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在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

2021-02-05 09:25焦承玖
光明中医 2021年2期
关键词:功能障碍穴位饮食

焦承玖

脑卒中又被称为“中风”,其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其是因为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者血管堵塞导致血液无法向大脑流入而造成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具体主要包括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2种。而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一种症状,对于病情较轻者,易对饮食方面造成影响,从而导致电解质紊乱、误吸、脱水及营养不良等[1]。对于病情严重者,很容易出现窒息和吸入性肺炎等,甚至对部分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中,50%~70%发生吞咽功能障碍,随着疾病的治疗,吞咽障碍患者中60%~80%自行改善,但是,依旧存在大约30%需要进行康复治疗[2]。脑卒中吞咽困难是因为脑神经或者中枢位置受到损伤,致使咽喉肌活动及舌肌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延迟了舌运动,吞咽反射减弱或者消失,无法有效进行吞咽。吞咽障碍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显著影响,且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使得患者住院时间增加。不利于预后[3],因此,应早日加强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医护理工作的关注。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前来本院治疗的92例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针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实施中医护理的效果进行重点深入分析,详细内容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一般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前来本院治疗的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92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46例。对照组中,男性、女性分别有26例和20例;年龄最小、最大分别是45岁和78岁,平均(59.68±3.45)岁;其中脑出血、脑梗死分别有27例和19例。观察组中,男性、女性分别有24例和22例;年龄最小、最大分别是43岁和79岁,平均(59.71±3.42)岁;其中脑出血、脑梗死分别有29例和17例。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资料相比,差异较小(P>0.05)。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与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中脑卒中诊断标准相符;②签署书面文件;③沟通能力正常、理解能力正常。排除标准:①合并智力障碍、肺部感染、心力衰竭及多次脑卒中;②具有精神疾病史;③合并严重凝血功能障碍;④合并肾、心、肝器官功能不全;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⑥神志意识模糊;⑦合并恶性肿瘤;⑧依从性差;⑨拒绝参与本研究或者中途选择退出。

1.3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具体方案如下:冷刺激咽部,指导患者进行咀嚼肌训练和及舌肌训练,同时指导患者进行眼部训练、下颌训练和摄食训练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具体方案如下:①穴位按摩。具体穴位有:风池、翳风、吞咽、廉泉,对上述穴位有效按摩,通过一指禅和指揉法,此外联合指推法实施按摩,目的是疏通经脉、运气活血、舒筋缓痉。穴位按压,每日1次,每个穴位进行1~2 min按压,每次大约为10 min。②艾灸法。每日进行1次,穴位包括廉泉、百会及吞咽,通过雀啄灸进行,在患者皮肤产生潮红后即可。③中药咽刺激。通过棉棒蘸取适量中药,对舌后壁和舌根进行刺激,刺激后告知患者进行空吞咽动作。中药组成包括:冰片、麝香、苏合香及薄荷。

1.4 观察指标准确评估所有患者饮水试验功能评级和反复唾液试验次数。①饮食试验功能[4]:患者选取端坐体位,饮用温开水30 ml,对呛咳时间及所需时间进行观察。可以1次性顺利咽水,且时间低于5 s,表示1级;2次或者2次以上咽下,未见呛咳,且时间超过5 s,表示2级;可以1次性咽下,但是伴有呛咳,表示3级;2次或者超过2次咽下,但是存在呛咳,表示4级。②吞咽能力评分[5]。1分:无法进行吞咽训练,无法经口饮食;2分:只可以进行基础吞咽训练,但是依旧无法经口饮食;3分:存在摄食动作,能够开展摄食训练,但是依旧无法经口饮食;4分:在诱导的同时可以适量饮食,但是依旧需要联合静脉营养;5分:可经口食用1中或者2中食物,联合静脉营养;6分:从口食用3种食物,需联合静脉营养;7分:由口食用3种食物,未进行静脉营养;8分:吞咽难度较大的食物排除外,由口饮食;9分:由口饮食,但是需要进一步观察;10分:可以自由饮食,且吞咽正常。③并发症包括吸入性肺炎和窒息。

2 结果

2.1 饮水试验功能评级和反复唾液吞咽试验次数护理前,2组饮水试验功能评级及反复唾液吞咽试验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比对照组优,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饮水试验功能评级和反骨唾液吞咽试验次数对比 (例,

2.2 吞咽能力评分护理前,2组吞咽能力评分比较,差异较小(P>0.05);护理后观察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吞咽能力评分对比 (例,

2.3 并发症发生状况观察组中,有2例吸入性肺炎,1例窒息,并发症发生率是6.52%;对照组中,有4例窒息,5例吸入性肺炎,并发症发生率是19.5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59;P=0.024)。

3 讨论

吞咽过程指的是处于髓质位置的中远段食管壁及吞咽中枢位置的肠神经系统共同协作完成的,其控制以自主性反射为主。通常情况下,正常吞咽运动包括食管期、口腔前期、咽期和口腔期等阶段。吞咽障碍则是因为两侧皮质脑干束或者两侧大脑皮质受到损伤,或者迷走神经、吞咽神经、舌下神经核等受到损伤引起的。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很容易合并吞咽障碍,对于症状相对较强者,可能会对患者正常饮食造成影响,出现营养摄入不足;针对症状严重者,很可能出现抑郁、摄食恐惧等问题,对其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临床上,针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通常进行常规训练,譬如:吞咽功能训练、饮食训练、咽部冷刺激等,但是由于护理人员重点围绕疾病进行,并未关注中医护理,因此护理效果不是很理想。据有关资料显示,及早为脑卒中吞咽障碍提供科学、规范的中医护理干预,不仅可以增强中枢神经系统修复能力,同时可以对口咽部肌群使用性萎缩发生率控制。

而中医认为该病是本虚标实,本指的是气血亏虚、肝肾不足;标指的是痰液受阻、风火相煽。特别是急性期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痰浊壅盛,患者吞咽受到显著影响,由于疾病发病急,所以按照治标原则实施,主要进行利喉通咽,开窍豁痰。按照就近原则选取穴位,包括人迎、天突和廉泉,以上穴位是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的主要穴位,其能够治疗舌症状、咽喉症状,同时还可以达到疏通经络,使脑部血液循环改善,进而实现治标。从解剖角度分析,上述穴位下方包括迷走神经、舌咽及舌下,通过对舌咽神经进行刺激,能够更容易进行吞咽,迷走神经中包括的喉上神经纤维在启动吞咽中具有重要作用[6]。通过对以上穴位进行刺激,可以将脑干位置网络结构系统激活,进行刺激中枢神经,重建并恢复吞咽反射弧。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期间,通过科学、规范的中医护理干预,能够在短时间内使患者脑细胞功能改善,并对其上行脑干网状结构系统进行刺激,加快受到损伤的神经细胞苏醒速度,使咽部神经支配恢复,从而进行不随意运动。

本研究结果显示,饮食试验功能评级、反复唾液吞咽试验次数方面,2组护理前对比,差异较小(P>0.05);护理后,观察组均比对照组优,差异显著(P<0.05)。吞咽能力评分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未见明显差异(P>0.05);而观察组护理后比对照组高,差异明显(P<0.05)。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6.52%)比对照组(19.57%)低,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中医护理的实施,能够进一步增强患者的吞咽功能,使其可以及早正常饮食,促进护理效果的提高,从而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此外,利用艾灸、穴位按摩护理方法,能够使患者达到舒筋活血、通舌络的作用。采用中药冰片、麝香等进行刺激,从而能够达到通络利咽的效果,及早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

综上所述,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运用中医护理,除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外,可尽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今后临床中采纳以及推广。

猜你喜欢
功能障碍穴位饮食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春节饮食有“三要”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夏季穴位养心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何为清淡饮食
健康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