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温州童谣出发浅谈语言规划视角下的温州方言保护

2021-03-04 07:39周怡谷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童谣温州方言

■周怡谷/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

一、前言

温州童谣特指流传于温州一带的民间地方歌谣,这些出自市井之口的歌谣既成为温州社会生活的影像,也是温州方言土语的宝藏,更是温州历史的另一种见证。温州童谣起源于明朝,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产生于生活、劳动之中,并且以口耳相传的形式继承和发展至今。2009年,温州童谣列入温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的影响和价值不言而喻。温州童谣是温州历史、文化的产物,温州童谣要以温州方言来吟唱才能更好地展现其中的韵律美感,温州童谣的传承对温州方言的保护与推广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温州童谣的文化内涵

温州童谣是当地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它除了真实反映当时人们口头语言的面貌外,还记录、保存了人们的生活习俗、地名和特定事物等,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民俗习惯,并通过想象、隐喻等显示了人们的奇思妙想,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安贫乐道的气度。

(一)温州童谣是旧时世态民情的反映,是人们寄托情感的贮藏器

例如童谣《正月初一头》。这原是一首表现贫困生活的童谣,讲的是贫困家庭孩子多,只能轮流吃一道由萝卜做成的汤,本应是压抑、苦闷的,但童谣用诙谐的语言描绘了生动的人物形象,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这个家庭中十个孩童不一样的行为和性格,如老大就是大快朵颐,老二只能喝汤,老三拿起筷子,老四吃不到只能流眼泪干着急,而老五去找家长,希望家长能帮他一把,直到最小的小十看到盛着萝卜的罇十分干净,这场争夺食物的大战才就此落幕。这首童谣,读者读来乐趣无穷,在感叹旧时社会艰苦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豁达。人们可以据此了解旧时的民情民风,也可以了解作者寄托的情感。该童谣部分摘录如下:

(二)温州童谣是儿童游戏的产物和延伸,是儿童启蒙教育的助推器

例如童谣《问姓谣》。这首童谣是儿童拍手游戏歌谣,由两个孩子一边拍手一边念。童谣中包含了大量的名词,如“黄金、青草、高山、年糕、糯米饭”等,让孩子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这些名词。可以说在当时,这些游戏歌谣是儿童语言的启蒙,也是儿童了解生活、体验大人思维的一种方式。这首童谣体现的用具体事物来理解抽象概念的方法,问答式的教育方式及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都可以给儿童启蒙教育以启示。该童谣部分摘录如下:

(三)温州童谣是旧时地名和民俗习惯的记录,是人文、历史资料的重要宝库

例如童谣《叮叮当》中提到的“三脚门、松台山、妙果寺、孤老堂”等就记录了温州历史上的地名、历史景物和历史事件。“三脚门”即今温州城区来福门之旧称,为1681 年前营造的白鹿城七大门之一,又名三角门。“松台山、妙果寺”的称呼一直延续到现在。“孤老堂”的旧址在今温州城区的妙果寺商城。这个地名背后还有一个故事——明末年间,温州遭受水灾,百姓纷纷举家动迁,无依无靠的“空巢老人”只得流浪街头、乞讨活命。当地一位胡姓员外,不忍目睹,发起兴建孤老堂的倡议,后在众人的支持下建造成功。此一善举,使生活不能自救的孤寡老人有了安身之栖。人们可以据此童谣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更深刻地体会地名背后的内涵。该童谣摘录如下:

同时童谣中也不乏隐喻,喻体大多来源于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且广泛多样,包括动植物和生活用品,如“蛐蛐、稻秆、铁钉、墨水”等,充满生活气息。这使得童谣既有真实客观的叙述也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为听众展现一幅幅贴近生活但又充满趣味的画卷。

童谣《点指扳扳》中的“做官不清,不如烂铁钉”,就是一种典型的明喻,包含了隐喻的本体、本体特征、喻词、喻体、喻体特征五个部分。本体是“做官”,本体特征是“不清”即不清明、不公正,喻体是“铁钉”,喻体特征是“烂”,喻词是“如”。虽然烂铁钉仍然固定在某一位置,但是它的作用已经被削弱了,无法再承受更大的压力,保持物品的稳定,相似地,对于贪官来说,即使他们还在岗位上,但也发挥不出应该有的作用造福百姓,反而造成了一种隐患,危险可能随时都会降临到百姓身上,可以说比烂铁钉还不如。因此在童谣中用了“不如”表达了不满之情,下文也解释了“不如”的原因——“铁钉好回炉”,烂掉的铁钉还能够回炉重造,重新制造出完好无损的铁钉,但是不清明的贪官无法重新投胎,因此比烂铁钉更顽固、更难清除。该童谣部分摘录如下:

此外,童谣《打珓杯》中的“蛐蛐弹琴”采用是比拟的手法。其中本体是“蛐蛐”,喻体特征是“弹琴”。弹琴唱歌是人类特有的,蛐蛐只会鸣叫,说它会“弹琴”其实是想表达蛐蛐的叫声像琴声般悠扬、旋律动人。日常生活中,人们听到的蛐蛐的叫声大多是单调的、刺耳的,这里运用比拟的手法,赋予蛐蛐人的行为,将单调的虫鸣声变幻为悠扬的琴声,为这首童谣营造了悠闲、愉快的气氛。

三、温州童谣的保护方法探索

随着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在温州,普通话已经成为重要的交际语言。学校授课语言是普通话,社会上接触到的报纸杂志、广播等也以普通话为主。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已经不会唱童谣,孩子们接触童谣的环境仅限于年长一辈的老人。于是孩子们在校远离温州方言,在家使用普通话,有的孩子仅仅能听懂温州方言但不会说,甚至有的根本听不懂。这也是温州童谣逐渐淡出孩子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改变这个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探索。

(一)领导部门层面

在领导部门层面,首先需要认识到温州童谣的价值和地位,而后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为温州童谣的收集整理和普及推广提供政策依据和法律保障。这就需要方言专家、语言学者的参与,确定温州童谣的语言学价值、文学价值、文化历史价值等,让更多的市民开始重视童谣,重新拾起儿时的记忆。在童谣的收集整理方面,有关部门需要提供资金支持,使调查项目能够顺利展开。收集到的童谣也是珍贵的方言语料,对于完善温州方言语料库有着积极作用。如温州市图书馆建设的温州话资源库就十分完备,内容涵盖方言概述、方言荟萃、方言吟诵和方言研究,可供读者了解和学习。

在童谣的普及推广方面,领导部门也需要担当引导者的角色,联动学校、社会、个人,共同推动童谣的学习和传播。此外,领导部门可以考虑将童谣与公共服务结合起来,让童谣进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观念和想法。如可以在公交车上的公交电视中定期播放童谣视频,在公交站台处张贴学习童谣的宣传海报,公开图书馆中现有的童谣影视资源,让人们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到相关的学习视频和视听文件等;还可以举办以童谣为主题的歌唱比赛、话剧比赛等,促进人们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社会层面

在社会层面,重点在于发挥学校教育和媒体传播的作用。在中小学教育中,除了常规的课程教育外,还可以增设兴趣类、方言类、地区类课程等。兴趣类课程帮助中小学生开拓思维,全面发展;方言类课程帮助中小学生掌握原始乡音、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地区类课程介绍本地的名胜古迹、奇闻轶事、伟人事迹等内容,帮助中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温州的历史和人文精神,加强家乡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在方言类课程中,可以进行童谣的学习,童谣以一种轻松、愉悦的形式展现,让中小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学习方言。

在媒体传播方面,广播、电视、互联网等都可以进行童谣的推广。而且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广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广, 2018年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推出了一档方言类节目《讲讲温州话》,节目通过比赛的形式,在全社会招募参赛人员,比赛内容涉及方言词义、方言故事、童谣等,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且节目还以新媒体的方式进行宣传和传播,进一步扩大了影响,激发了全民参与的热情。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童谣的保护和传播也可以借助新技术进行创新和发展。比如,制作童谣卡片,运用AR技术或以二维码的形式储存音视频,用户只需扫描卡片,即可收听或观看,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娱乐。

(三)个人层面

在个人层面,最重要的就是家庭的教育,需要改变父母和儿童对方言的认识。父母应该意识到学习方言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用方言进行交流,为儿童营造一个方言的环境氛围。此外,儿童是童谣天然的拥有者和传播者,是童谣传承的第一人,儿童对温州童谣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家长们应该意识到这一点,让孩子从小就接触温州童谣,孩子们之间的口耳相传,才是最好的“活态传承”。

四、温州方言的保护规划

(一)提升温州方言地位

温州方言保护要从规划温州方言的地位开始。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要重视温州方言的运用,创造温州方言的使用机会,提高温州方言的使用率。如服务性质的行业和场所,应该允许使用普通话和温州方言。公共交通中的站名播报,银行、领导部门工作人员的咨询服务及其他公众服务行业和公共设施等,都应该支持普通话和温州方言。例如温州公交车上的站名播报,就是普通话与温州方言结合,给人以亲切感,同时也能帮助青少年沉浸在温州方言的氛围中,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此外要依靠方言学家的调查材料与研究成果,建立健全科学的方言语料库;同时还要依靠领导部门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在宏观层面上提升温州方言地位,让全社会对方言乡音重视起来。

(二)多方联动、高效传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的传播效率也进一步提高,多方媒体的联动形成的传播网络能最大程度地提高传播效果。比如电视+新媒体的模式,制作与播出温州方言节目,与新媒体的宣传与推广结合起来,正如《讲讲温州话》这档节目那样,对温州方言起到高效传播的效果。再比如新媒体+互联网,通过AR 技术制作温州方言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如温州方言名词解释、温州方言故事讲述、温州方言歌谣吟唱等内容,通过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让人们能够方便快捷地学习温州方言。

除了媒体内部的相互联动,媒体传播与学校教育也可以结合起来。学校可以通过制作慕课来进行传播。制作优秀的温州方言慕课,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或官方网站进行发布,青少年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节约了时间、节省了场地,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丰富了青少年们的课余生活,寓教于乐。

(三)重视家庭教育

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这里牵涉到语言的本体规划,即某一语言或文字内部对其自身的普及推广及标准化和规范化,这是关于语言文字内部的研究与完善的关系问题。方言的本体规划需要语言学家做大量方言本身的规范和记录工作,更需要原语者的积极参与以保证各地方言的鲜活。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被使用的语言才能体现出它真正的活力和魅力,而用普通话记录下来的方言本身就流失了地方韵味,所以方言的本体建设需要培养大批当地原语者。一般来说,祖父母说的方言即可认为是比较标准的方言,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祖父母的作用可谓是至关重要。首先父母要认识到温州方言的重要性,其次父母应该带孩子时常探望祖父母,并且用温州方言交谈,给孩子们创造温州方言使用的环境。而祖父母们也应尽量用温州方言来与孩子交流,将最纯粹、最正宗的方言乡音传递给孩子们。多听、多说、多想,才能更好地传承与保护温州方言。

五、结语

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方言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方言的保护很有意义。普通话的推广与方言的保护并不矛盾,一方面我们需要一种中介语言来进行高效的交流,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保留各地方的语言特色。语言规划的终极目标是通过语言使用终端(即个体)来实现一个整体的社会目标,产生既定的社会效应。方言通过方言使用者进行传播,故而保护方言的核心工作应该是增强方言使用者的语言意识,提升方言的地位,树立方言使用者的语言信心,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语言态度。方言使用者的语言活动极大地受到语言政策和社会现状的影响,语言规划的重点应该在于促进方言使用的语言行为,通过相关部门、学校、社会组织等来引导实施。最后,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创造一种生动、高效的传播模式,在全社会范围内产生影响,全民参与其中,共同促进方言的传播与保护。

注释:

①②郑薏苡.试析民间童谣的地域文化特色——以浙江温州童谣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0(12):177.

③李福莉,杨满仁.从语言规划角度看方言保护[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83.

④⑤李福莉,杨满仁.从语言规划角度看方言保护[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84.

猜你喜欢
童谣温州方言
快乐童谣
好玩的温州乐园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温州模式已经成为明日黄花?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民营制造业之都”的“跑路”效应
“民营制造业之都”的“跑路”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