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里耶秦简用笔方式看文字结体的变化

2021-03-15 06:29
大众文艺 2021年3期
关键词:秦简结体简牍

戴 倩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 410000)

自20世纪大量秦简牍的问世以来,文史界针对简牍内容作出了深入的考据,对秦代的社会发展做出了阐释和探究,其中包含了秦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从书法角度来看,其理论性的文章并不多。里耶秦简出土于湖南省龙山古城一号井,共计有字简三万六千余枚,字数多达二十万,属早期隶书,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从时间跨度上来看,里耶秦简的纪年从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至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横跨整个秦王朝,在时间上有较好的连续性。为书史研究和创作提供了鲜活的史料,在魏晋以前墨迹书法作品罕见,里耶秦简均为手写墨迹,相比金石刻款类文字更加真实地反映了书写原貌,充分体现秦人在书写的用笔过程,也展现了字体在演变过程中人的能动性。

里耶秦简所书写的内容为秦朝洞庭郡迁陵县的公文档案,单字为“蝇头小隶”,笔画精美流畅,整体书写风格严谨整饬,用笔工稳有序,从里耶秦简的正面书写文字内容来看,大多属于“上行文”,即下级向上级汇报或请示的内容。分别由十几位不同的书手共同书写而成,书写者多有署名,每位书手所受的教育程度、生活经历、书写时的情绪都有较大的差异,从而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书写风格,无论在笔法的表达还是结构的处理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里耶秦简相比较同时代的金石文字,更好地反映真实地书写状态,代表了秦代政府通行文字的整体样貌。秦隶作为文字由篆到隶演变的关键环节,从文字学和书法的角度来说都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文字本身作为书法的载体,是经过不断书写实践得以转换演进的。因此在研究文字演进的过程中,若忽略笔法本身,只关注构型的变化,无疑是表面的,只有透过内在的动因观毛笔运动轨迹才可能更加深入的阐释文字形态演变的具体过程。

一、篆籀用笔的导向作用

从目前所出土的里耶秦简中来看,其中篆籀笔法占据着较大的比例,在里耶秦简J1(9)-1至12号木牍中的正面尤为突出,其整体风格整饬匀整、不激不励,为里耶秦简中工稳类的典型代表。再观其笔法特征,沉着有力,气韵平和,粗细匀称,用笔稳健有力,线条平稳厚重,继承了大篆逆锋起笔、中锋行笔的特性。从文字的发展的角度来看,秦国地处宗周故地,在文字上始终以《史籀篇》为基础,保证了周秦文字的稳定、连续的发展。

篆籀笔法在书写的过程中其笔画的起讫出均呈现圆浑厚重的特征,书写的线条饱满有力,在里耶秦简牍中的正面文字中可以看出其篆籀笔法在秦系文字当中的延续性。笔法也是造成风格变化不可或缺的因素,隶变应该首先是字体风格的变化,由于笔画方折的风格变化,已经影响到某些字的构造变化了,才逐额引起一种深刻的结构变革。[1]在所有工稳整饬型简牍中当属“堪手”为其典范,“堪手”所书文字用笔整齐划一,没有过多装饰性和超长型笔画的出现,其书写时的速度较为平稳,笔画呈现出稳中有力的形态,继承了西周篆文的用笔方式。王晓光将里耶秦简的起笔方式归纳为全逆式起笔和半逆式起笔两种,其中全逆式回锋起笔的用笔方式为:落笔后迅速翻转锋毫完成裹毫,随即右向行进(此时锋尖转向左方,笔毫为中锋),也就是藏锋其笔法;半逆式回锋起笔:斜侧向落笔(锋尖指向右斜上方、从右上——左下斜向自然落笔),类似侧锋行笔至起势,落锋做顿驻后右向拉出(指横画、右下方向斜画类)。全逆式回锋的起笔方式无疑西周籀文继承者,这种书写方式造就了笔画形态呈现持稳厚重、粗细均匀的特性,半逆式回锋起笔在实质上也继承了西周籀文的用笔方式,由于文字书写速度的加快,在全逆式回锋用笔的基础上减少了用笔的动作,但并没有改变回锋用笔的本质性特征,虽没有全逆式回锋那样持稳,但也不失工稳的整体基调。从里耶秦简对篆籀笔法的继承来看,其工稳的整体风格也在意料之中了,笔画的整齐划一成就了字形结构端庄、排列匀停的风格特征。

在篆籀用笔的驱使下所书写的线条没有过多波动的情趣流露,从笔画的起至讫,整个过程似乎都在书写者带着理性安排的范围之内。从里耶秦简J1(9)-1至12号木牍中的正面简牍来看,其结体方正者占多数,而每个字的结体都是由不同方向的笔画组合而成,在篆籀笔法的运用和书写者理性的调和下形成了方正严谨的势态。从图一“言”“报”“敢”三字中可知,同方向型横势笔画在字内布局中处理十分稳当,篆籀笔法的圆浑厚重作为内在力量推动势态朝着平正均匀的方向发展,典雅的结字布局作为篆籀用笔的外在显现,无处不透露着书手理性的调配。又如“阳”的右下半部分,斜势笔画的走势和朝向也处于均衡排列的状态,观其线条形态,上下粗细均匀,用笔圆浑厚重,都是驱使结体走向方正的重要因素。缓和的书写节奏带动着笔势的运转,书写者内心将笔画均朝着均衡美化的方向发展,结体本身又是由众多笔画组合而形成的,因此在篆籀用笔的导向作用下,里耶秦简J1(9)-1至12号木牍正面方正的结体趋势也是笔画组合的必然结果。战国时期至汉简牍的书法体势多见以“扁势”为主导性特征,在里耶秦简牍中也不然,其中正面书写的简牍大取“扁势”,即使有部分超长型笔画的出现也仅是偶然的现象,在文字演进的过程中,书写者力求在形体上摆脱篆书复杂的内在结体,在字形的外轮廓上也由纵势不断向横势发展,里耶秦简中取“扁势”的字形最终也成为文字演进过程中的主流。

图一 J1-2正局部

二、快速书写对笔法的诉求

里耶秦简J1(9)-1至12号木牍的背面简牍书写潦草率性,其书写方式与正面简牍形成看了巨大的差异,不难看出其书写速度之快在笔势上形成了多样化的姿态,用笔的方式也相对丰富。书写速度的加快影响着书写节奏的变化,为配合快速书写的速度需求,其用笔用锋在一定程度上也做出了必要的改变,不仅影响着整个笔画的势态,在单个字的结体上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篆籀用笔方式致使毛笔的笔锋与纸面始终保持着垂直的状态,在加快书写速度后,若在不同方向的笔画上依然匀速不变的保持中锋行笔必然会使书写速度变得缓慢,不符合快速书写对于笔法的诉求。在此情形下,欲要达到速度上的要求,在书写的过程就必将摆脱原始的篆籀笔法,使用中锋用笔时毛笔的笔毫与简面接触的面积较大,因此也是不利于快速书写的因素之一,而侧锋的使用恰恰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在保证文字能够识别的基础上改变毛笔笔锋的运转方向,以满足速度上追求。侧锋与中锋相较,毛笔的笔毫与简面接触面积将会大大减少,书写时的随意性较大,摆脱中锋用笔的束缚后,笔画形态的变化也更为丰富,更有助于书者在书写过程中性情的流露。

侧锋用笔的书写方式在里耶秦简J1(9)-1至12号木牍的背面比比皆是,通过对比可知,尤其在斜势笔画中显现得更为明显,其书写过程与中锋用笔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侧锋用笔通常对于起笔的方式更为随意,不像篆籀笔法那样笔笔回锋,多见于方向朝左的斜势笔画,笔画的讫点多不做回锋处理,以戛止或直接拖扫出锋的方式为主,从整体上看,锋芒毕露,有着较为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不同的书写方式在书写形态上也造就了一定的差异,篆籀笔法下的线条持稳厚重,整齐划一,不激不励,由侧锋主导下的用笔方式不再强调笔画起讫处的形态,线条的流动感更强,大多呈现上粗下细的形态。

分析笔势节奏的两大类型,探讨它们的区分标志,我们发现一个通例,凡是激烈的节奏一般都强调点的表现。究其原因,点的写法用笔要快,按下,顿挫,提起,跳跃,所有动作不仅幅度大,而且肯定,迅速,兔起鹘落,瞬间完成,直上直下,如高山坠石,具有爆炸性的视觉效果,属于阳刚,擅长表现强烈的节奏,书法激昂的感情。线是点的延展,相对点的特征来说,用笔迟缓,以平面移动为主,不激不励,优雅闲适,属于阴柔,擅长表现平和的节奏,抒发缠绵的感情。从里耶秦简度背面潦草率性的文字形体上来看,点画散漫,削弱了篆籀用笔对于线条延展性的追求,加快书写节奏的同时也在逐渐改变字形的结体。再看文字结体的内部,所有笔画的走势和朝向都具备着随意化的特性,无疑不透露着书写者激昂的性情流露。

图二 J1-4正

图三 J1-4背

图二和图三中的“庭”“报”“司”等字,在形体结构上就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一简牍正面文字内的笔画均在平正的结构内有序的排列,所有笔画的长度都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展开,而简牍背面的笔画与楚简的书写方式相类似,部分笔画的走势和方向呈放射状,甚至远远超出字形的外轮廓所在的范围,形成极为突出的笔画。其书写方式也多以侧锋用笔为主,或中锋转侧锋,笔画的末尾也多以出锋的方式收笔;二从纵向笔画的长度来看,简牍背面的文字的竖画明显长于简牍正面,书写者在敞开心扉书写的同时无意拉长了所有的竖画,致使整个字形结构从方正转为纵长,这类被拉长的竖画大多由于书写速度的加快而省略了回锋收笔的动作,多呈扫除或戛止的状态;三除了对字形结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外,其整体的墨色上也有着极大的差异,简牍背面的文字受到了书写速度的影响,在书写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飞白的墨色效果,对比简牍正面,在墨色上面的变化似乎更为丰富,从中也不难发现书写者在所使用的毛笔锋颖较长、弹性俱佳、蓄墨性较强,每蘸一次墨汁可连续书写数字。

三、草化现象下的笔画重构

在文字演进的过程中,草化现象不断推动着隶变的进程,秦隶中的草化现象与后世的“草书”还相差甚远,仅仅是草书发展的萌芽阶段。丛文俊先生所说:“当隶书书写简化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这种潦草随意的书写就会引发笔画的进一步省并牵萦……致使草、隶二体分途,工整者日趋成熟的隶书式样,潦草者不断省并牵萦而近于章草,书体形象正与前期相反。”[2]里耶秦牍中存在的草化现象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化曲为直

西周籀文里存在着大量的曲线,显然这种曲线在文字大量使用的情况下不利于书写的便捷,因此在不断实践中,书写者试图改变这种现状,将籀文里繁缛的曲线改为直线[3]。如“庭”字向右转的长曲线,在里耶秦简牍草化书写中以向右下方拉出的直线而取代,这种书写方式无疑缩减了书写时的用笔动作,从笔法的角度分析,直线比曲线在书写上更为简便,书写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少。再如里耶秦简正面的“口”型,将籀文里圆转的书写方式化为由两个“L”构成的字形,再观J1-3、4、5、6正面简牍中均属于方折感特别强烈的字形,这类笔法的转变影响着文字的构型,致使文字的结体由圆转发展为方折的特征。方折型的文字结体在后世成熟的汉隶中发展为典型,推动着文字的发展。

(二)化繁为简[4]

草化现象的最终目的都是将繁缛的笔画简明化,以达到更快的书写速度。在其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将其原本的笔画进行解构、重组,然后诞生出新的笔画,再以新的笔顺组成一个完整的字形。笔画简省的现象即使是在里耶秦牍正面工稳类的文字形态上也时场出现,如“言”字,在简化的过程中,以直线的方式取代了两个相对的点画,而这两个相对的点画已经是在曲线的基础上简化过后的产物,再由两个笔画合并为一个横画,这一系列过程都向世人展示了文字在演进过程中的方式[5]。

(三)化线为点

上诉了文字演进过程中将两个相对的点画连写成直线的方法,另还有将直线化为点画的方式。笔画由直线转为点画在草率的书写当中实际上是缩短了书写的距离,缩短书写距离在书写速度上得到了极大的便利。如“洞”字的三点水,儋手在书写的过程中直接将左半部分的竖线改为横向的三个点画,这个现象再加上美化的修饰作用,在汉隶中以形成三点水的书写范式,由纵向书写一改为横向书写。再如“月”字里的横画,在草化的作用下,直接书写为两个点画,并没有发展成为主流,在后世的成熟的汉隶中依旧以横画的形式进行书写。由此可见,在文字演进的长河中,一部分成了汉字发展的支流,而另一部分则逐渐步入正轨,推动着汉字演化的进程。这类现象在里耶秦牍中也绝非首次出现,文字的发展从来都不是突变的,而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发掘适合生理特性的书写方式,从而在时间的沉淀中不断完善和美化。

自文字产生伊始,便有了正体和俗体之分,裘锡圭曾指出:“与正体的金文相对,甲骨文就是俗体,俗体是日常比较简便的字体。”由此可见,正体和俗体在文字发展的同时始终如影相随,互相制约的同时又不断影响着对方。秦隶在文字演进的历史长河中充当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相对于成熟的汉隶来说,它又囿于篆书的结体,笔法上的改变一直以来都是文字学界所缺乏关注的重点,忽略了笔法而直接研究结体变化无疑是只看到了表面现象。笔法的改变促使着文字和结体的变化,正是研究文字演进的内因所在。

猜你喜欢
秦简结体简牍
秦代地方行政文书的形态
——以里耶秦简为中心
让甘肃简牍“活”起来
云梦睡虎地秦简,让秦史“活”起来
地不爱宝
用笔之“易”与“不易”
篆书条幅《游金山寺》创作说明书
秦朝已有九九乘数表
浅谈甘肃简牍的价值及其保护
秦简“识劫 案”发微
送你一片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