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后路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研究

2021-02-07 06:11全赫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3期
关键词:后路腰椎间盘脊柱

全赫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以下腰痛和下肢放射性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骨科疾病,随着现代社会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发生显著变化,其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1-3],目前临床上先采取保守药物治疗的方法进行缓解疼痛,但疗效往往不佳或极易复发[4],因此手术治疗是常见的治疗方案,传统治疗多为开放性手术,术中需要剥离大量椎旁肌肉软组织,耗时长和创伤大,同时还可能因为组织粘连等再次引起神经压迫症状,感染风险增加,造成诸多并发症,此外,对患者机体消耗大,恢复相对较慢,在临床上逐渐不被患者接受[5,6]。近年来兴起的脊柱后路微创手术是一种新型脊柱微创手术,最适用于治疗单纯性和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在临床应用越来越普及[7]。本次研究通过脊柱后路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328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203 例,女125 例,平均年龄(39.27±5.21)岁,平均病程(2.45±0.32)年,全部病例均行腰椎CT 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均显示不同程度的腰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64 例。对照组男102 例,女62 例;平均年龄(38.16±5.43)岁;平均病程(2.56±0.19)年。观察组男101 例,女63 例;平均年龄(40.38±4.63)岁;平均病程(2.34±0.2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开放手术治疗,硬膜外麻醉,俯卧位抬高腰部,充分展开脊柱棘突,于患者腰椎后正中做切口,向外牵引骶棘肌,暴露病变椎间隙,从上方咬除腰椎板下缘1/4,从下方咬除下一腰椎的椎板上缘约1/3,切开黄韧带并开一直径约1.5 cm 的小骨窗,游离腰神经根,完整取出髓核并刮除椎间隙内部分髓核,扩大隐侧窝,解除神经压迫后修复纤维囊。

1.2.2 观察组 采用脊柱后路微创手术治疗,后路切口,内窥镜插入,显示器放大术野,用双极电凝将通道管中附于椎板上的软组织电烙后,清除软组织,吸出突出的髓核和游离髓核,同样扩张神经管,解除神经压迫。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以及手术前后的VAS 评分、腰椎功能、生活质量。①围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创口长度和术后住院时间。②术前以及术后1、3 d 采用VAS 评估患者疼痛程度,0 分为无痛,10 分为不可忍受的剧烈疼痛[7]。③采用JOA 评分与ODI 评价术前和术后出院时腰椎功能,JOA 评分越高,表明腰椎功能越好;ODI评分越低,表明腰椎功能越好[8]。④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总分100 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创口长度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 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3 d 的VAS 评分均明显低于本组术前,且观察组术后1、3 d 的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腰椎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JOA 和ODI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JOA 和ODI 评分均优于术前,且观察组患者JOA 评分和ODI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 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 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期对照组比较,aP<0.05;与本组术前比较,bP<0.05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腰椎功能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腰椎功能比较(±s,分)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术后比较,bP<0.05

2.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术后比较,aP<0.05;与本组术前比较,bP<0.05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引起腰腿痛的多发性骨科疾病,主要是椎间盘纤维环的松懈而导致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近年来我国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长,本病多发于中青年重体力劳作者和老年骨质退化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9-11]。临床常采用非手术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但传统的开放手术术中需剥离大量病变周围软组织,对机体造成较大创伤,增加患者痛苦和神经背支功能障碍和腰背肌无力萎缩等多种并发症,不利于术后康复[12,13]。

后路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微创手术方式的出现给腰椎间盘突出带来新的突破,其既能够避免剥离椎肌旁肌肉组织保证手术效果,又可最大限度地维持腰椎力学稳定性,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患者的接受度亦越来越高,手术效果越来越好[14]。本研究中首先比较了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指标,反映两种手术的治疗特点,亦能简介手术对患者的损伤情况和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显示,脊柱后路内窥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创口长度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传统的开放手术,表明该术式对患者机体影响小,能够加速患者康复。随后作者比较患者疼痛程度,VAS 评分是反映患者疼痛程度的指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1、3 d的VAS评分均明显减少,且观察组术后1、3 d 的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疼痛程度较轻,患者可以忍耐疼痛。腰椎功能是评价手术疗效的关键指标,本研究通过JOA 和ODI 评分两种主要的评价指标评估患者术后腰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显示脊柱后路内窥镜手术患者腰椎功能恢复更好,表明其具有更好的康复效果。最后比较两组生活质量,结果显示,脊柱后路内窥镜手术的患者生活质量更好,主要是术中患者创伤小和恢复了腰椎功能,明显提升了患者生活质量,促进了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脊柱后路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备临床推广价值,应该在临床中不断应用发展优化,提高手术技能,更好的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和预后。

猜你喜欢
后路腰椎间盘脊柱
局部冷热敷序贯治疗在颈椎后路术后加速康复中的应用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如何保护宝宝的脊柱
蚕宝宝流浪记
后路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猎狐”断掉贪官外逃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