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随访研究

2021-03-10 14:31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摘除术孔镜椎板

(襄城县人民医院,河南 许昌 461700)

腰椎间盘突出属骨科常见疾病,多由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或外伤引起,与患者日常生活习惯及工作密切相关,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腰椎间盘突出可使患者腰部活动不同程度受限,出现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麻木、肌力下降等临床症状,严重时还可导致瘫痪。推拿、牵引治疗、支持治疗、手术摘除髓核是目前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常用手段,其中后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属标准术式,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难以使患者腰椎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2]。目前微创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中,其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易恢复等特点,为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提供了新的思路[3]。本研究选取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研究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11月襄城县人民医院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2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试验组(n=65)、参照组(n=64)。试验组男34例,女31例;年龄42~68岁,平均(56.14±5.38)岁;病程3~17个月,平均(9.28±3.02)个月;病变节段:L3~411例,L4~534例,L5~S120例;参照组男35例,女29例;年龄44~67岁,平均(55.22±5.16)岁;病程3~17个月,平均(10.13±3.17)个月;病变节段:L3~412例,L4~533例,L5~S119例;两组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参照组采用传统髓核摘除术治疗:取俯卧位,采取全身麻醉,常规消毒铺巾,于椎板间责任节段间隙正中处作约4~5 cm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使深筋膜显露,剥离骶棘肌,显露椎板、关节及黄韧带,分离椎板并摘除硬膜外黄韧带,使神经根、突出间盘、硬脊膜囊显露,采用尖刀将后纵韧带、纤维环剖开,摘除突出髓核组织,松解神经根,冲洗后止血,置入引流管,缝合切口。

试验组采用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体位、麻醉、消毒等同参照组,暴露背部、腰部,采用C型臂明确手术节段及穿刺点,以克氏针标记,在X线透视导引下行经皮穿刺,置入穿刺针(18G),成功穿刺入椎间盘后,拔除针芯,注射对比剂,行椎间盘造影,确认突出具体部位及严重程度,沿穿刺针插入导丝后撤出穿刺针,于穿刺处作约10 mm切口,沿导丝置入可扩张导管,置入椎间孔镜,对神经根予以保护措施,在椎间孔镜直视下采用髓核钳将突出髓核组织摘除,对炎症组织行射频热凝,成型后注入氢化可的松,消融减压椎间盘,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术前及术后3 d、1个月、6个月疼痛程度,总分0~10分,评分越高则疼痛越明显。采用Lehmann量表评估两组术前及术后3 d、1个月、6个月腰椎功能,总分0~100分,评分越高则腰椎功能越好。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2.2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分

2.3 两组腰椎功能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腰椎功能比较 分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试验组出现切口感染3例,一过性神经麻痹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15%(4/65);参照组出现切口感染6例,一过性神经麻痹5例,脊柱不稳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8.75%(12/64);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χ2=4.70,P<0.05)。

3 讨论

目前临床多采用传统术式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包括后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椎板切除摘除髓核术、切除椎板减压融合固定术等。其中以后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最为常用,于椎板间隙处入路并实施操作,可降低操作难度,且操作视野清晰,可最大限度保留脊柱正常生理结构[3]。但后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在操作过程中,需牵拉硬膜囊与神经根以显露突出间盘,易使硬膜破裂,增加组织损伤、粘连风险,且手术创伤较大,易造成切口感染,影响患者恢复。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是基于微创技术发展而来的新型术式,与传统术式相比,具有切口小、易恢复等特点,且对正常髓核组织不造成损伤并充分保留,可维持脊柱稳定性[3]。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于椎间孔安全区域入路,在椎间孔镜直视下直接摘除变性髓核组织,同时可将软骨终板、破坏纤维环切除,对周围正常组织无影响,符合微创理念[1,2]。临床实践表明,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通过射频热凝对炎症组织实施消融,可有效清除炎性介质,扩大手术适应范围,对合并椎间盘腰痛、侧隐窝、椎间孔狭窄患者仍有良好治疗效果[1-3]。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术后3 d、1个月、6个月疼痛程度均低于参照组,腰椎功能均高于参照组(P<0.05),说明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减小手术创伤,加速患者恢复,有效改善其腰椎功能。其原因可能为,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无牵拉操作,可有效避免神经根损伤,且采用射频热凝清除局部炎性介质,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建立套管通道,可有效避免肌肉组织、脊柱结构损伤,利于腰椎功能恢复。此外,本研究结果中,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安全性较高。

综上可知,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减小手术创伤,加速患者恢复,有效改善其腰椎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摘除术孔镜椎板
椎板间隙入路PTE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对其术后疼痛的影响
基于振动信号融合的手术机器人椎板磨削剩余厚度识别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应用于声带息肉摘除术中的护理效果分析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椎板螺钉在胸椎内固定中的临床应用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对单节段DLSS术后患者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MRI图像结合JOA评分对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评估
高龄患者白内障摘除术的安全性及手术疗效分析
揭开腰椎间孔镜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