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结探析

2021-02-01 12:44严向远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华中华民族总书记

严向远

(长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长沙 41002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逐渐形成了中国气派的治国理政风格。在他的治国理政思想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贯通其间,既体现总书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展现出他对中华文化的坚定自信。

一、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传承

(一)充分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价值。习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P349)并认为文化自信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P349)高度的文化自信自然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习总书记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价值,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P164)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让我们迈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正坚实走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上。民族复兴不仅仅是物质力量的复兴,更应该是民族影响力、民族精神力量的复兴。我们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拥有高度文化自信的国民,要对世界发展提供自己的文化和精神力量,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寻找和汲取智慧。因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2](P164),我们要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设适应新时代的新文化,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二)高度重视中国历史自身孕育的逻辑与智慧。习总书记不仅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也有着深入的了解,对中国历史名人物有着独特的研究,是我党历史上继毛泽东之后,又一位熟知并广泛引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领导人。

2015年人民日报出版的《习近平用典》一书遴选出的习总书记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的135则典故中,《论语》11次,《礼记》6次,《孟子》4次,《荀子》3次,《尚书》《二程集》等也被多次引用。2018年,人民日报社又组织编写了《习近平用典》第二辑,遴选出最能体现出习近平思想的典故148则,也都是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典籍。201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习近平讲故事》,其中“对内篇”包括廉政故事、品格故事、励志故事和治理故事中有超过一半以上的故事都是来自于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记载,且都孕育着深刻的道理和智慧,体现了总书记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修养。

(三)传承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孕育的中华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P164)习总书记在个人德行修养方面也是传承了中华传统美德。总书记一贯孝老爱亲。1984年,年仅31岁的习近平在《人民日报》发表《中青年干部要“尊老”的署名文章》,引用“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来称赞老干部的价值。习总书记对待父母亲也非常孝敬。2001年因工作繁忙不能参加父亲的寿宴专门给父亲写了一封拜寿信。信中说到他对父母的认知也和对父母的感情一样,久而弥深,他希望继承和吸取父亲的宝贵高尚的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鼓励青少年多阅读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并列出书单,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从小开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民族文化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在国际邦交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向世界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理念的口号,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

二、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情结

(一)家庭成长环境的熏陶。习总书记成长于红色革命家庭,父母都是一生追随共产党、追求真理的老革命。习家家风严谨,对习近平的教育要求严格,使得他从小就接触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种浓郁文化氛围的熏陶,使习总书记从小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着好奇与热爱。总书记大约五六岁的时候,母亲带他去中央党校附近的一家新华书店买书,母亲给他买的两本书,一本是包括《岳母刺字》的《岳飞传》,另外一本是讲精忠报国的故事,可见,总书记成长的家庭环境很好,要求严,家风好,对小孩教育、对传统文化也都比较重视,这使得他较早就接触和了解了传统文化,培养和孕育了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不懈追求。

(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刻苦学习。习总书记毕业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再加上小时候受到了较好的文化启蒙,阅读广泛,从而形成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较全面、系统、客观的认识,奠定他深厚传统文化知识底蕴的首先就是在他的七年知青岁月中。那时候,条件非常艰苦,来自城市中的他唯一的随身物品就是两箱子书,其中就包括《史记》《中国古代思想史》《李白诗选》等。据同行的知青回忆,他对中国经典古籍有非常浓厚的兴趣,曾说过:“先贤们的思想结晶,许多人的智慧和成功的经验都在书里,无须经其同意便可拿来为我所用,何乐而不为呢?只有愚蠢的人才不去读书。”[3]P(344)这些中国古代优秀作品,让年轻的习近平更加深入地认识了我们这个国家,领略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变迁。这些作品给他带来强大的正能量,培养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此后的他也没有停止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据媒体梳理统计,总书记经常研习政治、经济、文学、历史、科学素养等门类的知识。我们从其发表的新年贺词时身后那诺大的书架中能看到的书目有《诗经》《宋词选》《鲁迅全集》《老舍全集》《李比希文选》《21世纪资本论》《抗日战争》等。正是因为不断地汲取着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古今中外的很多民族的智慧,才有了今天治国理政的远见卓识。

(三)源于治国理政的深度思考。习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一方面是源于个人的修养和爱好,同时和他个人长期从政的经历和自觉的文化历史担当有着重要的关系。习总书记的亲身实践表明,在怎样对待人民、怎样治理国家、怎样处理国家间关系、怎样加强道德建设、怎样修身、怎样为学、怎样治吏、怎样育才等方面,传统文化中的理念、经典语句、经典故事都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和我们传统文化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有着直接的承继关系,这一理念既源于习总书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也是基于治国理政的深度思考。总书记意识到中华民族历经多年发展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源泉,是建设文化强国,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财富。习总书记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同时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产生深远影响

(一)提高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习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热爱,他对《史记》《春秋》等史书典故如数家珍,对国学经典的了解和灵活恰当运用更是为国人树立了榜样。据“学习中国”app“引用诗文”栏目统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国外的讲话中共引用近500条典故,其中引用儒家经典的名言最多。正是因为习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爱的示范引领力量,再加上传统文化本来就是我们民族的基因,其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一直都潜在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这势必对国人产生巨大的辐射和影响,中华传统文化也会因此备受关注。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带动国人重新重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大大提升了民众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二)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化强国助力。习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4]弘扬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是为了立足当下,为了更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毋庸置疑,新中国在经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华民族的复兴绝不应只是物质层面的复兴,还应该伴随人们素质的提升,精神生活的充盈,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等精神层面的复兴。所以,当下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传统文化中很多内容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等与核心价值观相通,我们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P164)。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有效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获得新的价值和生命力。相信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动下,通过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大力工作,我们定能在新时代全民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一个文化强国。

(三)加强中国文化自信,确保民族精神独立性和文化安全。习总书记指出: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近些年来,无论是国内活动还是外交场合,总书记都大量引用中国古代的名言警句,用中国古人的智慧给人以启迪,充分展现出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展现出总书记的为民情怀;“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彰显的是大国大党的自信,体现的是从容清醒的淡定;“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描画的是广大青年在祖国放飞青春梦想的鸿鹄壮志。可以说,总书记用他本人的实践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言。

(四)体现中华民族的“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总书记通过开掘中华文化的精华和智慧,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宝藏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厚力量。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外部条件。世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全球各国齐心协力来共同参与和解决。习总书记在重要场合面向国际社会讲话中多次引用中国传统文化典故,吸取传统文化的智慧,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协和万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不仅传播了中国话语体系,充分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蕴含的智慧,而且有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软实力,这必将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习总书记良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有家庭成长环境的熏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努力学习、以及基于治国理政的深度思考。总书记个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偏好,并自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运用到当下的治国理政中,对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保持国人精神独立性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总书记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