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医学生创新创业的路径探析*

2021-03-05 07:26姚冰洋
现代医药卫生 2021年5期
关键词:边界医学生伦理

廉 伟,姚冰洋

(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9)

在全球化时代下,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必然,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新时代,中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需要全面推进创新创业发展,最大限度地释放创新创业动能,鼓励高校人才科研团队与科研院所、社会企业共建产学研一体的创新实体。创新创业是鼓励高校大学生自主创新、自主创业的重要渠道,也是激励青年人才发展的教育内容。习近平针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强调:“要强化激励,大力聚集创新人才,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1]医学生作为卫生健康领域中推动医药、医疗发展的未来中坚力量,其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我国未来医疗事业发展的前景,因此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任务更为紧迫。值得肯定的是,医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师资队伍的扩充、课程体系的完善、教育环境的优化、载体平台的构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谨防陷入独白自守、主客二分、伦理无涉的发展困局中。新时代医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路径应当在边界突破、角色互动和伦理关涉中进行探索,在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实现健康中国高质量发展目标。

1 新时代医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指向

在新时代人才强国发展战略中,创新创业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医学类学生的科研创新成效在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毋庸讳言,当代中国医学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科研创新在医学领域的独立自主,从最早的舶来技术、二手技术快速发展到同步技术,直至今天的自主研发技术,充分彰显了我国现代医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持续性成效。但是,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同时,新时代医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谨防陷入边界自守的窠臼中,规避因“唯专业论”“唯区域论”“唯西医至上论”而造成的创新滞后性。因此,新时代医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指向需从边界突破入手,在摆脱学科边界、中西方区域环境边界、中西医思维理念边界的桎梏中探寻新时代医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进路。

1.1突破学科边界 学科边界的突破包括了对理、工、农、医之间的学科门类边界的突破;对医学类高校中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医药卫生管理等学科专业边界的突破;对内科外科及其所属专科之间的学科科属边界的突破。医学院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要打破独白自守、不容异己的“唯专业论”认识。如果守着专业领域的“一亩三分地”而故步自封,则是以坐井观天的狭隘目光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自说自话。长此以往,医学的系统化知识体系也会因学科边界的僵化而走向零散化、碎片化状态,创新空间也会在黔驴技穷中渐次发展至无迹可寻。学生创业活动是教学与科研活动的延伸,而完善的创业教育是教学、科研与学生创业活动之间的互相支撑形成的完整网络[2]。因此,医学生的创新创业要拓宽发展格局,善于以团队为单位跨越学科边界,在多学科的对话交融中努力掌握本学科领域外的知识体系和技术手段,并将有利于创新卫生健康领域科研的方法积极引入,集合特色学科的优势力量开展创新型科研攻关。此外,医学类高校中的各学院各系也应冲破固有的藩篱,增强院系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创新合作,在合力下共同组成科研团队进行科研创新。

1.2突破中西方区域环境边界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始于20世纪末清华大学举办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西方国家“双创”理念的构建要早于我们。2002年,我国正式启动了高校创业教育,在借鉴西方国家“双创”经验中,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加速了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步伐,开拓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然而,由于教育理念存在着出入,中西方关于“双创”生态系统中所涉及的制度体系、社会存在及文化内涵均存在显著差异,这似乎为中西方的科技交流设下了区域环境的壁垒。然而,因制度、社会和文化存在差异而走向“唯区域论”的认识,实际上是走向了闭门造车的极端,忽略了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各国在卫生健康领域创新发展的最终目的均是为了实现人类卫生健康的命运共同体,这是现代医学伦理的价值使然。科学无国界,健康更是无国界。医学生需自觉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至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中,在科研创新中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1.3突破中西医思维理念边界 近代以来,中国的医学发展从传统的中医思维理念逐渐过渡至西医的思维理念。当代中国的医学发展似乎呈现出西医兴盛、中医式微的现状。近年来,我国的医学体系也开始强调中医的重要性,加强了中医类高校的建设,并在医学类高校中设立了中西医临床学专业。但是,中西医的发展在实然状态下仍保持在各自的界域内,处于分庭抗礼的状态。新时代,卫生健康领域的创新发展不仅要在西医的领域内进行科研攻关,更需要另辟蹊径,结合本土化的中医思维理念进行科研创新。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治疗和科研攻关的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善了疾病初期症状,缩减了轻症转重率。其中,91.5%的新冠肺炎患者采取了中医药治疗方式,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中医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关键地位,能够应对历史上的重大疫情必然有其考究价值和理念自洽性。因此,中西医并重发展必然是中国医学未来发展之趋势。因此,医学生的创新创业要改变以往将西医尊崇为至上圭臬的认识,需树立对中医的认同感,建构起中医药的文化自信。这既是医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进路,更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

突破学科边界、中西方区域环境边界、中西医思维理念边界,既是新时代医学生创新创业发展之前提,更是创新创业发展之关键。强化卫生健康领域的科研创新是驱动医学生自主创业发展之动力。新时代医学生创新创业发展既要在对话交流中推进学科融通,又要增强创新研发中本学科的原初理论深度;既要增强科研攻关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既要秉承开放共享的借鉴理念,又要增强对传统中医的本土化认同和本土化自信。

2 新时代医学生创新创业的主体结构

推动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充分体现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但是,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的主体结构并不是单指医学生及其所组成的科研团队。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是一块重要试验田,有助于整合政府、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面的创新要素、教育教学资源和平台,形成多元要素参与、多元主体协同的育人机制,真正将科研育人和教学育人有机统一,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3]。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过程主体是由除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外,包含高校、政府和社会企业等联合构成的系统化的主体结构,也可称其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内,每一个角色都承担着创新创业中的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关键环节,在角色关系及其功能中形成创新创业发展的闭环。

然而,医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在实然状态中却呈现出发展滞后、发展缓慢的境状。在“双创”不断深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普遍存在教育模式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师资队伍建设匮乏、课程体系缺失、校企基地建设缓慢和成果转化落地困难等诸多问题[4],其主要表现在科技创新向创业项目的转化中。由于存在各方面因素的壁垒与障碍,创新链无法发展为产业链,诸多先进的医疗科研创新成果无法投入于市场之中,科研领域与市场形成了天然的屏障。究其问题之根本,应归咎于医学生创新创业生态圈中因各角色相互割裂与孤立所形成的“孤岛现象”。这种“孤岛现象”在创新创业的全过程中具体表现为以下3种关系现状;(1)医学生与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二分。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高校教师经常以教育者或教育主体的身份居之,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呈现“主体-客体”模式。主客二分的教育模式会使得课程教师与医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课堂中处于二元对立的无交流互动状态,教育内容也会被医学生悬置为空洞、抽象的概念,或是泛化为具有宣传号召属性的宏大理念。这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形式主义,走过场,如同谈“玄”,缺乏应有的号召力[5]。长此以往,创新创业教育就在自言自说中成为医学生眼中专业课之外的非必要课程。(2)医学生与企业的合作弱化造成科研与经济联系的断层。医学生从科研创新走向自主创业,需要物质方面的支持才能予以实现,否则创新与创业永远只是两张皮。虽然,高校在医学生科研项目开发与攻坚中会提供对应的支持,但是科研完善、研发投入、成果转化还需要依靠企业提供人才、技术及资金支持。然而,由于医学生的社会融资获取率较低,进而使得新时代医学生的融资意识走向淡薄,加之企业对医学生团队的科研项目所带来的收益缺乏信心,致使医学生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弱化,创新创业的发展也因科研与经济的断层而受到阻滞。(3)科技体制与科技政策的藩篱造成医学生创新创业迈步不前。政府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制定者、资源提供者和质量监控者[6]。新时代医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中存在着项目审批困难、科研成果转向市场不力等诸多痼疾,创新创业体制机制的不灵活性亦会造成创新向创业衔接的断层。此外,在管理体制方面,政府对科研项目所采取的具体化管理模式降低了政府的科研管理绩效,致使政府对医学生创业项目聚焦不够,无法突出重点,甚至会出现重复申报或重复资助等现象。

以此为镜,高校、企业和政府在医学生创新创业的生态圈内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其功能,更需要形成多元主体间的角色互动。习近平强调:“要加强自主创新团队建设,搞好科研力量和资源整合,健全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的协同创新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各方面优势,形成推进科技创新整体合力。”[7]因此,医学生、高校、企业、政府等创新创业生态圈亟待形成系统化的合力,在多元主体的互动交流中产生“1+1+1+1>4”的发展效果,而实践的结果可能需要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1)创新创业教育过程需走向主体间的教育模式。高校组织是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应然和实然主体[8]。然而,主体间的教育模式打破了填鸭式教学所形成的交往式互动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关系学生成才发展的课程。如果教育的过程凌驾于学生之上,将学生边缘化,创新创业教育就失去了其本身意义。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遵循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人才培养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9]。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需以学生为中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互动参与中认识到创新创业的内涵与意义,同时教育工作者需要及时掌握学生关于创新创业的发展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医学生走上创新创业之路。这既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又是贯彻“人才强国”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2)医药医疗行业相关企业应积极为医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服务与支持。社会企业是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的着力点,新时代大中小型的医药医疗相关企业发展不能囿于闭门造车,需具备科学的眼光和创新的格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因此,大中小型医药医疗相关企业一方面要给予资金与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要为医学生科研团队提供众创空间,构建卫生健康领域的孵化器,支持医学生的创业孵化。社会企业加强与高校间的合作关系不仅可以以创新创业主体身份推动高校创新创业发展,而且企业也在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中强化了自身的生产力,为企业自身也带来了巨大收益。(3)政府要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创新创业的发展不仅需要物质层面的有力支持,更需要得到政策方面的相应扶持。一方面,政府要处理好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对企业的创新发展给予支持,并在企业与高校的合作过程中,政府应提供具有激励性的政策,加速科技与经济的深入融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另一方面,政府在对资源配置中要聚焦科研重点,在宏观的管理中对医学类高校的科研布局采取非对称性的发展策略,并在集成攻关的创新型体制中为医学生科研团队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 新时代医学生创新创业的价值旨归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强调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10]。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是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彰显出新时代我国医学发展指向将从防病、治病转向维护、增强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新时代医学生创新创业之根本旨趣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推动中,为实现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提供充分的健康保障而努力。

然而,在新时代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医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容易受工具理性的影响,形成“道德无涉”“伦理无涉”“价值无涉”的科研与创业理念。这种理念的滋生源于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进而形成这样的错误认识: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作以科研技术为手段、谋取个人利益的有效途径。这种以功利主义居上的科研观和创业观无疑是将科研与创新过程中的认知、情感、意志进行悬置,仅仅把科研作为手段,把创业作为载体,将收益多少作为检验成效的评价标准。如果任由这种功利主义利益观在医学生群体内发展,医学生科研团队在利益诱惑的驱使下极易做出违反科研伦理和创业伦理的行为,轻则违背道德原则,重则触碰法律底线。对医学生创新创业发展中的伦理失范进行成因分析,需从主观与客观2个层面进行考量。在主观层面中,医学生与一般的大学生均具有涉足社会不深的普遍性,因而极易因急功近利作祟而走向功利主义的窠臼中,从而忘记了科研初心和从医使命。在客观层面中,也存在不少创新型企业重利轻义,为了利用高校医学生创新团队进行产品研发,引导医学生形成“利”字当头的利益观,忽视科研与创业中基本的伦理道德,破坏了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创新创业教育是具有时代性、社会性的教育课程,是人才培养、创新驱动的教育课程,是与时俱进、推动发展的教育课程,其所追求的价值旨归不是科研创新成果的本身,而是在创新与创业过程中对社会起到的积极效应。因此,创新创业的全过程不能游离于社会伦理关系之外,任何一位医学生也不能忽视伦理在创新创业整体的应用。一切基于“价值无涉”理念而创造的事物其本身也是无价值的,一切“去伦理化”的研究成果和创业成果对人类文明发展而言也都是毫无意义的。

只有促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才能够使学生具有与时代相符的现代创业意识,才能够使学生的创业得到成功体现,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11]。因此,新时代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悬置功利主义、工具理性的创新观和创业观,强化创新创业主体的“伦理关涉”,增强创新创业生态圈的信念伦理、责任伦理、制度伦理等内涵,使创新创业主体正确衡量科研带来的物质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之间的关系。首先,高校应将“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抓住“创新创业热”的有效契机,将“立德树人”隐性融入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做到润物细无声[1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实效应是高校“立德树人”在实践中的外化反映。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伦理关涉应首先融汇“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将“立德”作为医学生创新创业之前提。医学生只有坚持以德创新、以德创业的价值观,创新创业才能取得长期的生存发展。此外,要培育医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社会信念和社会责任,将集体利益、人民利益、国家利益置于前,形成正确的利益观。其次,高校、企业、政府应发挥联动作用,合力建构天朗气清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医学医药相关的创新创业要坚持“伦理关联”的原则,高校、企业、政府在对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审批、孵化、评价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项目在伦理维度的内容,通过制度建设,加强对创新创业项目的人文关怀和伦理保护。此外,高校、企业、政府要鼓励创新创业项目中的伦理开发,将切实满足人民卫生健康保障,尤其是针对疑难病症所做出的技术革新或药物开发等项目,高校科研院所需要优先提供技术型人才进行协助研发,社会企业需要积极完善资金链提供资金保障,政府及有关部门需要以保护为前提提供相应的优待政策,在统筹协调的合力下推动科研向成果转化。以伦理关涉的方式介入于医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不仅是新时代医学生创新创业的价值旨归,更理应成为新时代医学生责无旁贷的使命与担当。

4 小 结

新时代医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需主动突破学科边界、中西方区域环境边界、中西医思维理念边界,摆脱“唯专业论”“唯区域论”“唯西医至上论”桎梏;加强创新教育多元主体间的角色互动,规避创新创业中的“孤岛现象”;强调伦理关涉,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发挥多元主体联动作用,悬置功利主义、工具理性的创新观和创业观。

猜你喜欢
边界医学生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拓展阅读的边界
探索太阳系的边界
意大利边界穿越之家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