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类职业院校治理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1-03-02 01:11李江华练崇权
职业教育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治理能力提升高职院校

李江华 练崇权

摘要:深化高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提升交通类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是今后我国交通类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目标。通过分析交通类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究提升交通类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路径和措施,提出优化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完善治理制度,着力推动交通类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1)02-0036-06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职院校治理改革和治理能力提升工作。2010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2016年,《交通运输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强调,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当前,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高职院校教育体系,迫切需要交通类高职院校深化治理改革,创建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特色和学校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促进交通类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提升。

一、交通类高职院校“治理”概念的内涵

简要说,所谓“治理”是指“统治”“管理”。全球治理委员会(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认为,“治理”是个人或组织、公共部门或私有部门处理其工作事务的多种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利益者得以调和,并采取共同合作行为的持续过程。可见,“治理”是一个总和性的概念、一个“持续过程”。将“治理”运用到高校教育改革和管理领域,才出现了“高校内部治理”等新概念。交通类高职院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其内部不同利益相关者主要有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等,外部不同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行业、企业和其他院校等。另外,我们还必须明晰“治理”与“管理”之间的根本区别。“治理”着重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责权利的划分和相互制衡,以及利益相关者对有关工作的共同参与和协作,其路径是自下而上、多元双向的;而“管理”注重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措施和行为,其路径是自上而下、一元单向的[1]。

交通类高职院校治理结构,是现代交通类高职院校制度在治理层面所形成的制度化结构,并且通过学校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分配和制度安排以达到权力主体之间的分权制衡。交通类高职院校治理结构作为高职教育治理的载体,建立权力运行科学、组织架构合理的治理结构是实现高职教育善治的基础。

交通类高职院校的控制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监督权力四大权力共同构成学校的治理结构,而各种权力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分配和运行状况会对学校的治理效率和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如图1所示。要在学校实现高水平的治理,就必须对各方利益主体的权力进行科学分配。

二、交通类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交通类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状

近年来,交通类高职院校“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治理机制已见雏形。教育界对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效提高领导班子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能力,进一步理顺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关系已趋向共识。然而,现代交通类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提升面临着诸多新挑战,关于交通院校内部治理能力的研究,更多地聚焦在治理结构、治理体系等问题的探讨上,真正对于治理能力提升的新路径则鲜有触及,新常态下交通类院校内部治理能力提升相关工作尚任重道远。

(二)交通类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存在的问题

目前,尽管党和国家在不断号召要积极推进交通类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提升,方向目标明确,并出台了不少的相应举措,总体运行态势良好,但创新改革的路径和措施依然不足,一些问题依然突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单一僵化。集权式管理问题依然突显,决策单一;管理理念滞后,缺乏创新;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尚不完善,权力过多地集中于学校层面,二级学院(部)自主权受限,管理重心未真正实现下移,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无法保证,决策执行的有效性得不到保障[2]。

二是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尽管全国各地交通类高职教育在不断改革发展,然而缺乏改革发展的模式标准与规范,缺乏对交通类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提升的有效管理制度,忽略长远机制。

三是监督机制不健全,责权利不够清晰。政治权力和行政管理权居主导和强势地位,学术管理权的自主性和民主性得不到充分体现,教授治学的学术原则未能真正彰显。

四是交通类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提升策略的创新不足。尚缺乏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致使交通类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未能真正“知行合一”。虽然目前全国各地高等教育蓬勃发展,但是缺乏对交通类职业院校内部治理能力提升策略的有效管理制度,缺乏专业人才队伍,缺乏长远机制,忽视宣传教育。

五是校企合作共享层次不够深入,合作发展不够平衡。交通类高职院校只有广泛深入地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打造互信、互助、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实现与行业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行业、职业、专业的有效对接,真正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

六是交通类职业院校内部治理能力提升的实效性有待提高。部分交通类职业院校对高等教育新常态下内部治理能力提升理论认识不足,没有深刻地理解高等教育新常態下交通类院校内部治理能力提升相关理论体系,甚至个别交通类院校对高等教育新常态下内部治理能力提升策略未能完全认同,导致交通教育内部治理能力提升实效性不足。

七是推进交通类职业院校内部治理能力提升活动较为简单,搞形式主义。当前,交通类职业院校之间核心竞争力发展已從硬实力的增长转向软实力的提升,迫切需要通过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进而提升内部治理能力。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长期投入相对不足、起点低,底子薄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交通类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力度不够,客观上影响到交通类职业院校内部治理能力提升。交通类职业院校内部治理能力提升策略中发挥优势作用的载体和途径多为零散的和短期的各种形式,尚未形成完善的有效机制,因此,不具备长期性和可持续性,交通职业教育优势尚未完全发挥,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努力。

三、新时代交通类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提升的路径

治理能力是构建交通类高职教育的血脉和灵魂,是现代交通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精神脊梁。而提升治理能力是在贯彻、推进党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推动交通类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是遵循高职院校教育跨界属性的内在规律,也是促进交通类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根本保障。

现代交通类高职院校要在多元教育体系中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必须依赖创新发展的教育理念,挖掘交通类高职院校治理创新发展潜能,推动交通类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打造交通类高职院校治理的新模式,发掘现代交通类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提升的创新路径,提高交通类高职院校治理的实效性,促进高职类交通教育“知行合一”,促使交通类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提升转化为自觉修为,创立卓有成效的工作体制,推动交通教育健康发展,构建交通类高职院校内生式动力治理和发展机制[3]。因此,提升治理能力是适应交通类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的必然要求。完善治理结构、提升交通类高职院校治理能力作为深化高职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激发交通类高职院校办学活力、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交通类高职院校要结合实际,积极构建治理能力提升的改革发展总体线路图(如图2所示)。

(一)依法制定和完善体现交通行业和职业教育特色的学校章程

制定交通类高职院校章程要充分考虑和展现交通行业特色和职业教育特点,这既是学校顶层设计的体现,也是建立现代交通类院校规章制度和保证交通类院校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章程是职业院校内部的“宪法”,不仅与国家和地方的法律和制度相关,也与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规定和制度有密切联系,是促进学校教育健康发展、提升学校内部治理能力的关键载体[4]。在章程和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交通类高职院校既要规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明晰职业院校内部治理过程中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之间相互制衡的关系,又要明确职业院校与政、行、企、研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二)构建以章程为统领、与时代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体系,实施依法依规治理学校

管理制度在交通类高职院校建设、改革、发展和稳定中发挥着基础性、长期性、根本性和稳定性的作用,治理现代化的着眼点是管理制度的现代化。以学校《章程》为统领,建立健全、规范、统一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体系。认真组织学习和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内涵式发展活力,优化学校组织结构,推进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全面梳理和健全制度体系、运行流程,为学校建立和完善现代教育制度、推动各项事业科学发展、提升治理能力提供保障。

突出引领,健全机制,强化协调联动,推进内部治理体系不断优化。全面开展以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为基础载体,以优化完善运行机制为核心,以岗位设置、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为重点的系列改革。按照学校章程明确的基本职能和治理结构,打破原有的体制和制度框架,重构或完善决策制度、工作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民主管理与监督制度、学术组织制度等五大制度,不断完善各种工作流程、内部机构规则、议事规则等,实施依法依规治理学校。同时,要全方位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因为人事分配制度是深化职业院校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的中心,也是交通类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和时代科技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规划职能、科学设岗、合理编制、总量统筹、竞聘上岗”是交通类高职院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全面施行编制人员定岗制度,对人员岗位实行全面有效管理,改革创新传统管理模式,实施全员竞争上岗,切实做到人岗相配、人岗相适;推行以教学能力、岗位考核和业绩考核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机制;实施“以岗定薪、责薪一致、按劳分配、优绩优酬”的收入分配原则,实行创新的现代绩效工资制度[5]。以绩效为导向,实施目标管理,提升管理效能;宏观调适,建立静态监控和动态调整相结合的约束机制。

(三)建设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和学校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促进交通类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提升

“特色校园文化”必须以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为主导,融入区域、行业和企业等相关文化,凸显学校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积淀、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特色校园文化是激发职业院校内生动力的精神引擎。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沙因(Ed-gar H.Schein)指出,企业文化再造是推动企业前进的源动力。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校训,熏陶、劝勉和激励了无数清华、北大人。这充分说明校训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校园特色文化的灵魂,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经久不衰的生命力。现代交通类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要竭力通过建设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和交通类学校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引导作用、行为规范功能和融合渗透效果,推动和创新文化育人工作。特色校园文化也是推进交通类高职院校依法治校的精神体现,是实现学校治理目标的精神动能,又是学校发展的软实力,具有浓重的熏陶和育人功能。交通类高职院校只有建设符合职业教育特色和学校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润物无声,促使学生形成对技术技能人才高度崇拜,对工匠精神高度认同,对进德修能高度自觉,才能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而实现交通类高职院校的治理目标[6]。

交通类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在丰富传统校园文化形式和内容的同时,不断挖掘校园文化的新亮点,使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建设空间和环境不断得到拓展和创新,构建“全方位育人文化环境”体系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优化管理,完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构建运行规范的交通类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框架体系

2011年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为交通类高职院校建立共同治理的组织结构明确了要求和方向。为此,要健全完善交通类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高效的执行机制、民主的参与机制、完善的监督和协调机制。因此,交通类高职院校要群策群力,多措并举地促进治理能力提升,如图3所示。

第一,要健全行政决策机制。行政行为的基点是决策,所以,规范决策行为是规范行政权力的关键点。正确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前提和保证,交通类高职院校要创建健全的行政决策制度,把专家论证、群众参与等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重要程序,保证决策制度民主、公开、公正、科学;完善党政联席议事制度、党委议事制度和院长办公会议事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指导,严格落实“三重一大”问题的决策、审核和咨询制度。

第二,要实施责、权、利明晰的内部管理和执行机制。提高一个单位内部管理执行力的前提就是明确各管理层之间的职权和责任,使各管理层之间的结合更加科学、合理,更好地发挥它们管理和执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交通类高职院校必须牢固树立“明晰职责、规范权限、严格管理、强化服务”的管理原则,不懈地坚持“简化机构、改革机制、挖掘潜能、提升效能”的管理目标。

第三,要加强监督机制建设。健全的监督体系是制度得以切实落实和执行的根本保证。交通类高职院校要加强纪检监督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纪检组织的监督作用,对一些重要部门、关键环节、特殊岗位,特别是大宗采购和工程建设,必须进行全面的跟踪监督;进一步完善校务公开制度,让师生员工、家长和社会等更多地积极参与监督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现代交通类职业教育若要更好地发展,必须树立正确的现代治理理念,改革创新管理模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的多元主体作用,形成合力并发挥最大效能,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积极构建交通类高职院校内生式动力治理和发展机制。(见图4)

(五)改革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政行校企共享育人成果

201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明确了基本原则:切实推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改革机制,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政行校企共享育人成果。

只有深化改革交通类高职院校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才能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交通类企业在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不应是旁观者,而是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校企双方要坚守“资源整合、文化融合、产学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协同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踐)基地、技术服务和工程中心、研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切实增强学生技术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并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推进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相互衔接,推动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互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已成为学校实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服务社会、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深化校企合作,延伸校校合作,建立起政府主导、企业协同、行业和其他院校参与的四方联动的利益共同体,深化合作,改革创新以促进就业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紧密型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不断深化校企产教融合的动态管理,实现政行校企共享育人成果,实现学校发展、企业壮大的“朋友圈”共赢局面[7]。

综上所述,新时代交通类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提升路径如图5所示。

交通类高职院校如何选取正确的治理发展路径,决定着学校未来发展的速度和高度。改革和完善交通类高职院校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是新形势的必然要求。构建符合交通类职业教育特点的治理机制是提升交通类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前提;改革和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是提升交通类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基础;深化院校重要领域的改革是提升交通类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关键,也是促进交通类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李强.职业院校内部治理能力提升研究[J].职教论坛,2017(10):51-56.

[2]张铭.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提升的路径[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11-13.

[3]朱千波.教育治理: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改革的新趋向[J].高教学刊,2015(23):154-155,157.

[4]接剑桥,张弛.职业院校内部治理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2):27-29.

[5]陶林.高职院校要适应发展新常态[J].价值工程,2015(5):252-254.

[6]胡正明.高职院校如何推进文化育人[N].光明日报,2016-03-01(15).

[7]蓝洁.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框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0):9-13.

(责任编辑:杨在良)

猜你喜欢
治理能力提升高职院校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探究
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精神”
政府网站建设及在提升治理能力中的作用分析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