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市肉牛饲料资源调查与营养成分分析

2021-02-23 10:04于利子
湖北畜牧兽医 2021年11期
关键词:饲草料粗饲料固原市

于利子

(固原市职业技术学校,宁夏 固原 756000)

固原市地处黄土高原暖温半干旱气候区,位于北纬35°14′—36°31′,东经105°19′—106°57′,辖西吉、隆德、泾源、彭阳县和原州区4 县1 区,面积10 540 km2,耕地面积约41 万hm2,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87.2%,人均耕地面积3 033 m2。海拔1 248~2 955 m,由南向北形成中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气候类型,无霜期96~158 d,平均152 d,绝对无霜期83 d,年平均气温6.1 ℃,年平均日照时数2 518.2 h,年平均降水量492.2 mm。固原市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垆土和山地土2 种,其中黑垆土占总面积的66.4%,分布于山地以外的广大地区,山地土占总面积的33.6%,包括山地草甸土、山地棕壤土和山地灰褐土3 个层次,分布在六盘山、月亮山等高山地区。地下水总储量约3.24 亿m3,年平均径流量7.28 亿m3,水资源贫乏,属于雨养旱作农业区,干旱是农牧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1]。牧草和饲料作物有紫花苜蓿、玉米、高粱、燕麦等,农作物主要有冬小麦、地膜玉米、马铃薯、胡麻、谷子、小杂粮等,退耕还草地以种植紫花苜蓿为主。固原市自2000 年以来,实施多年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环境逐渐改善,旱灾频率有所下降,但中华鼢鼠、野兔、野鸡、野猪等野生动物对牧草和粮食作物损毁严重。

养牛业自古以来都是固原市的传统优势产业,该市具备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优势、丰富的耕地和牧草资源、良好的光热条件,具备发展粮食生产和农区肉牛业的双重优势。肉牛作为固原市饲养的主要畜种,受地域及自然状况、饲养环境、饲料资源和饲养水平等影响,固原市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肉牛业。该市气候、水土、阳光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肉牛繁衍生息创造了绝佳环境,造就了口味醇香的“固原黄牛肉”品牌,被国家多部委评为全国肉牛品质最佳区域,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肉牛产地认定和牛肉产品认证。泾源县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安格斯肉牛育种核心区,“泾源黄牛肉”获第十六届中国农博会金奖、第21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获得中国良好农业规范一级认证。种质资源、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传统等综合因素决定了肉牛产业是固原市的优势主导产业,被确定为自治区9 大特色产业和固原市4 大支柱产业之一。本研对固原市地产肉牛饲料资源和草畜平衡潜力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当地肉牛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

1 材料与方法

从2020 年10 月开始,对全市肉牛养殖和饲料情况进行预调查,内容涉及肉牛养殖场(户)基本信息、肉牛常用饲草饲料种类、来源、价格、饲料配方、加工调制、饲喂量、饲养成本及主要牧草饲料作物品种、生长环境、收获、储存、加工调制等,同时记录肉牛品种、杂交组合、饲养方式、饲养条件及管理措施、交易流通方式和经济效益等情况。2020年11月1 日至2021 年5 月27 日,组成3 个调查组对随机抽取的不同规模、类型、饲养方式的肉牛养殖场(户)开展现场调查,共调查了固原市4 县1 区34 个乡(镇)84 个村的2 个饲料厂、23 个规模化养殖场及189 个不同规模散养场(户),记录了从2019 年12 月至2021 年5 月期间肉牛品种、杂交组合、饲料原料与来源、日粮组成、饲料配方、饲草料加工调制、饲养条件及管理措施、交易流通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情况,

共采集到饲料及原料样品338 份,包括各种原产原料、外购原料、农户自配饲料、商品饲料,四分法取样后,制备分析样品107 个,使用FOSS NIRS™DA1650 进行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钙、磷等营养成分的检测,样品同时使用NIRS™DS2500 福斯近红外光谱仪做了对照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从调查结果看,固原市肉牛养殖发展速度快,而饲草料基地建设滞后,缺乏中长期饲草料供应计划,不能做到饲草料全年均衡供应,粗饲料本土化比例不高,肉牛饲草缺口大,年缺饲草33~57 万t,每年需从外地调运大量饲草料。农户以传统养牛为主,饲草料缺乏多样化。即使是规模化养殖场,也存在饲料配方单一的现象,不能按肉牛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分段精准饲养,导致肉牛营养不均衡,饲料利用率低,维生素、矿物质缺乏为主的营养代谢病多发,种养脱节普遍存在,饲草料存在着缺乏和浪费严重双重现象。

2.1 肉牛养殖情况

截止2020 年底,固原市肉牛饲养量111 万头,其中存栏66万头,出栏45万头;适繁母牛存栏31.26万头,其中秦杂母牛占7.1%、秦川母牛占1.8%、西杂母牛占72.2%、利杂母牛占9.3%、安格斯母牛占3.1%、其他品种母牛占6.5%,肉牛品种混杂,没有形成主打品种。

固原市现有规模化养殖、合作社养殖、农户散养等多种养殖模式,有万头以上肉牛养殖专业乡镇33个、千头以上肉牛养殖示范村190个、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183 家、存栏1 000 头肉牛养殖场7 个、存栏500 头肉牛养殖场13 个、存栏100 头肉牛养殖场103 个、存栏50 头以上规模养殖户434 家。肉牛养殖户占所有农户的64.5%,有标准化暖棚圈舍7.5 万栋,占地673.3 万m2;青贮池2.6 万 座,占地347.2万m3。74.1%的养殖户建有储草棚,有储草棚的规模化养牛场占88.4%,有青贮池的养牛户占53%。82.4%的养牛场(户)为自繁自养型,其余为贩养户和混合型;92.8%的养殖场(户)育肥牛采用拴系饲养;精饲料原料主要以玉米粉、麦麸、胡麻饼按一定比例(65∶20∶15)配制而成。母牛配种方式以人工授精为主,占96.1%,配种员主要是社会化服务组织人员,包配受孕收费100~150 元/头;犊牛出生重36~60 kg,主要品种为西门塔尔牛,占牛群的89.5%以上;其次为安格斯牛、利木赞牛、夏洛莱牛、秦川牛等及其杂交改良后代。近7年该市肉牛养殖户先后从澳大利亚等地引进黑安格斯母牛,培育了国内最大的安格斯基础母牛群,良种肉牛覆盖率68%。犊牛断奶时间主要集中在4~6 月龄,以4 月龄断奶最多,占57.1%,其次为5 月龄,占24.3%,6 月龄为0.9%。犊牛隔栏补饲时间都在30 d 以上,30~40 d占86.0%,15~30 d 占10.1%,60 d 以上占2.8%。犊牛平均采食日龄在16 d,只有2.3%养殖户训练犊牛开食。牛补饲和断奶过迟会影响母牛发情和整体繁殖率,因此母牛产后第1 个发情期一般不配种[2]。由于饲料营养不均衡和过度哺乳,母牛和犊牛常患营养代谢病[3]。

2.2 饲料资源及利用

调查发现,该地区多数养殖场(户)精饲料以玉米、麸皮、胡麻饼、豆粕为主,粗饲料以玉米秸秆、青贮玉米、小麦秸秆为主。大部分养殖场(户)常年饲喂单一饲草,混合料添加比例低,导致肉牛营养代谢病多发,异食癖现象严重。

从饲草料种类和来源看,粗饲料中原产占71.2%,外购占28.8%,原产粗饲料以玉米秸秆、小麦秸秆、青贮玉米等为主,还有少量糜草、莜麦草、中药材秸秆等。外购粗饲料有稻草、小麦秸、芦苇等,主要采购于河南、安徽、陕西等地,麦秸到场价为1 080~1 180 元/t,玉米秸为780~900 元/t,稻草为900~1 090 元/t。精饲料中原产占83.6%,以玉米、各种豆类、燕麦、小麦等为主,年产48.8 万t;外购占16.4%,有玉米、豆粕、菜粕、豌豆、各种添加剂及商品饲料等。非常规饲料有豆渣、马铃薯渣、果渣、饲用灌木、向日葵盘、尾菜等。商品饲料含有犊牛精补料、育肥牛饲料、育成牛饲料、各种饲料添加剂等9 个不同品牌,其中有0.6%养牛户使用4 个品牌的生物饲料。

精饲料主要为玉米(100.0%)、带芯玉米(83.2%)、麸皮(99.5%)、次粉(89.3%)和胡麻饼(99.5%),有34.2%添加豆粕、29.8%添加菜粕,还有26.5%添加带皮燕麦、小麦、糜子、谷子或豆类;养殖场(户)中78.5%同时使用3~4 种精饲料,14.8%使用5 种以上精饲料,10.2%使用浓缩饲料或预混料,8.3%的养殖场(户)使用维生素、微量元素复合添加剂,12.4%使用各种类型舔砖。所有调查养殖场(户)中96.0%的使用玉米秸作为饲草,仅使用玉米秸作为饲草的养殖场(户)占59.9%,23.1%的养殖场(户)同时使用3~4种饲草。89.5%的养殖场(户)种植地膜玉米,收获子实后秸秆作为饲草,子实出售或作为精饲料,46.5%的规模养殖场种植青贮玉米。由于种养布局不匹配,牧草丰欠不均,52.4%的养殖场(户)需要外购饲草。受种植业影响,多数养殖户常年以麦秸、玉米秸和青贮玉米等饲料为主。

2.3 饲草生产及草畜平衡

牧草和农副产品是肉牛的主要饲料,饲草主要由天然草原、人工种草、农作物秸秆、尾菜、退耕还草地及林间种草提供,生态建设中种植的大量柠条还未被有效利用。2020 年全市种植粮饲兼用玉米约6.9 万hm2、紫花苜蓿约4 000 hm2、1 年生禾草约5.3 万hm2;全市天然草原约23.3 万hm2,总产草约31.4万t;多年生牧草(以紫花苜蓿为主)大田种植面积约13.3 万hm2,年收2~3 茬,总产草约106 万t;林草间作多年生牧草面积约6.7 万hm2,总产草约8.5万t;一年生禾草面积约5.3万hm2,总产干草约56万t;青贮玉米面积约1.9 万hm2,总产草约67.2 万t;子实玉米面积约7.2 万hm2,总产干草约108 万t;其他农作物面积约4 万hm2,主要为莜麦、谷子、糜子、豌豆、中药材等可利用秸秆,总产干草约13.8 万t。全市年饲草总产量约390.9万t。

2020 年全市肉牛饲养量111 万头,马、骡、驴共2 万头,羊240 万只,按羊单位折算比例(牛为1∶5,马、驴、骡为1∶4.5),总饲养量折合804 万个羊单位,每个羊单位需饲草按550 kg/年计算,需饲草约442.2万t/年,每年缺51.3 万t。从近10 年情况看,年缺饲草33万~50 万t。在风调雨顺的年份,彭阳、隆德县本地饲草基本能自给,但2021 年遭遇严重干旱,仅彭阳县饲草缺口达20 万t。从草畜平衡情况看,目前固原市总饲养量为804 万个羊单位,而饲草总容畜量为711 万个羊单位,超过容畜量93 万个羊单位,饲草不足及加工调制技术落后已严重影响了当地肉牛业的发展。

随着自治区9 大产业和固原市4 大支柱产业的确立,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固原市今后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稳定在20 万hm2左右,可产草约159万t;种植1年生禾草6万hm2左右,可产草约63 万t;种植饲料玉米6.9 万hm2,可产草104 万t;种植青贮玉米1.9 万hm2,可产草67.2万t;种植粮食作物23.9万hm2,可产秸秆82.3万t;天然草场稳定在23.3 万hm2,可产草31.5 万t。总计年产饲草约507万t,总饲养量折合922万个羊单位,还有118 万个羊单位的饲养空间,折合肉牛养殖数量潜力为23.6 万头。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粮改饲引草入田,优质饲草产量和质量提升具有一定潜力。从目前情况分析,固原市肉牛产业应以提质为主外,增量上升的空间要和饲草种植面积相匹配,这样才能为肉牛产业的健康、高效发展提供充足的饲草保障。

2.4 饲料营养成分结果与分析

由表1、表2可知,在各种饲料原料中,同名原料的营养价值也存在较大差异。在测定的6个胡麻饼样品中,粗蛋白质平均含量为33.58%,其中MY-13最高,为34.79%,PY-002 最低,为31.41%;在测定的9 个青贮玉米样品中,粗蛋白质平均含量为6.99%,其中10-0104 最高,为10.10%,10-0412 最低,为5.88%;由表3 可知,不同饲料原料粗蛋白质含量有很大差异,豆粕粗蛋白质含量最高,为42.74% 玉米芯最低,为5.46%。

表1 不同来源胡麻饼营养成分含量

表2 不同来源青贮玉米营养成分含量

表3 不同饲料原料粗蛋白质含量

从检测结果可知,因来源、产地、品种不同,同一原料粗蛋白质含量也会出现较大差异。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粮食、饲料作物品种经不断的选育,其营养成分含量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受农业种植技术、种植环境、收获期、利用状态(如新鲜原样、风干、带穗或壳等)、加工调制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同一原料营养价值差异很大。

2.5 饲料加工调制情况结果与分析

经调查发现,规模化养殖场中TMR 全混合日粮机使用普遍,该机器加工的饲草普遍过细,76.0%的养殖场(户)饲草加工后长度在3 cm 以下,玉米等精饲料未采用压片而是粉碎的方式,导致粉碎粒度过细的现象。仅有1.3%的养殖户会对购进的饲草进行碾压和过筛除尘,16.8%的养殖场(户)将玉米带芯一起粉碎。在调查的养殖场中,其中2 个养殖场在饲喂玉米秸秆前会进行膨化处理,1 个养殖场饲喂玉米芯前会进行发酵处理。

目前,固原市资源饲料化程度低,粗饲料加工调制技术落后,浪费和供给季节性不平衡问题突出。养殖场(户)以青贮玉米主要饲料,但由于受到玉米品种、收获期、带穗或不带穗、含水量、压制、加料、封窖方式以及取喂方法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玉米饲料的营养成分含量与质量存在很大差异。

3 小结与讨论

饲草料成本占肉牛养殖成本的60%~70%,种养结合是降低肉牛养殖成本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调查中发现,目前固原市肉牛养殖业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种养分离,肉牛业产业链中种养脱节,导致养殖效益低,规模养殖场种养结合比例只有49.1%。为了当地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升肉牛业竞争力,需要发展本土化粗饲料,提高本土化粗饲料的产量和质量。对固原市肉牛和土地进行优化布局,以草定畜,达到草畜平衡,种与养相结合,依据资源禀赋和优势,发展草畜循环产业,有效调控当地饲草料季节性盈亏,实现粗饲料的本地化生产。需加强现有饲料资源营养组合效应的研究,调控日粮营养结构,开发肉牛分段精准饲养饲料配方,优化粗饲料加工技术,实行精细化、精准化养殖,提高饲料利用率,为推动固原市肉牛产业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饲草料粗饲料固原市
粗饲料降解剂技术在肉牛养殖中的应用
粗饲料在猪养殖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绒山羊怎样合理搭配饲喂粗饲料
饲草料资源的利用途径
《饲草料收贮与加工》课程教学方法探究
饲草料加工调制方法及今后发展建议
奶牛粗饲料的加工与应用
宁夏“六盘山旅游杯”全国诗文大赛评委名单
木垒县青疙瘩饲草料基地开发建设和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