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V16 及18 型宫颈上皮内病变联合检测CK7,p16 及p53 蛋白表达的临床价值

2021-03-18 12:01刘慧王金花呼斯冷
智慧健康 2021年36期
关键词:内瘤百分率阳性细胞

刘慧,王金花,呼斯冷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0 引言

随着医学检测水平的提高,早期宫颈癌的检出率逐渐提高。宫颈上皮内病变为子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癌前病变的总称,临床上在对宫颈上皮内病变进行治疗时,主要为开展消融性治疗与切除性治疗[1]。有资料报道,宫颈类病变的发病呈现出年轻化趋势,特别是随着二胎政策的施行,妇科疾病检查得到推广,宫颈类病变检出率提高,大部分患者均要求对子宫进行保留,因此微创手术成为主要治疗手段[2]。为改善疾病预后,早期诊治显得尤为重要[3]。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以及宫颈癌的发生存在密切关联,有研究报道称,在宫颈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中,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属于独立危险因素,相较于未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的群体,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女性群体的宫颈癌发病率明显更高。由此可知,当宫颈炎患者合并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后,患者发生恶性病变的风险明显提高,做好疾病治疗工作尤为重要。CK7、p16 及p53 蛋白均为常用的肿瘤标志因子,本次研究就选取由于HPV或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为阳性而接受宫颈活检的宫颈上皮内病变患者81 例以及宫颈炎症患者30 例,探讨HPV16 及18 型宫颈上皮内病变联合检测CK7、p16及p53 蛋白表达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由于HPV 或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为阳性而接受宫颈活检的宫颈上皮内病变患者81 例,年龄22~68 岁,平均(40.52±4.32)岁;同时选取宫颈炎症患者30 例,年龄20~65 岁,平均(40.80±4.15)岁。两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接受CK7、p16 及p53 蛋白检测,检测方法为免疫组化Elivision 法,将标本应用10%中性福尔马林进行固定,石蜡包埋,4μm 连续切片。将切片通过常规脱蜡以及水化,然后采用3%过氧化氢将内源性过氧化物酶去除,应用EDTA 抗原进行修复,其余步骤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采用PBS 对一抗进行代替,将其作为阴性对照。P16 蛋白阳性定位在细胞核和/或胞质,P53 蛋白阳性定位在细胞核,CK7 蛋白阳性定位在细胞质,均出现黄色或棕色颗粒。P16:(-)阳性细胞百分率<10%;(+)阳性细胞百分率10%~30%;(++)阳性细胞百分率30%~50%;(+++)阳性细胞百分率>50%;P53:(-)阳性细胞百分率0;(+)阳性细胞百分率<10%;(++)阳性细胞百分率10%~20%;(+++)阳性细胞百分率>20%;CK7:(-)阳性细胞百分率0;(+)阳性细胞百分率<10%;(++)阳性细胞百分率10%~20%;(+++)阳性细胞百分率>20%。

1.3 观察指标

①炎症组、CIN Ⅰ组、CIN Ⅱ组与CIN Ⅲ组的CK7、p16 及p53 蛋白表达阳性率;②CK7、p16 及p53 蛋白联合诊断HPV16 及18 型宫颈上皮内病变与病理检查结果的差异;③CK7、p16 及p53 蛋白联合诊断HPV16 及18 型宫颈上皮内病变的准确度、灵敏度与特异度。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为SPSS 25.0。[n(%)]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 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CK7、p16及p53蛋白表达阳性率比较

随着宫颈上皮内病变患者病理类型提高,CK7、p16 及p53 蛋白表达阳性率逐渐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各组CK7、p16及p53蛋白表达阳性率比较

2.2 联合检测诊断宫颈上皮内病变的效果

联合检测CK7、p16 及p53 蛋白表达诊断HPV16及18 型宫颈上皮内病变的准确率高于单一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联合检测诊断宫颈上皮内病变的效果

2.3 联合检测诊断宫颈上皮内病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比较

联合检测诊断宫颈上皮内病变的准确度、灵敏度与特异度均高于单一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表3 联合检测诊断宫颈上皮内病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比较

3 讨论

宫颈癌在临床妇科属于常见病与多发病,危害严重,若无法得到早期诊治,病情发展到中晚期或出现远处转移后,则预后较差。宫颈癌的发生,会使患者的身心健康均受到严重伤害,同时给患者的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在宫颈癌发生的过程中,HPV 感染属于重要的致病因素。当患者宫颈受到HPV 感染后,会使患者机体的宫颈出现瘤变反应,若此阶段未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则会逐渐发展为宫颈癌病变。宫颈上皮内瘤变为宫颈癌的癌前病变阶段,当患者的宫颈上皮内瘤变确诊后,需及时开展积极治疗干预,使宫颈癌病变风险降低,改善疾病预后。目前临床上应用于宫颈上皮内瘤变治疗的方式较多,包括激光治疗、宫颈环形电切术、子宫切除等,主要根据患者的病变程度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高危HPV 是引发宫颈癌出现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虽然大部分的高危HPV 感染患者,并不会出现特异性临床症状,或仅出现亚临床表现,但HPV 会定植在患者机体受到损伤的宫颈上皮细胞中,从而导致宫颈发生长期感染,其中10%~15%的患者在病程达到8~10 年后,会导致宫颈上皮出现不典型增生,导致宫颈上皮出现癌前病变,进而诱发宫颈癌[4]。因此开展针对宫颈上皮的HPV 检测,对于早期诊断癌前病变与宫颈癌,均具有积极作用。HPVDNA 检查为临床上常用的宫颈癌筛查方法,通过实施HPVDNA 检查,可使HPV 的几十种亚型均得到有效的筛查,及时发现存在的HPV 感染,以及感染的具体类型,并可针对结果实施处理。若经检查为低危型的HPV 感染,则会引发如尖锐湿疣等病变,需针对性开展积极治疗[5]。若经检查为高危型的HPV 感染,在宫颈部位持续感染,则会导致宫颈上皮首先出现癌前病变,并可能向宫颈癌发展。由于宫颈上皮内瘤变发展为宫颈癌的周期通常较长,因此在这一期间通过做好疾病的筛查与治疗工作,可降低发展为宫颈癌的风险,使患者的疾病预后得到改善。

p53 蛋白的编码基因为Tp53 基因,定位为染色体17p13,其外显子数量为11 个,内含子数量为10 个,p53 与人类恶性肿瘤的发生具备密切关系,其包括两种亚型,分别为突变型以及野生型,前者可导致细胞出现转化及癌变,后者则可对细胞转化产生抑制作用,同时可对癌基因活动进行抑制。有资料显示,恶性肿瘤中出现P53 基因突变的比例超过50%[6]。CK7为碱性细胞角蛋白,其主要在正常组织的腺上皮以及移行上皮细胞中表达,在乳腺、卵巢以及肺腺癌中均表现为阳性表达,通常情况下非上皮来源的细胞不会有CK7 表达,鳞状上皮也无表达,可将其用作肺腺癌分化的客观指标,可鉴别肿瘤类型,可对转移部位肿瘤细胞的来源进行判断。CK7 为低分子量角蛋白,主要用于对各种单层上皮进行标记,目前,关于CIN 病变的细胞分化的研究较少,CK7 是与细胞分化相关的上皮细胞特征性标志物,其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细胞特异性和分化特异性。有国外学者研究提示CK7 可以作为CINI 可能进展为高级别病变的生物标记物。由于在对CINI 级宫颈上皮内瘤变进行组织学诊断时,结果容易受到阴道镜检查以及检查人员主观判断的影响,因此可能使疾病的严重度被低估,有学者认为若CINI 级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的阴道镜检查结果不满意,则需要为其实施宫颈切除治疗。但大多数学者均认为,CINI 级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自然缓解率高,且发展为浸润癌的风险低,时间长,通常为8~10 年,因此对于不典型鳞状细胞或是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且不存在明显症状的患者,无论其是否取得满意的引导镜检查结果,仍以定期随访观察为主。有研究发现CK7 在低级别及高级别CIN 中阳性表达,但前者多以弱阳性为主,其表达范围与强度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升高明显增加(P<0.05);CK7 阳性表达细胞分布于上皮的全层,尤其下1/3 的基底层和基底上层。这表明CINI 有分化成熟的趋势,CIN Ⅱ和CIN Ⅲ中出现细胞分化紊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CK7 可以作为宫颈病变的生物学标志物,可用于早期诊断和预测进展。p16 是一种抗癌基因,它是作用于细胞周期,细胞中p16 蛋白的减少会导致细胞周期调节紊乱,使细胞无限期增殖甚至癌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宫颈上皮内病变患者病理类型提高,CK7、p16 及p53 蛋白表达阳性率逐渐上升,联合检测CK7、p16 及p53蛋白表达诊断HPV16 及18 型宫颈上皮内病变的准确率高于单一指标,提示HPV16及18 型宫颈上皮内病变患者的CK7,p16 及p53 蛋白表达会发生明显异常,同时联合检测CK7,p16 及p53 蛋白可为HPV16 及18 型宫颈上皮内病变诊断提供参考[7]。CINI 级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2 年内自然转阴率超过60%,若病情逐渐加重,则需要开展积极干预。破坏性治疗是指依靠物理方法将宫颈表面组织进行破坏,包括激光汽化、冷冻或电凝治疗,其治疗适用人群为阴道镜检查满意的CINI 级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但该治疗方法无法对组织标本予以保留,因此无法实施病理学检查,具备一定风险,特别是对活检漏诊的宫颈早期浸润癌,因此在对患者开展破坏治疗前,需做好评估工作,确定患者具备清晰病灶视野且不具备宫颈浸润癌特征。若CINI 级宫颈上皮内瘤变合并高危HPV 感染,或出现复发、持续的病灶,或病变位置位于宫颈外口,宫颈管诊刮结果为阳性,即使其分级为CINI 级,也需要为其开展切除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以超高频电波刀手术为主,即可使病灶得到有效切除,又可避免将正常组织切除过多。

综上所述,HPV16 及18 型宫颈上皮内病变联合检测CK7、p16 及p53 蛋白表达,可使疾病得到有效诊断,同时可对疾病病理程度进行评估。

猜你喜欢
内瘤百分率阳性细胞
依达拉奉右莰醇对大鼠液压冲击脑损伤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
大鼠永久性脑缺血后脑内Nestin 的表达变化
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在胰腺腺泡细胞导管组织转化中的作用
胃镜活检对胃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价值
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效果分析
求百分率的实际问题(部级优课)
求百分率的实际问题(部级优课)
10%+10%为什么等于0.11
LEEP刀联合rb-bFGF凝胶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治疗价值
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中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的应用价值