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针灸拔罐联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面神经炎的近、远期临床观察

2021-02-05 09:25裴晓红
光明中医 2021年2期
关键词:患部神经炎针灸

裴晓红

面神经炎是面神经传导障碍及局部炎症诱发的一种面颊肌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常表现为面部僵硬及知觉降低,严重者容易诱发口眼歪斜等症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学习带来很大影响[1]。西医通过对面神经炎解剖病理诊断判定患者患部以肌肉萎缩、局部炎性水肿及组织变性为特征,中医诊断为面瘫,以风邪闭络,脉络不畅诱发筋脉失养,同时患者正气不足无法自愈而导致[2]。关于面神经炎的治疗上,国内常选择中医针灸及穴位注射疗法治疗且有一定效果,但是缺乏治疗后的远期效果观察评价,因此为更好地深入研究和提升面神经炎的长期治疗效果[3],本研究将补阳还五汤加入到针灸拔罐联合甲钴胺穴位注射对面神经炎的治疗中,同时对患者治疗后近远期疗效给予统计学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46例发生面神经炎的患者为本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40~58岁,平均年龄(46.14±4.08)岁;病程 3~7 d,平均病程(3.43±0.21)d;患部包括左侧面部11例、右侧面部12例;面部神经功能分级量表(House-Brackmann,H-B量表)评级包括Ⅱ级19例(占比82.61%)和Ⅲ级4例(占比17.39%)。观察组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42~57岁,平均年龄(45.93±4.14)岁;病程2~7 d,平均病程(3.48±0.22)d;患部包括左侧面部12例,右侧面部11例;H-B量表评级包括Ⅱ级18例(占比78.26%)和Ⅲ级5例(21.74%)。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变部位及H-B量表分级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所有入选患者症状均符合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断标准[4];②入选患者面神经炎病程在7 d以内;③入选患者面部无穴位注射及针灸拔罐禁忌证;④患者无其他脏器功能障碍性疾病;⑤患者无神经症状及沟通障碍性疾病;⑥患者面部完好无缺损、腮腺炎、瘢痕性损伤或手术神经性损伤等;⑦入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面部有损伤性炎症;②孕期及哺乳期中药禁忌患者;③患有先天性神经功能障碍疾病患者;④对针灸等理疗缺乏耐受性以及药物过敏患者。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针灸拔罐联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①指导患者平仰卧,播放轻音乐、保持室内舒适温度25 ℃,促使患者放松且患部暴露。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GB12346—90)取穴,穴位分为通络主穴、患侧穴及健侧辅穴,面部通络主穴为足阳明经腧穴,患侧穴位包括承浆、阳白、太阳、四白、迎香、曲池、地仓穴等,健侧辅穴包括合谷、风池及足三里;对于患侧波及额部的增加攒竹和水沟。③定穴后,对患部进针部位应用碘酊棉球和酒精消毒,把持正确进针手法,患侧定穴进针采用快速进针手法,选用0.3 mm × 40 mm的毫针快进快出,进针深度为皮下0.2 cm(面部肥胖患者深度不应超过0.3 cm),采用提插撵转补泻手法撵转得气后留针 20 min,留针期间对得气不佳穴位进行适当行针1次,每天1次。④穴位留针期间,用含有燃烧艾条的艾灸盒在距离进针穴位1 cm高度部位来回温灸,每个穴位温灸2~3次。⑤选定穴位留针结束后,轻提快出,并快速选取1号小拔罐于阳白、地仓、颊车及攒竹等进行闪罐10次左右,随着治疗时间延长,重点留罐于患者面部疼痛部位穴位,待针灸拔罐结束后,对针灸部位消毒后对足阳明经腧穴进行甲钴胺注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治疗,依据患者病因进行药物加减。补阳还五汤以补中益气活血化瘀为理论指导,基础方:黄芪30 g,当归20 g,地龙10 g,赤芍10 g,川芎10 g,藏红花5 g,桃仁10 g。患者为风邪所致加防风15 g;风热邪所致加薄荷20 g;湿邪所致加陈皮10 g,茯苓10 g;寒邪所致加羌活10 g,独活10 g。水煎剂候温服用,1次/d、1剂/次,10剂为一个疗程,依据患者病程变化给予3个及3个以上疗程治疗。所有患者经临床治疗后均接受近期及远期疗效评估,近期为患者入院治疗1个月,远期为治疗后3个月入户跟踪随访评估。

1.4 观察指标①临床症状变化:依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给予评分,评分项目包括口、眼、鼻、腮、脸颊及额部共计15个方面,评分采用0~6分制,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0分代表无症状[5]。②面部神经功能评估:采用面部神经功能分级量表(House-Brackmann,H-B量表)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包括Ⅰ~Ⅵ共6级,等级越高,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障碍越严重[6]。③临床疗效:采用本院中医科面神经炎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患部面神经炎症状消失,面部知觉(冷、热、痛)恢复且面部肌肉收缩舒张恢复;有效:患者面部神经炎症状有改善,面部知觉及面部肌肉功能基本恢复;无效:患者面部神经炎症状未消失或加重,面部知觉及面部肌肉功能均未得到改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得分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后3个月的临床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呈下降趋势。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得分比较 (例,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面部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治疗前2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Ⅰ~Ⅲ级占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Ⅰ级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Ⅱ级和Ⅲ级患者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均呈下降趋势。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面部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例,%)

2.3 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均高于95%,其中观察组治疗后显效患者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面神经炎是导致面瘫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包括周围性面神经炎和中枢性面神经炎2种,由于患部神经传导性障碍及局部炎症导致患部面肌以及皮表感受器功能障碍,随着病程延长,患部常出现水肿、缺血及退行性病变等[7]。关于面神经炎的治疗目前包括中医疗法和西医疗法2种途径,西医对面神经炎的病因诊断分为感染性损伤及免疫功能性障碍,其中人类疱疹病毒感染是主要感染源,在治疗上常选择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及抗病毒药阿昔洛韦,同时应用神经营养剂维生素B1进行辅助治疗,除此之外,国外有报道成功采用面神经减压术(FND)方式给予局部外科治疗[8]。中医对面神经炎病因诊断为外邪侵袭损伤阳经,从而导致经络闭塞及气血不畅,筋肉失养引起肌肉麻木、口角歪斜以及耳后疼痛等。面神经炎中医疗法主要包括针灸、拔罐、红外照射、药剂疗法、穴位贴敷及穴位注射疗法,其中针灸的应用最广,其结合拔罐可以通经络、畅气血及缓解局部肿胀功能,常选择足阳明经腧穴为主穴,颊车、合谷、翳风及攒竹为主选穴位,其余辅助穴位依据面部组织如眼、额及鼻等症状程度进行选择[9,10]。除了针灸和拔罐疗法外,目前方剂对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也逐渐得到证实,其中成品中药方剂补阳还五汤应用最广。补阳还五汤,具有补气通络及活血化瘀功能,有研究发现其可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凝血酶诱导凝血因子Ⅲ,起到抗血栓功效,同时可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以降解和清除细胞外基质(ECM)而保护血管和神经免受损伤,抑制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11,12]。尽管中西医对面神经炎的治疗方法较多,但是不同方法的有效结合对面神经炎的疗效研究较少。

本研究基于国内外相关报道,选择中医方剂补阳还五汤、针灸拔罐及甲钴胺穴位疗法对面神经炎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同时对其治疗后近期及远期疗效进行比较。经过1个月的治疗,患者近期临床症状变化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临床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远期疗效跟踪比较,观察组临床症状评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此结果初步证实观察组采用的方剂+穴位综合疗法对改善患者面神经炎症状效果显著;2组患者面神经功能量表(H-B量表)比较可知,治疗后Ⅰ级患者比例均增加,其中观察组Ⅰ级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此结果进一步证实穴位、穴位+方剂中医疗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其中穴位+方剂疗法效果更显著;2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显效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症状、神经功能评估及疗效比较,实施方剂+穴位疗法效果显著优于单一穴位疗法。

综上所述,补阳还五汤、针灸拔罐联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可显著缓解患者面神经炎的近、远期临床症状,有效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猜你喜欢
患部神经炎针灸
视神经炎的悖论
防控家兔疥癣病验方20例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夏天热卖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针灸对不同损伤程度面神经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大黄治疗银屑病
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39例
飞针刺入手法联合西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4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