生自身的体质状况缺乏处方指导,盲目锻炼,不仅成绩提高不明显还造成严重后果。

3 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现实危机的缓解之道

3.1 厘清体质健康测试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体质测试依据体质的概念制定。体质包含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生理功能水平、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水平、心理素质发展水平、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五个方面。体质测试内容应包括4大素质:即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根据当前人群的实际情况和测试指标的有效性和客观性,最终选取身高、体重、肺活量、800m等作为体质测试的指标。体质测试项目中缺少对心理素质的测量,而心理素质包含人体的本体感知能力、意志品质等,具有性别差异性影响一个人体育行为。“在理论层面具备较好的健康素养,在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方面仍有较大欠缺[20]”,换言之,健康知识对健康行为的影响欠佳,需要加强关注心理状况。这需要体育教师积极将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健康心理的理念融入教学和体测工作中,提供急救服务和急救知识教学,观测不同性别对体测内容的身体和心理接受程度。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度提高,心理素质测试也将成为体质测试的必测部分。

3.2 正确认识“测试成绩等于健康水平”

用分数的高低控制着学生对待体测的关注度,将测试分数与学生评优绑架有一定效果。《标准》在不断“变动”,证明有许多不足之处,仅仅依靠测试成绩的高低来判断体质健康水平存在争议。大学体育课时有限,专项技术学习之余健康促进方法很难发挥作用。有限的数据只能说明部分现状,体质健康知识体系尚未构建,未测试的方面隐性影响因子有待探究。比如学生的态度、心理品质、急救意识薄弱等都导致测试成绩不准以及体测事故。当前需要将体质健康测试从大学体育教学中脱离出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评价体系,[21]运用互联网技术,为大学生提供体质测评报告解读、运动处方制定、健康生活方式评估等服务,建立大学生健康大数据模型,科学监控大学生健康水平。从根源提高大学生对健康的关注,并依据性别特点为大学生健康需求的不同层面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方案。同时,还应注重体检与体测相结合,避免有健康隐患的同学走上体测跑道,也有效避免捏造病例获得“健康”成绩的事件发生。

3.3 发挥体质健康测试对生活方式的监测价值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体育教育也从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深刻认识到“注重理念呈现的体育教育是一种符号化的抽象表达,没有具体落实到每个独特的学生身上,学生对抽象化的生命感知没有共情,不能自我调节与控制生命存在,会影响体育参与等行为决策与锻炼效果。”[22]因此,如何区别对待男女大学生,让大学生更多的参与到体育行为中是当前大学体质测试现实困境的突破口。近年来,美国青少年体质研究已从单纯推进全国性的体质测试转向体力活动促进为核心的生活方式干预[23]。体力活动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生活方式的好坏关系健康状况,更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规划。就体测角度而言,关注大学生日常体力活动,寻找不同途径以体力活动干预男女生的生活方式,进而推进更多的体育行为。今后,社会、学校、家庭如何关注不同性别的学生日常生活,发挥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监测价值,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是亟待研究的重点。

4 结 语

体质测试也是有关体育教育的一部分,体育教育的过程不仅是对肌体的建构过程,更是精神成长的建构过程,进而实现生理身体、心理身体和社会身体的“全人”教育。面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的“健康”期望和“不健康”结果,仅仅依靠国家政策无法真正解决问题,而是应该加强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全面联合作用,共同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体测环境。以后的研究中需要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以及对待体质测试的态度入手,关注性别差异,区别对待男女生的不同表现,寻出不同的解决路径。

[1] 大学生体测猝死频频发生,不应该没人为此负责[OB/EL]. https://www.sohu.com/a/278294861_404874.

[2] 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2015. [EB/OL]. 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422/7331093.html.

[3] 郭建军,杨 桦.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23.

[4]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R].2014.

[5]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Z].2016,10.

[6] 毛振明,杨多多,李海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与学校体育改革施策(2)——目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3(04):75~80.

[7]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的通知[R],2019.

[8] 李 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9] 李小伟. 大学生体质何以掉头“向下”?[N].中国教育报,2016-01-16(3).

[10] 国民体质报告出炉:男同胞拖后腿体质继续下降[OB/E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26/c_128469794.htm.

[11] 李龙凯,全明辉,庄 洁.大学生BMI与体质健康测试成绩间的关系研究[A].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暨“科技创新与运动生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8年.

[12] 孙国府,张 羽,李 越.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精英群体的体质状况——基于某顶尖“985”大学新生体测数据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02):100~106.

[13] 秦德平.大学生健康及其生活方式促进的优势因子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04):104~106.

[14] 李雅茹.不同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8,39(06):81~85.

[15] 常 生.中国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8~188.

[16] 易洁美.大学生自我控制力的现状调查及其与健康生活方式和情绪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13.

[17] 王冬冬.微信传播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8.

[18] 朱 琳,涂 薇,叶松庆.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实证研究——基于性别、生源地和独生子女的差异[J].全球教育展望,2017(11):117~128.

[19] 李龙凯,全明辉,庄 洁.大学生BMI与体质健康测试成绩间的关系研究[A].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暨“科技创新与运动生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8年.

[20] 尤烁铭,王雨汇,杨旭等.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8,13(05):410~415.

[21] 杨 韵.大学生体质健康危机的现实困境与缓解之道——基于大学公共体育教学实践的反思[J].教育教学研究,2018(05):23~28.

[22] CHEN A, LIU X. Task values, cost and choice decisions i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J].J Teach Phy Edu, 2009(28): 192~213.

[23] 李红娟.美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趋势——体质测试到体力活动促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08):65~71.

A Dilemma in Physical Health Test for College Students: Not “Health” and Pursuit of “Health”

TANG Meiyan1, LU Bochun2, CHEN Wei1

1.Xinglin College of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226000, China;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226000, China.

Based on abundant theoriesand related literature researches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standards, combined with test data,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results of “expectations on being healthy” and “actually unhealthy” in college physical health tests.It has discussed the gender difference on unhealthy behavior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means to pursuebeing healthy. The conclusions: the first is that in the group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girls show better lifestyles and physical test scores than the boys. The second is that facing with declining physical health status and unqualified test results, parts of students even take some wrong steps to pursebetterresults.In view of the problems in physical health tests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gender differenc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on the test itself, the test process and students' sports behavior.

Colleges Physical Health Test; Gender Differences; Health Standards of College Students

G804.49

A

1007―6891(2021)02―0054―05

10.13932/j.cnki.sctykx.2021.02.13

2019-11-09

2020-01-19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2018J31)。

猜你喜欢
健康身体素质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锻炼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足球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足球技能学习成效的相关性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体育锻炼也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