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影响

2021-02-14 09:37侯庆海
知与行 2021年6期
关键词:实证分析技术创新黑龙江省

侯庆海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力量的重要性显得愈发明显,其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更加的直观。无论是普通大众还是市场组织、政府部门都对技术创新影响经济的增长越加关注和重视。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外对我国技术进行封锁和打压变得愈演愈烈,不同经济体之间的摩擦频率增大,这将使我们更加需要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以此通过一种新方式抑或新途径去赢得竞争。技术创新对社会发展以及民众福祉的提升也至关重要,其通过技术创新不仅可以促进普通民众直接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而且还能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繁荣发展,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在总结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相关数据,从新的角度构造新的技术创新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技术创新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并致力于为黑龙江省技术创新能力的亟待提升和加快形成区域经济新增长建言献策。

[关键词]技术创新;经济增长;实证分析;黑龙江省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1)06-0034-09

一、引言

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总量和质量都在快速地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总量提升得明显而质量提升的幅度并不能让人满意,甚至部分领域受到了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比如,肉眼可见的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这些负面冲击给民众带来的代价沉重,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很多并沒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提升,部分省份城市资源枯竭后的经济持续发展难以为继,这些都在我们身边切实发生,需要我们对此真正的重视起来。另一方面,在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总量和质量都在快速提升的同时,并不是全国所有地区都获得了发展,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直至今天仍十分尖锐,东西部发展程度明显的不同,城市与农村的发展程度差异明显,甚至是同一区域内也会出现发展差异巨大、贫富差异巨大的现象,这些现象与社会主义的初衷背离、与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不符,导致这种现象和矛盾的产生因素众多,有区位因素、资源因素、政府能力因素等。通过技术创新改变原有经济发展方式,技术因素去推动商业模式的改变,利用技术创新更好地去平衡区域、城乡发展。

基于此,从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影响角度出发,同时考虑区域因素,以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为案例,采用科学的体系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两个要素进行界定和测量,在此基础上构建实证模型,测算黑龙江省技术创新因素对当地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既能在理论层面丰富技术创新的优势,又能在实际层面上为当地政策制定提供建议。

在进行实证分析前,先对已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已有的相关理论基础做进一步的拓展分析。国外的学者研究时间较早,对技术创新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内的研究方向,尤其是在定性分析方面,但定量分析方面国外和国内的研究各有特色。几个比较大的方向主要在于技术创新本身的路径、动因、结果,技术创新的考核,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等,主要研究情况如下:

在20世纪初期,国外最先由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的概念,熊彼特将创新与社会发展相互结合,提出社会的发展由创新推动,尤其是技术的创新对于经济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此之后技术创新成为一个新的学派,为政府和企业重视技术创新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在熊彼特[1]之后,欧洲经济学家菲利漫有了更深层次的拓展,其认为生产力的提升与技术的创新息息相关,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新技术的发展落地从而带动经济的增长是十分明显和方便的[2]。在古典经济学领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默顿·索洛在生产函数中增加新的变量,即技术创新加入新的变量后的生产函数更加切合实际,在这一基础上,技术创新、资产、劳动力成为真正的被认可的经济增长推动力决定因素[3]。

经济学家阿罗和罗墨引出经济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具有内生属性,即经济的增长会带来其他要素的变化,经济基础条件的变化会引起一系列其他要素的变动,如社会环境、民众意识、基础设施等,这些要素的变动往往又会反过来再次推动经济的增长。在这一现象中,要素改变正向反馈属性最强的就是技术创新,从内生层面证实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4]。

单纯研究美国经济增长的学者单利塞,对美国20世纪社会经济增长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随着美国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整体民众知识素养的提升,美国经济整体水平也得到快速的发展,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推动作用非常明显,从量化角度来看,这种正向推动作用几乎是决定性的,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在众多推动要素中占比超过50%[5]。

国内对技术创新研究最早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学者杨久炎在其研究成果中向大家说明了我国技术创新的基本情况,并结合当时国内经济发展程度将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做了大胆的设想,为国内相关研究的开展做了引导[6]。经济学家彭链群在其研究基础上深入地探讨了我国技术创新与国外技术创新的不同,分析了国内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基础条件较差时的突破路径,同时也从经济增长角度剖析了增长的影响因素,在因素分析中着重介绍了技术创新的推动力[7]。学者吴育华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和理论假设中提出,技术创新是我国当下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通过技术创新能带来快速的、跨越性的发展,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弯道超车具有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8]。经济学家康胜从社会发展层面进行研究分析,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方面,技术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抓手,其通过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进而对社会整体的发展进步起到推动作用[9]。学者牛芳将我国与发达国家发展情况进行对比,指出了我国发展的明显不足领域,并对这些领域地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在其建议中通过技术创新弥补不足是一个十分可取且有效的路径[10]。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发展大课题的研究中指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影响市场经济的诸多因素中技术的创新是最有效的手段,要重视技术创新的作用,为技术创新提高合适的环境反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11]。

二、指标选取、模型构建

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对黑龙江省技术创新情况、经济发展增长情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首先将通过科学的方法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并在指标选取的基础上构建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和结果的检验得出因素之间的科学关系。

(一) 指标选择

1.技术创新指标构建

为了研究黑龙江省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关系,首先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进行测量量化。按照通常的做法技术创新的量化指标往往需要多方面综合考虑,从影响技术创新重要因素的技术创新投入X1、技术创新产出X2和技术创新环境X3三个方面相互结合,以量化黑龙江省的技术创新水平。同时,在主成分分析中,这三个方面下辖多个其他子影响要素,这些要素综合众多社会发展指标,对其他层级影响要素也需要进一步的分析,以一并构建相关指标。

2.经济增长指标构建

了解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最直接和最普遍的做法便是用当地人均GDP数据,衡量地区民众对于经济增长的获利情况,但采集GDP数据通常会忽略一些影响因素,比如,用年度数据进行分析时,年度时间过长会受到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影响,尤其是近20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物价指数逐年增加,GDP受到物价增长的影响明显。因此,按照之前学者的常用做法,本文采用同时可比较价格得出的人均GDP指数减去常量1的结果来衡量本文研究样本,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

(二) 模型构建

由上述可知,本文研究自变量技术创新指标由三方面指标构成,三方面指标下辖20个二级和三级影响子指标,因变量采用同时可比较价格得出的人均GDP指数减去常量1的结果。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先对技术创新指标三方面构成指标进行分别的计量分析,得出技术创新本身的内在结果X1=f(x1,x2,,,x6)、X2=f(x7,x8,,,x14)、X3=f(x15,x2,,,x20),为防止技术创新三方面构成指标内部相互影响,对X1、X2、X3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在此基础上,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Y和技术创新各构成指标(X1、X2、X3)进行回归分析,最终得出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Y=f(X1、X2、X3)。

三、技术创新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 数据来源及处理

研究区域情况,重点研究黑龙江省省域情况,故所用数据来源均为黑龙江省历年经济和民生实际数据,主要取自于2011-2020年10年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和黑龙江省政府部门及企业公开披露的数据。为了保证数据统一性和可用性,在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之前先进行无量纲化方式进行处理。

(二) 测量黑龙江省技术创新指标情况

首先对黑龙江省技术创新三个构成指标各自进行主成分分析,从而对三个构成指标有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主要方式就是对三个构成指标的下辖指标进行转化,防止其相互影响,转化后的指标要保证符合主成分分析要求,如方程特征根值的有效性,这样得出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才具有合理性和说服力。

1.对黑龙江省区域技术创新投入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

通过SPSS软件,将技术创新投入指标下辖的二级和三级指标带入进行指标因子分析,得出特征值结果如下:

对于以上的输出结果可知,6个三级指标中可以输出2个明显的成分出来,我们称其为F1和F2,这两个成分的特征值是4.0和0.9,与之对应的方差值是68和15,与之对应的累积数值是68和83,数据结果较好。通过这一步我们可以将黑龙江技术创新投入的三级指标因子降维成2个主成分,与此同时对降维后的主成分构建新的矩阵模型并对新的模型因子进一步的处理,这样将更好地消除指标内部之间的相互影响,得出的数据情况将会更加准确。

根据上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主成分载荷矩阵,可以得到技术创新投入指标两个主成分的表达式:

F1=0.9x1+0.9x2+0.7x3+0.5x4+0.9x5+0.6x6

F2=0.1x1-0.1x2-0.4x3-0.4x4-0.1x5+0.8x6

以上公式结果中,F1和F2为上述黑龙江省区域技术创新投入指标主成分分析中的代表成分因素,x1到x6为黑龙江省区域技术创新投入构成指标及下辖各子指标情况,从子指标系数情况来看,技术创新研发投入x1和其他配套投入x6子指标对于主成分的影响都是正向的;其他经费投入x3和地区研发人员数量x4子指标对于主成分有较大的部分负向影响。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对于黑龙江技术创新中的投入指标可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技术创新投入X1本身关于主成分的关系也有了明确的系数表达,总体来看可综合体现如下:

技术创新投入X1=(68F1+15F2)/83

2.对黑龙江省区域技术创新产出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

我们同样采用上述方式,可得出技术创新产出指标的测算结果,其中,主成分与各级子指标的关系如下:

F3=0.7x7+0.9x8+0.9x9+0.9x10+0.9x11+0.7x12+0.9x13+0.3x14

F4=-0.1x7-0.1x8-0.1x9-0.3x10-0.2x11+0.5x12-0.1x13+0.9x14

其中,F3和F4為上述黑龙江省区域技术创新产出指标主成分分析中的主要代表成分因素,x7到x14分别表示黑龙江省区域技术创新产出构成指标及下辖各子指标情况,同样的,从子指标系数情况来看,直接区域产业园区产值x12和直接税后利润情况x14子指标对于主成分的影响都是正向的;其他直接产出x10子指标对于主成分则有较大部分的负向影响。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对于黑龙江省的技术创新中的技术创新产出指标也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技术创新产出X2本身关于主成分的关系也有了明确的系数表达,总体来看可综合体现如下:

技术创新产出X2=(73F3+15F4)/88

3.对黑龙江省区域技术创新环境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

我们同样采用上述方式,可得出技术创新环境指标的测算结果,其中,主成分与各级子指标的关系如下:

F5=0.9x15+0.8x16+1.0x17+0.9x18+0.9x19+0.9x20

F6=-0.2x15+0.6x16-0.1x17-0.3x18-0.3x19+0.4x20

其中,F5和F6為黑龙江省区域技术创新环境指标主成分分析中的主要代表因素,x15到x20分别表示黑龙江省区域技术创新环境构成指标及下辖各子指标情况,同样的,从子指标系数情况来看,科研经费数量x16和大中小学学校学生数量x20子指标对于主成分的影响都是正向的;企业科研投入x18和整体地区教育重视情况x19子指标对于主成分则有较大部分的负向影响。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对于黑龙江省技术创新中的产出指标也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技术创新产出X2本身关于主成分的关系也有了明确的系数表达,总体来看可综合体现如下:

X3=(85F5+11F6)/96

(三) 技术创新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1.自变量指标的多重共线性检验

考虑到在构建黑龙江省技术创新众多指标过程中,不同指标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情况,尤其是三级子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明显,因此,在对黑龙江省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进行指标定量回归之前,对自变量之间进行一次多重共线性检验,常用的多重共线性检验方法是皮尔森相关系数法,本文也采用这种方法对技术创新核心变量进行检验。

检验结果显示,技术创新投入和技术创新产出两个一级指标之间的皮尔森相关系数较小,均低于0.1,可以得出技术创新投入和技术创新产出两个方面指标较为独立、共线程度小;而另一方面技术创新环境指标与另外两个变量的皮尔森相关系数较大,均高于0.5,从数据结果来看,技术创新环境指标与另外两个变量是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从逻辑推断来考虑,技术创新环境指标下辖的一系列子指标如科研机构数量x15、科研经费数量x16、政府和企业的科研投入x17/x18均与投入产出密切相关,故在多重共线性检验方面,为保证自变量数据的检验结果获得通过,在进行最终的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分析中剔除有多重共线影响的技术创新环境指标。

2.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通过多重共线检验的自变量与研究的因变量构建多元计量分析模型,将黑龙江省省域历史数据带入可得出如下回归结果:

从以上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自变量X1,其回归系数为330,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9,回归系数T检验的统计量观察值为34,且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可以认为自变量X1技术创新投入指标对于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增长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自变量X2,其回归系数为63,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2,回归系数T检验的统计量观察值为7,也同样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可以认为自变量X2技术创新产出指标对于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增长方面也具有显著的效果。根据上述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可以得出黑龙江省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指标,它对于当地省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如下:

Y=330X1+63X2+740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结合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黑龙江省省域近10年来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相关数据为支撑,定量分析黑龙江省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技术创新投入变量和技术创新产出变量对当地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分别高达330和63,这也可以反映出当地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指标变动带来的杠杆效应也是十分明显的。

 四、对策与建议

在得出黑龙江省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系数后,我们对各个影响指标也进行梳理和剖析,认为政策层面和企业层面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以保障黑龙江省技术创新的加速,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当地的经济增长。

(一) 政府层面

政府层面需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制定和引导作用,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促进技术创新的制度和规定等政策,从长远角度出发,引导技术创新。建议可以从当地技术创新的环境营造、技术创新主体的支持和保障、技术创新结果的转化与应用、技术创新的引进和交流等多角度进行对策制定,将政策落到实处。主要做法有以下四个方面:

1.政府层面

从上到下地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提高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从政策制定的角度出发,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活动的内外部环境。黑龙江省政府所属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创新活动,并且做好带头和领导工作,各市、县级政府也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作用。通过制定地区中长期计划、技术创新投入产出计划、教育培训计划等一系列举措,打造出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同时不断完善监督和管理机制,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2.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扶持

加大对技术创新的实质扶持力度;可以从增加金融政策扶持、完善财税政策激励、丰富技术创新保障体系等方面着手;在金融政策方面,要为科技创新类企业提供更便利的融资政策,通过创投、产投基金、政府贴息、担保等多种方式,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科创类企业的融资成本;在财税政策方面,既要全面落实当前的所得税前抵扣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将企业缴纳的税款按一定的比例返还给企业,又要研究新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在保障体系方面,主要包括资金、人员和政策保障体系。其中,资金保障体系通过制定优惠和引导型的投融资制度,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引导资金保障企业的创新投入;人员保障体系是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人员保障,既要引进高层次人才、又要培养技术型人才并要留住人才;政策保障体系是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引导、鼓励、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进而推动黑龙江的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

3.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技术创新

培育发展省际的主导产业,同时对现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一方面,黑龙江省需要加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充分发挥主导产业的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生产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产品,并通過扩散效应带动黑龙江省主导产业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要加大投入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产业链的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传统产业的生命周期,提高传统产业的整体水平,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结构。

4.鼓励技术创新的区域交流

积极与国内外开展交流与合作。黑龙江省应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与东北三省联合建立研发中心,鼓励各类科研项目的合作;充分发挥东北地区科技、产业互补性强的优势,共同打造东北三省区域技术创新高地,推动创新要素的流通,从而提升黑龙江省技术创新的综合能力。

(二)企业层面

当地企业是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享受当地技术创新带来的一系列实惠,同时企业本身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企业层面需要在企业内部重视科研人才的培养和保护、加大企业的科研投入、利用好政府的技术创新政策等,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为黑龙江省技术创新的进一步升级和经济快速良好的增长贡献力量。主要做法有以下四个方面:

1.加强技术创新队伍的建设

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人才是提高科技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技术创新人才的拥有比其他要素的积累更加重要,各类企业既要想办法引进高端人才加入,又要培养出自身企业技术创新的群体,尊重人才,调动人才的主观能动性。

2.开拓多元化的创新融资渠道

用好政府的支持政策,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除了传统的贷款途径外,企业还可以选择尝试很多其他融资方式,如政府资助、科技贷款、创业风投、科技债券等。企业要积极主动地接触和使用新的金融工具,开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3.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

利用好科技中介机构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建立并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借鉴发达地区技术创新企业的转化经验,健全、壮大并利用好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的技术扩散、科技成果转化助力。

4.推进产学研的合作

黑龙江省技术创新主要来于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的能力较差,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有很大提升的空间,因此企业可以依托科研实力较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可以设立专门的产学研基金和工作机构,通过产学研的合作和校企间的交流,结合实际生产的需要,从而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商品化进程。

[参 考 文 献]

[1] 傅家骥. 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2] 王缉慈. 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 黄鲁成. 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探讨[J]. 科研管理, 1999,(02):43-48.

[4] 池仁勇, 虞晓芬, 李正卫. 我国东西部地区技术创新效率差异及其原因分析[J]. 中国软科学, 2004(8):5..

[5] An Analysi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of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Industries in China[J]. 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012.

[6] Johnson W , Y Yi‐Jun, L Cui‐Jie. A study of the evolutionary path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odes in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f China[J].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in China, 2011,(3):257-266.

[7] 樊华, 周德群. 中国省域科技创新效率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科研管理, 2012,(1):10.

[8] 范德成, 方璘, 宋志龙. 不同技术创新途径与产业结构升级动态互动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v.37;No.489(5):63-72.

[9] 王升泉,陈浪南,刘人豪. 资产泡沫、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J]. 中国管理科学, 2020,(10):12.

[10] 王青, 潘桔.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率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29-133.

[11] 冯云廷, 计利群. 技术创新与城市经济增长波动——基于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 2020,(1):9.

〔责任编辑:刘 阳〕

猜你喜欢
实证分析技术创新黑龙江省
电子服务质量与顾客忠诚的关系研究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比较分析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动词的时态中考高频考点练习题
2014年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二等奖)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